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時尚|白族扎染的格調

非遺時尚|白族扎染的格調

周城是一座城池。

城池裡活躍著精神氣兒十足的女人們。賣菜的,賣涼粉的,招攬客人的,手裡拿著針線剪刀做手工的,都有活計在忙碌——她們是這座城池的主人,穿的花花綠綠滿身銀飾,和背後的蒼山眼前的洱海一樣,美麗的很是自信。

(男人們則清一色藍灰色土布大衫圓頂布帽,手裡拿著菸斗扎堆扯閒天兒曬太陽,似乎不屬於這個季節和這座城池。)

非遺時尚|白族扎染的格調

一個叫應真的女人熱情的抖開手裡的藍白扎染桌布,跟我說,周城是搞大理白族扎染的,你來我們家院子買圍巾買裙子吧,我自己做的。

周城,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屬最大的一個村落,白族扎染之鄉,村裡“家家有染缸、戶戶出扎染”。

非遺時尚|白族扎染的格調

我曾在不同場合穿過不同品牌的中式印染衣物,也曾世界各地的探訪過植物染的民間手藝之地,在泰國、日本、中國的貴州、廣西、四川等地採訪並親自制作過使用板藍根等植物染料製作的蠟染、扎染工藝,這一次則認真的在周城晃盪整日,好好地瞭解了一番這一個民間非遺白族扎染的時尚細節。

非遺時尚|白族扎染的格調

中午時分我走到周城的門樓跟前,看到一個涼粉檔口坐著優雅的女子在吃涼粉,她叫古蕊,從麗江古城過來和周城的扎染工廠做業務交流,她定期交過來自己設計好的胚布服裝,在這裡染好帶回麗江售賣。

每次來,必須吃一碗大嬸的涼粉,因為“特別清甜,麗江吃不到這麼好吃的涼粉”。

就跟我在涼粉檔口,一邊和做涼粉的大嬸聊天一邊盤點生意經。怎麼說呢,白族扎染,總的來說是驚豔的,如果能再加上一點點跟現代接軌的原創設計和新的裁剪形式,可能會更有時尚氛圍,更能走進普通人的衣櫥裡吧。

非遺時尚|白族扎染的格調

一塊布,值得花多久去等待?

一門手藝,值得多少代去傳承?

千年非遺,又該如何流行並流傳起來?

非遺時尚|白族扎染的格調

白族扎染又稱疙瘩花,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1500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已掌握印染技術。2006年,白族扎染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扎染是區別於蠟染的一種印染手法,在中國民間很多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它是將染色織物部分絞結起來使之無法統一上色的一種印染技術。結紮的技法千變萬化,趣味無窮,人們可採用紗、線、繩等對織物進行多種形式的組合後進行染色,然後將絞結的線一一拆除,從而形成深淺不一、層次分明的色暈和皺印。

非遺時尚|白族扎染的格調

白族扎染的染料和很多種植物染一樣以藍靛草板藍根為主,不同之處還有采自蒼山上生長的寥藍、艾蒿等天然植物製作而成。染出的顏色青裡帶翠,凝重素雅。而且擁有豐富的藥用價值,對面板有消炎保健作用。與化學染料相比,植物染料色澤自然,褪變較慢,穿著更舒適。

非遺時尚|白族扎染的格調

色彩以藍色和白色為主色。扎染的藍與白,透過千年時光,浸染成為白族人生活的底色。白色在白族地區是吉祥的象徵,青色則象徵希望、純樸和真摯,青白結合代表白族人“清清白白,光明磊落”。

非遺時尚|白族扎染的格調

一塊扎染布從白棉土布到成品歷經繪製圖案、製作圖樣版式、印版描畫、扎花、浸染、漂洗、拆花、晾曬等步驟。其中最主要的是扎花、浸染兩道工序,它決定了成品後的圖案佈局、花樣、色澤等藝術效果。

非遺時尚|白族扎染的格調

在中國婦基會坐落於各個非遺發生地的“媽媽製造”非遺保護專案璞真扎染藝術博物館旁邊,我遇到了一位80歲的白族老人叫段路,從12歲開始跟著師傅學習扎染手藝,到現在還在自家老院子裡帶著兒子、孫女一起開染坊。

非遺時尚|白族扎染的格調

剛開始學習的第一步,就是織布,那時候還是手扔的織布梭子,一根線一根線的織出來白麵土布。這就是傳統扎染使用的布料,現在土布已較少,主要用工業機織生白布、包裝布等布料,吸水性強,質地柔軟。

非遺時尚|白族扎染的格調

扎花前,匠人需要先構思一個完整的花紋樣式,而這往往凝聚著匠人長期的生活閱歷和藝術思想。這,也是很多年輕一代的白族手藝人開始琢磨的創新點,慢慢的從最傳統的蝴蝶、石頭、櫻花梨花、動物圖案過渡到現在更豐富更復雜的抽象花紋。

將設計的花紋以打洞的形式印在塑膠布上,然後將塑膠布印板鋪在白棉土布上。用蘸了顏料的刷子在塑膠布上面描圖,顏料透過小孔,印在白棉土布上。

非遺時尚|白族扎染的格調

按白棉土布上的花紋圖案,分別使用撮皺、摺疊、翻卷、擠揪等扎花方法,使其成為一定形狀,然後用針線一針一針地縫合、纏扎,將其紮緊縫嚴,讓布料變成一串串“疙瘩”。

非遺時尚|白族扎染的格調

扎縫時寬、窄、松、緊、疏、密的差異,會造成染色的深淺不一,形成不同紋樣的藝術效果。紮好的“疙瘩”,很難用肉眼看出紋樣的形制,只有浸染、拆線後才能檢驗工藝效果,漏扎、錯扎、多扎均會影響圖案成形。即使同一個匠人在不同時間創作的同一作品也不會一模一樣,所以扎染具有不可複製性。

非遺時尚|白族扎染的格調

將紮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裡,或浸泡冷染,或加溫煮熱染,經一定時間後撈出晾乾,然後再將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覆浸染十多次,每浸一次色深一層,即”青出於藍“。紮起疙瘩的部分不會著色,展開後即形成花紋。

非遺時尚|白族扎染的格調

浸染完成後放入清水中,將多餘的染料漂除。漂洗的程度根據布料顏色的深淺而定,漂得過多或漂洗不夠都會影響花紋圖案的成色。布料晾乾後就可以拆線了。將”疙瘩“挑開,熨平整,被線扎纏縫合的部分末受色,便出現藍底白花的圖案花紋來。

非遺時尚|白族扎染的格調

看到菜場賣菜的老婆婆,守著自己的攤位收納剪刀,一點點拆開“小疙瘩”——這道工序雖不算複雜,卻必須要細心,否則拆破了布料,一塊布就成廢料了。

非遺時尚|白族扎染的格調

將熨平整的扎染布平鋪開來,晾曬在院子裡的竹竿上。經過陽光的照射,風的輕撫帶走布中的水分。晾曬後,一塊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扎染布的花紋邊界受到染液的浸潤,圖案產生自然暈紋,青裡帶翠,凝重素雅,薄如煙霧,使得花色更顯豐富自然。

非遺時尚|白族扎染的格調

白族人從生到死,都離不開扎染。初生兒需用染有八卦圖案的布包裹,而老人的壽衣,顏色深如墨黑的扎染布裁製。女子出嫁,必帶幾樣扎染的嫁妝;孩子出生,襁褓、揹帶皆用扎染;衣裙、窗簾、桌布、床單等,無一不用扎染……

非遺時尚|白族扎染的格調

還看到街邊一個叫做“壹匠”的鞋坊,正在為全手工製作的繡花鞋塗膠上底,匠人老爺爺說,普通的白族婦女,一般都有三雙這種全手工製作的繡花鞋,應對不同的節慶大日子,一千多塊錢一雙,26天打造而成,搭配扎染的衣服穿搭,世世代代審美觀,就這樣子。

扎染匠人們世世代代初心不變,始終堅持著祖上傳下來的最質樸純粹的手藝。時光留下的印跡無法泯滅的,是這古老又並不過時的藝術之美。

非遺時尚|白族扎染的格調

當然,在我看來,古老的手藝確實值得傳承,不足之處在於,整個周城,所有的店鋪裡售賣的扎染產品,從花色花紋到裁剪手法,都是大同小異的,也沒有特別亮眼的獨立設計品牌,傳承有餘創新不足。就像麗江古城的古蕊所說,如果有越來越多的原創設計師參與到活化傳統扎染技藝的設計當中來,也許,更有潮流性的設計思路的慢慢加入,會讓白族扎染被更多的現代女子看見、穿著吧。

非遺時尚|白族扎染的格調

逛了許久,買了一條花紋特別的圍巾,搭配抽象扎染毛衣到喜洲古鎮遊蕩一番,也算是熱愛非遺的一種表現吧。

————————————————————

TAG: 扎染白族花紋周城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