【教育百科】清明節的4大經典:一詩、一畫、一書法,一齣戲文傳世

2000多年來,清明節的習俗不斷演變,作品不斷髮展,誕生了4大經典:

一詩一畫一書法,一齣戲文傳天下。

1、詩,是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歷朝歷代吟詠“清明節”的詩詞數不勝數,但名聲最盛、流傳最廣的,還是杜牧這首。

《唐詩鑑賞辭典》中說:“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

《紅樓夢》中有一處院落,“隱隱露出一帶黃泥築就矮牆,牆頭上皆用稻莖掩護。有幾百株杏花,如噴火蒸霞一般。”眾清客題詞時,都說:

“此處古人已道盡矣,莫若直書‘杏花村’妙極。”

可見此詩的影響。

但這首詩的影響之大,可以用“出圈”來形容,不僅很多人把“杏花村”用作酒莊、酒肆的名字,還催生了清香型白酒的代表——山西杏花村汾酒。

【教育百科】清明節的4大經典:一詩、一畫、一書法,一齣戲文傳世

2、畫,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這幅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北宋畫作,堪稱

“國寶級文物”

全卷絹本設色,長528。7釐米、寬24。8釐米 ,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12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風土人情。

白壽彝在《中國通史》中評價說:“全卷所繪人物五百餘位,牲畜五十多隻,各種車船二十餘輛艘,房屋眾多,道具無數,場面巨大,段落分明,結構嚴密,有條不紊。技法嫻熟,用筆細緻,線條遒勁,凝重老練。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成就……為後世瞭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不過,關於畫作中“清明”一詞的含義,專家學者爭論不已,主要有三種觀點:

一、清明節之意;

二、清明坊之意;

三、清明盛世之意。

【教育百科】清明節的4大經典:一詩、一畫、一書法,一齣戲文傳世

3、書法,是蘇軾的《寒食帖》。

這幅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寒食帖》,全卷長34。2釐米,寬18。9釐米,共17行,129字,墨跡素箋本。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是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的第三個寒食節。

早期,清明節的影響並不大,至少遠遠比不上寒食節。

但是,自唐宋以來,清明節不斷髮展,逐漸吸納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的節日習俗,成為了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的“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無形中也促使《寒食帖》成為清明節的一大經典。

作為蘇軾的行書代表作,《寒食帖》被譽為

“天下第三行書”

後人評價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後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

【教育百科】清明節的4大經典:一詩、一畫、一書法,一齣戲文傳世

4、戲文,是崔護的《人面桃花》。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代詩人崔護這首《題都城南莊》背後,隱藏著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愛情故事,在《唐詩紀事》和《本事詩》中都有記載。

大意是:一日清明節,書生崔護在城南郊散步,因口渴,見一戶人家桃花盛開,於是敲門討水,與少女杜宜春一見鍾情。臨別時,二人折花相贈。第二年清明,崔護再來拜訪,卻見門扉緊閉,惆悵之餘,題詩一首。

杜宜春外出歸來,因詩成疾,一病不起。後來,崔護聽聞小姐相思而死,撫屍痛哭。宜春被哭聲驚醒,二人遂結為夫妻。

雖然還是才子佳人的俗套故事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圓滿結局,但戲以詩傳,《人面桃花》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很多劇種都曾取材於此,進行了不同的演繹,比如:京劇、越劇、評劇、桂劇以及秦腔戲歌等。

【教育百科】清明節的4大經典:一詩、一畫、一書法,一齣戲文傳世

一詩一畫一書法,一齣戲文傳天下。

清明節的四大經典,你最喜歡哪一個?

TAG: 清明節崔護寒食清明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