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醬菜這麼受歡迎!醬園送菜人曾穿“六品頂戴”進宮

據《北京志·商業卷·副食品商業志》記載:北京醬醃菜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元代,大都制醬技術的發展以及明、清京師副食品業的分化和醬園業的勃興,為北京醬醃菜業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明代,北京就初步形成了醬醃菜行業。每逢農曆六月造醬醋浸醃瓜茄,九月進入醃醬旺季。到了清朝,醬醃菜行業進一步發展,當時一部分油鹽店逐漸發展成為以經營醬醃菜為主的醬園業。六必居、桂馨齋和天源醬園加工技術精湛,產品色香味俱佳,曾被選為宮廷御用食品。

北京醬菜這麼受歡迎!醬園送菜人曾穿“六品頂戴”進宮

六必居醬菜

據《都門紀略》記載:六必居是山西臨汾趙姓創辦的,是製售八寶菜、包瓜等醬菜的名家。有《竹枝詞》稱:“黑菜包瓜名不衰,七珍八寶樣多餘。都人爭說前門外,四百年來六必居。”六必居坐落在前門外糧食店街,相傳開業於明嘉靖九年(1530)。傳說“六必居”牌匾原由明代權臣嚴嵩書寫。六必居在經營活動中具有三大特點:在用人上,堅持人盡其才,不用“三爺”(即少爺、姑爺和舅爺);每晚透過一起喝“欄櫃酒”研究市場行情,增強凝聚力;售出酒後給顧客“打票”(即購物證明)藉以維護質量信譽。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六必居醬園被燒,張奪標等店員從烈火中搶出牌匾,使六必居匾額免遭燒燬。傳統產品有:稀黃醬、鋪淋醬油、甜醬蘿蔔、甜醬黃瓜、甜醬甘露、甜醬黑菜、甜醬包瓜、甜醬姜芽、甜醬八寶菜、甜醬什香菜、甜醬瓜、白糖蒜等。

天源醬園開業於清同治八年(1869),創始人劉湛軒原是京城當鋪業的四大戶之一。他以白銀2000兩買下西長安街一家油鹽店,改建為天源醬園,前店後廠,自產自銷。因其醬菜做法出自清宮廚師,料精工細,逐漸形成自家風味,生意興隆。他們生產的桂花糖熟芥曾被選進宮廷,得到讚賞。店主人把店堂盛放糖熟芥的瓷壇,用紅漆木托起,寫上“上用糖熟芥”字樣。一時,天源醬園名聲大振。並請當朝翰林陸潤庠題寫了“天源號京醬園”牌匾。清末進士王垿也為天源醬園題寫了“天高地厚千年業,源遠流長萬載基,醬佐鹽梅調鼎鼐,園臨長安勝蓬萊”的藏頭詩懸掛於店堂四柱。主要產品有:甜醬甘露、甜醬乳瓜、甜醬什錦菜、桂花糖熟芥、麻仁金絲等。

北京醬菜這麼受歡迎!醬園送菜人曾穿“六品頂戴”進宮

20世紀50年代的六必居醬園

桂馨齋醬園始建於清朝乾隆元年(1736),原址在宣武區騾馬市大街鐵門衚衕南口。因製作經營南方風味醬醃菜,人稱“南醬園”。據1956年公私合營企業登記冊中記載:桂馨齋創業人為一對從南方來京謀生的夫妻,他們先在菜市口擺攤銷售自制小菜,後在鐵門衚衕南口租賃房屋、招收徒工,開設了桂馨齋醬園。後因東家夫婦年老南歸,將桂馨齋的全部資產贈與來自河北固城縣的沈氏徒弟經營。沈氏接管桂馨齋後,在鐵門慈康寺建起了一座製作醬醃菜的作坊,開展批發業務,生意興隆。桂馨齋擅長製作冬菜、梅乾菜和佛手疙瘩,被譽為“冬菜老店”。產品甜鹹適口,醬香濃郁,不但受市民歡迎,而且得到宮廷的重視,曾賜給“腰牌”一個、白底紅穗帽子一頂、黑色馬褂一件,憑此進入皇宮送菜。到了光緒年間,桂馨齋的醬醃菜備受西太后的賞識,特別賜給桂馨齋六品頂戴,送菜人穿朝服進宮。一直到了民國時期,那套“六品頂戴”還珍藏在桂馨齋掌櫃的臥室裡,成為炫耀的資本。光緒二十四年(1908),桂馨齋又開設了南桂馨齋、掛馨棧、桂馨齋東記三個分號。桂馨齋在京城的百姓中頗有名氣,因其在鐵門衚衕,故又稱為“鐵門醬園”。桂馨齋名產“佛手疙瘩”是保留下來的風味產品。桂馨齋的傳統產品梅乾菜也享譽京城。著名老字號正明齋的“乾菜月餅”,就是用桂馨齋的梅乾菜作原料製成的。

(本文資料主要引自《北京志·綜合卷·人民生活志》)

TAG: 桂馨醬園甜醬六必居醬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