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我的家鄉“不吃”粽子吃麻花,你的家鄉吃什麼呢?

你知道嗎?在四川一個偏遠的小鄉鎮上,過端午不吃粽子吃麻花。9歲那年我問爺爺這是為什麼?他的回答既心酸又無奈。

端午節,我的家鄉“不吃”粽子吃麻花,你的家鄉吃什麼呢?

自打我有記憶開始,到了五月初五那天,大人會點上艾條,在屋裡屋外燻一遍,說是為了趕走蛇蟲鼠蟻。端午節從沒包過粽子吃,趕上農閒的時候,大人會歇下來給我們炸麻花,或是做幾個葷菜當做過節。至於划龍舟什麼的,除了在電視機上見過之外,就再也沒有經歷過了。

記得小學課本上有一篇課文,是講述關於端午節的傳統習俗,那時候我才知道,端午節應該包粽子吃,還要划龍舟,以此來紀念大詩人屈原。

當時我回家問爺爺:書上說端午節要吃粽子,為什麼我們吃的卻是麻花?中秋節要吃月餅,為什麼我們每年都包粽子、打餈粑呢?

端午節,我的家鄉“不吃”粽子吃麻花,你的家鄉吃什麼呢?

爺爺當時的神情和語氣我至今都還記得,他望了望陰沉的天空說:我們這裡都吃應季的,端午節前割了麥子,磨了麵粉炸麻花,可以給你們當零食吃;中秋節前收了稻穀,才有糯米和紅豆做粽子給你們吃,一年到頭反正都是吃,只不過換了個順序而已。

小時候聽不懂他話裡有話,直到多年後我才明白:因為我的祖輩們都是靠天吃飯的農民,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一大家人能吃飽飯尚且還是件難事,誰還會在乎過節吃什麼呢?

所以,在我們那裡,麻花成了端午節的一大特色。如今,各大超市和商販也會有粽子賣,但賣麻花的生意比賣粽子的生意更好,因為經過幾十年的傳承,大家似乎習慣了端午節一定要有麻花吃,即使不在家裡做,也會上街買一些。

端午節,我的家鄉“不吃”粽子吃麻花,你的家鄉吃什麼呢?

或許有人會說,糯米一年四季都能買得到,或是用前一年剩下的也可以包粽子。話雖不錯,但現實與我們想象的不一樣。

早些年的農村家庭人口多不說,能分到的田地卻很少,關鍵是產量也上不來,老一輩的人都曾餓過肚子,深知糧食的來之不易。

對四川人來說,大米是主食,自然不會佔用稻田來種產量低,又不實用的糯米。即便要種糯米,也只是在水田邊上圈出一小塊面積,種上幾十上百株糯米禾苗,用於中秋節包粽子和打餈粑。

做這種栽種計劃的人家,在我們那裡很常見,因為都是窮苦家庭出身的,能靠自己種出來的糧食,就絕不會花錢去買。

不划龍舟的原因就更簡單了,因為四川的東部處於丘陵地帶,沒有大的水域讓龍舟穿行。所以,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的習俗,在我的老家就變成了吃麻花、點艾條。

端午節,我的家鄉“不吃”粽子吃麻花,你的家鄉吃什麼呢?

家裡有小孩子的,大人會一早去山上,採一些艾葉和白蒿回來煮水給孩子洗澡,這樣一年到頭身上都不會長疙瘩。小時候每年都用艾葉煮水泡澡,身上確實沒長過什麼疙瘩。現在我把這個方法用在了孩子身上,效果也不錯。

自從工作以來,每年端午我都會從成都回老家過端午。在我看來,端午雖是一個節日,但它更是一種思念家鄉的味道。

小時候總覺得沒有粽子的端午,是不夠完美的,如今長大才發現,有了粽子的端午,更加懷念小時候一家人,圍在桌邊搓麻花的情形。

其實,端午節吃什麼、怎麼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在一起,哪怕是做著最簡單的儀式,吃著最簡單的飯菜也是滿足的。因為,所有的節日儀式,都是為了一家人能團聚,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的價值和意義。

端午節,我的家鄉“不吃”粽子吃麻花,你的家鄉吃什麼呢?

端午節,我的家鄉是吃麻花、點艾條,你的家鄉還有哪些特殊的節日儀式呢?歡迎留言,讓更多人瞭解~~~

TAG: 粽子端午節麻花端午龍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