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張愛玲: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

局外人張愛玲: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

估計是最有名的一張“張愛玲”

局外人張愛玲: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

1995年9月1日,美國加利福利亞,洛杉磯的一間公寓裡,七十五歲的張愛玲躺在一張行軍床上,身下墊著一床藍灰色的毯子,溘然長逝。早年在《天才夢》裡宣揚“出名要趁早”的她,晚年不接電話、不開信箱、不見客人,吃著快餐食品,不停地變換住所,如隱居者一般寄居於洛城大大小小的公寓中。《紅玫瑰與白玫瑰》中那句“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冥冥之中竟成了對張愛玲自己人生的註腳。

張愛玲複雜的身世背景和傳奇的人生經歷,連同她那些體裁多樣的作品,一併構成了蔚為大觀的“張學”,迴響經久不息。那些強加在張愛玲身上,甚囂塵上的政治符號,經由時間的淘洗終將化為沉渣。理解張愛玲最好的方式,應當是貼近她本真的作家屬性,探究她文字中獨有的“癖好”,體察張愛玲式的悲哀——那種冷眼張看自己筆下被慾望主使,被命運播弄的痴男怨女,機關算盡,卻逃脫不了低到塵埃裡的那份世態炎涼。(本文首發於《鳳凰網文化》)

局外人張愛玲: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

張愛玲

談及民國作家,繞不開張愛玲,但認真談張愛玲,又並不容易。作為一名特立獨行的作家,在戰爭與革命的年代,張愛玲關注的依然是男女情愛、家庭瑣事。有關硝煙,她不過微開窗縫,於《封鎖》處平靜透露,在《傾城之戀》的結尾幾筆勾勒。就像前南電影《誰在那兒歌唱》,明明是法西斯陰影下的故事,爆炸聲卻只在最後響起。以至於革命文學流行的年代,批評家說她格局小,小資習氣濃厚。

張愛玲是個複雜的作家,也因其複雜性,日後常搖身一變,成為不同論見者揮舞的棒子。

女性寫作的擁躉贊其為民國的先行者;階級鬥爭的擁護家則斥其立場狹隘;熱衷春花秋月的看客,又將她的戀愛史翻來覆去炒冷飯。

我們不如暫棄成見。既然張愛玲是位作家,且讓我們迴歸其文字,在閱讀中思考張愛玲的寫作特點,分析她的寫作習慣。畢竟,時代變遷,諸多根植於意識形態的爭論終將化為沉渣,能留下來的,還是經得起考驗的作品。

作為張愛玲的讀者,我自問對其研究未及透徹,只是對其文字,例如小說和雜文集,有過基於興趣的探討。過程中,我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明顯具有區別性的特點,流淌於她的作品中。對於這些特點,張愛玲也曾在文章中承認,這是她寫作的癖好,並非無心之舉。

或許,正是這些癖好,如積木般組合成張愛玲作品之於時代的別樣建築,使這位上海女性,成為現當代中國文學史的一朵奇葩。

心裡的蜘蛛模仿人類張燈結綵

不知讀者可曾注意,在運用意象時,張愛玲對蜘蛛網十分心儀,這源於她對波德萊爾的模仿。讀過《惡之花》的張愛玲,記住了

“一群啞然奇醜的蜘蛛,悄悄在我們的腦袋結網”

這樣形象的詩句。

一九三六年的《秋雨》,她這麼寫:“

雨,像銀灰色黏溼的蛛絲,織成一片輕柔的網,網住了整個秋的世界。

天地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裡纏滿著蛛絲網的屋頂。

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雲片,就像屋頂上剝落的白粉。

一九四三年的《沉香屑第二爐香》,她說:

“許許多多冷酷的思想像新織的蜘蛛網一般的飄黏在他的臉上,他搖搖頭,竭力把那網子擺脫了。

張愛玲喜歡蜘蛛網那種漂浮、粘稠,難以掙脫的感覺,她認為用其形容一些透明甚至無形的東西會很貼切。

不過,“蜘蛛網”只是張愛玲不明顯的一個小癖好,比起接下來的幾個,未免小巫見大巫。

斑斕的色彩如音符般起舞

高中時期,我曾借閱一位同學的張愛玲雜文集,看了一天,匆匆歸還,書名已然忘了,但就是從那時起,我注意到張愛玲對色彩的敏感。讀張愛玲的作品,頗覺富有肌理,她的文字透著光澤,一如她鍾情那一件件旗袍。沒有色彩的張愛玲,是無味的張愛玲。

“祿興銜著旱菸管,叉著腰站在門口。雨才停,屋頂上的溼茅草亮晶晶地在滴水。地下高高低低的

黃泥潭子

,汪著

綠水

。水心疏疏幾把狗尾草,隨著水渦,輕輕搖著

淺栗色的穗子

。迎面吹來的風,仍然是冰涼地從鼻尖擦過,不過似乎比冬天多了一點

青草香

。”

中學快畢業時,張愛玲的作品便隱隱有色彩繽紛的萌芽。這裡擷取的一段,是她在校刊上發表的一篇新文藝腔很重的小說《牛》的段落。在這篇小說中,張愛玲就很注重景物描寫中的色彩勾勒。

再以同期的《秋雨》為例。這篇張愛玲十六歲寫下的短文,雖然青澀,卻也和《牛》一般,透露一個少女對色彩的痴迷。我曾在筆記本抄錄了這篇文章,裡面有這麼一段:

桔紅色的房屋

,像披著鮮豔袈裟的老僧,垂頭合目,受著雨底洗禮。那

潮溼的紅磚

,發出有

刺激性的豬血的顏色和牆下綠油油的桂葉

成為強烈的對照。灰色的癩蛤蟆,在溼料發黴的泥地裡跳躍著;在秋雨的沉悶的網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滿愉快的生氣的東西。它背上

灰黃斑的花紋

,跟沉悶的天空遙遙相應,造成和諧的色調。”

短短一段,五處色調,四種顏色,文字中儼然描繪出一幅色彩斑斕的圖景。

張愛玲對色彩的敏感,她本人公開承認過,就在三年後那篇驚豔的《天才夢》:

對於色彩,音符,字眼,我極為敏感。

當我彈奏鋼琴時,我想像那八個音符有不同的個性,穿戴了鮮豔的衣帽攜手舞蹈。

我學寫文章,愛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

,如“珠灰”,“黃昏”,“婉妙”,“splendour”(輝煌,壯麗),“melancholy”(憂鬱),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色彩癖發作的典型文字,在這篇小說中,張愛玲在描寫人物的著裝、環境的特點,甚至人的一舉一動乃至思想活動時,都不厭其煩地抹上色彩。

局外人張愛玲: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

電影《傾城之戀》劇照

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有多麼執迷於色彩?且看幾處便明瞭:

“門掩上了,堂屋裡

暗著

,門的上端的玻璃格子裡透進兩方

黃色的燈光

,落在

青磚地上

。朦朧中可以看見堂屋裡順著牆高高下下堆著一排書箱,

紫檀匣子

,刻著綠泥款識。正中天然几上,玻璃罩子裡,擱著

琺藍自鳴鐘

,機括早壞了,停了多年。兩旁垂著

硃紅對聯

,閃著

金色壽字團花

,一朵花托住一個

墨汁淋漓

的大字。”

這是第二章的第五段上半截,我們數數,這半截就有了九處描寫關乎色彩,要知道,這裡面也不過出現了十處實物。

第四章,寫到徐先生徐太太上船,又有:

“好容易船靠了岸,她方才有機會到甲板上看看海景,那是個火辣辣的下午,望過去最觸目的便是碼頭上圍列著的巨型廣告牌,

紅的、橘紅的、粉紅的,倒映在綠油油的海水裡,一條條,一抹抹刺激性的犯衝的色素,竄上落下,在水底下廝殺得異常熱鬧。

這回,不但色彩鮮豔,而且從靜態轉為動態,一下子活了起來,張愛玲彷彿揮舞了一節鞭子,讓色彩任她驅馳。

緊接著的下一段,張愛玲還不過癮,繼續揮墨:

“那車馳出了鬧市,翻山越嶺,走了多時,一路只見

黃土崖

紅土崖

,土崖缺口處露出

森森綠樹

,露出

藍綠色的海

。”

一句話囊括四種顏色,而且毫不牽強。張愛玲對色彩的運用,並非只是單純的對所見之景的機械搬運,她筆下的色彩,有時也被賦予她意識中的聯想和變形,試問,現實中,又有誰的聲音是“灰暗而輕飄”,沾染顏色的呢?這樣的色彩,毋寧說是在作者的腦海,對那個時刻,那個人物狀態的還原。張愛玲運用色彩的這一特質,讓我聯想起一位當代作家,也就是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閱讀莫言小說的讀者亦無法忽略莫言對色彩的偏愛,色彩甚至是他營造所謂魔幻氛圍的重要工具,要說這種法子,三四十年代的張愛玲已然有意識地嘗試,不過,客觀地說,莫言在色彩之於魔幻感的渲染上的努力,比張愛玲更前進了一步。

出於好奇,我曾統計過,小說《傾城之戀》中,哪些色彩出現的頻率較高(不包括人名地名,同一處對同一事物的重複色彩記為一次,“粉刷”這類詞不計入),結果顯示:

紅色出現次數最多,出現了十九次。

第二是黑色,十六次。接下來,分別有:綠色十四次,黃色十三次,白色十一次,金色九次,銀色五次,灰色、藍色、粉紅色皆為四次,青色三次,紫色兩次,灰白、橘紅、藍綠、玄色、紫藍、黃綠、青黃、蜜合色各一次。

巧合的是,張愛玲頗喜歡研究的《紅樓夢》,正好也有一紅字。

以地理小空間,烘托時代大格局

小說總在相似地點發生,空間的格調如出一轍,這是一些批評家斷定張愛玲寫作格局小的依據之一,不過,以空間大小論格局,未免牽強。否則,寫《茶館》的老舍、滯留高密不走的莫言、呈現《曼斯菲爾德莊園》的簡·奧斯汀都得戴這個帽子。

要說張愛玲筆下那些發生在狹窄的空間內的故事,最典型的還得數《封鎖》。

局外人張愛玲: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

電車中的王佳芝與鄺裕民(電影《色,戒》劇照)

開電車的人開電車。

《封鎖》著力於描繪一對男女在公車封鎖時發生的非常態行為。一段短暫的情愫,封鎖結束後,煙消雲散,一切又都復原。小說中,封鎖的設定為人物的非常態行為創造了合理條件,也從一開始就讓小說處於一種壓抑、沉靜又暗湧焦躁的氛圍。

而收入《傳奇》的諸多小說,主要人物所遊走的空間也非常有限。《沉香屑·第一爐香》,熟悉的香港,葛薇龍、梁太太、喬琪的主要活動舞臺在梁太太華貴的家;《沉香屑·第二爐香》,對話大抵在幾個人物的住所和華南大學裡;《茉莉香片》,香港,人物所在的校園和家庭;《心經》換了個地兒,另一個張愛玲掛懷的城市——上海,《金鎖記》也在這;《傾城之戀》,又回到香港了。

香港和上海是張愛玲小說分量很重的地標,基本相當於魯鎮之於魯迅、但澤之於格拉斯、倫敦之於狄更斯、約克納帕塔法縣之於福克納。

聰慧比喻難掩世態蒼涼

有關張愛玲運用的比喻,我們不妨以同樣收入《傳奇》的小說《沉香屑第二爐香》為範本。這篇中篇小說不長,卻不缺令人眼前一亮的比喻。

且看一處:

“至於其他的人,香港中等以上的英國社會,對於那些人,他有什麼話可說呢?

那些人,男的像一隻一隻白鐵小鬧鐘,按著時候吃飯、喝茶、坐馬桶、坐公事房,腦筋裡除了鐘擺的滴答外什麼都沒有......也許是因為東方炎熱的氣候的影響,鐘不大準了,可是一架鐘還是一架鐘。”

這是《沉香屑第二爐香》中張愛玲諷刺生活在香港的所謂上流人用的比喻。白鐵小鬧鐘是西洋傳來的玩意,任務就是報時,給人的感覺是單調和機械,用來形容模仿英國紳士派頭,陷入套路而不自知的部分香港男人,新奇、精準且有趣。況且,他們也慣用這白鐵小鬧鐘,在當時,他們好用這玩意看時間。

這短短一段,就展現了張愛玲恰到好處的比喻功力,也是一個天才作家異於常人的敏感、細膩和天馬行空的聯想的體現,試問,形容生活單調乏味又裝派頭的男人,想到白鐵小鬧鐘的能有幾人?

張愛玲奇妙又貼近生活的比喻,在《沉香屑第二爐香》中俯拾皆是。試摘幾處:

形容羅傑安白登在高音的世界獲取的快樂,張愛玲如是寫:

“他的龐大的快樂,在他的燒熱的耳朵里正像夏天正午的蟬一般,無休無歇地叫著:

“吱......吱......吱......”一陣陣清烈的歌聲,細,細得要斷了;然而震得人發聾。”

形容克荔門婷的稻黃色頭髮,張愛玲如是寫:

“克荔門婷有頑劣的稻黃色頭髮,燙得不太好,像一擔柴似的堆在肩上。

同樣是寫頭髮,形容羅傑安白登的妻子愫細,又有大不同:

“他的新娘的頭髮是輕金色的,將手放在她的頭髮裡面,手背上彷彿吹過沙漠的風,風裡含著一蓬一蓬的金沙,乾爽的、溫柔的,撲在人身上癢癢地。

這癢像蜷縮在你懷裡的貓,它的絨毛剮蹭你的肌膚。”

愫細的母親——蜜秋兒太太,大熱天,她的口上滿是汗,張愛玲寫道:

“像生了一嘴的銀白鬍子渣兒。

而當愫細哭了,淚水糊滿了眼睛,又要找手絹子,便是

“像盲人似的摸索著”

張愛玲也沒有放過巴克先生頭頂正中卻只餘下光蕩蕩的鮮紅的腦勺子,她說,這

“像一隻喜蛋”

也有一些化虛為實的比喻。比如,當我們形容一個人頗讓人愣然的笑聲,我們如何說?

《沉香屑第二爐香》有:

“他的笑聲像一串鞭炮上面炸得稀碎的小紅布條子,跳在空中蹦回到他臉上,抽打他的面頰。

張愛玲的比喻大抵不落俗套,可我們仔細留心,這些比喻又都是生活中稀鬆平常的食物。鬧鐘、蟬、柴、沙漠的風、銀白鬍子渣兒、盲人的動作、喜蛋、蜘蛛網、鞭炮上炸碎的小紅布條子。。。當中大多是常人輕易能接觸或認知的,這讓我們感知這些意向時並不吃力,也更能瞭解它所要傳遞的狀態。同時,

張愛玲的比喻擅長將靜物,或者流動的虛的東西,比如意識、思想、情緒,動態實體化,鞭炮上炸碎的小紅布條子就是典例。

局外人張愛玲: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

寫作《圍城》時期的錢鍾書

提及文人的比喻功力,看客往往想到錢鍾書,畢竟,《圍城》這本知識分子小說留給我們太多令人或是捧腹,或是歎服的比喻,但從晚清、民國一路走過來的那一輩,同時代的張愛玲,比喻的火候也值得一說。如果說,錢鍾書的比喻,透著一股知識分子的狡黠,以及文人嘲弄的戲謔,那麼張愛玲的比喻,在戲謔的同時,也時而流露出一位上海女性的聰慧和局外人的涼薄。

結尾流出壅塞的憂傷

張愛玲在《文章存心自己的文章》中如是說:

我不喜歡壯烈。

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

事實上,張愛玲也的確長時間內貫徹了她的喜好,最明顯的便是她筆下的結尾。

《沉香屑第二爐香》的最後一段,是這麼寫的:

“水沸了,他把水壺移過一邊,煤氣的火光,像一朵碩大的黑心的藍菊花,細長的花瓣向裡拳曲著。他把火漸漸關小了,花瓣子漸漸的短了,短了,快沒有了,只剩下一圈齊整的小藍芽齒,牙齒也漸漸地隱去了,但是在完全消滅之前,突然向外一撲,伸為一兩寸長的尖利的獠牙,只一剎那,就“拍”的一炸,化為烏有。他把煤氣關了,又關了門,上了閂,然後重新開了煤氣,但是這一次他沒有擦火柴點上火。

煤氣所特有的幽幽的甜味,逐漸加濃,同時羅傑安白登的這一爐香卻漸漸的淡了下去。

沉香屑燒完了,火熄了,灰冷了。”

張愛玲作品的結尾,往往是冷色調,令人有些悵然的。像蒼涼、灰色、冷、眼淚這般字眼,張愛玲在結尾中毫不吝嗇地使用,因為,她認為這是對讀者的一種啟示。

到了《遲暮》,結尾是這樣的:

“燈光綠黯黯的,更顯出夜半的蒼涼。在暗室的一隅,發出一聲聲悽切凝重的磬聲,和著輕輕的喃喃的模模糊糊的誦經聲。。。她心裡千迴百轉地想,接著,

一滴冷的淚珠

流到冷的

嘴唇

上,封住了想說話又說不出的顫動著的口。”

《有女同車》:

“電車上的女人使我悲愴。女人……女人一輩子講的是男人,

唸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遠永遠。

小說《花凋》結尾出奇地簡短,卻讓人倒吸一口涼氣:

“她死在三星期後。

《茉莉香片》的結尾,女主人公丹朱倒是撿回一條命,但自卑孤僻,傷害了丹朱的聶傳慶,恐慌,膽顫,

“眼淚直淌下來。

嘴部掣動了一下,彷彿想笑,可又動彈不得,臉上像凍上了一層冰殼子。身上也像凍上了一層冰殼子。”

接下來的短篇《心經》,女主人公小寒“伸出手臂來,攀住她母親的脖子,哭了”。

類似例子,不勝列舉。

冷冷清清,這是我讀罷這些結尾,映入腦海的頭四個字。讀張愛玲的小說,令我感到,是涼透的血,熄滅的火,是封鎖的城市,冬天的靈魂。張愛玲式的悲哀,是“如匪浣衣”般的。

“……亦有兄弟,不可以據……憂心悄悄,慍於群小。

覯閔既多,受侮不少。……日居月諸,胡迭而微?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堆在盆邊的髒衣服的氣味,雜亂不潔,流出壅塞的憂傷,用江南的人的話說:“心裡很‘霧數’。”

張愛玲剋制著自己的感情,冷靜地看著自己筆下的人物順著命運的河流,流走,消失。

最後,不過一滴蚊子血的嘆息,滿是蝨子的嘲弄。

局外人張愛玲: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

張愛玲生前最後一張相片

———— / END / ————

文:宗城

圖:豆瓣

關注公眾號

TAG: 張愛玲色彩比喻爐香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