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詩情畫意——從古人先賢到王維蘇軾

品讀藝術,公眾號濟南字畫邀您一起聽畫

文學與繪畫結合,漢代就有。那時的結合形式是文學配合繪畫,作像贊之類,或者是繪畫取材於文學作品。雖然結合,還是各自保持了獨立性。

晉代也是如此。顧愷之的一些畫就是以文學作品為題材的,如《女史箴圖》、《洛神賦圖》以及《輕車詩圖》等。到了唐代,此風不絕。

鄭谷有詠雪詩,亂飄僧舍茶煙溼,密灑歌樓酒力微。江山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段贊善取詩意成畫以贈鄭谷,鄭谷看了畫後又寫詩贈畫家,彼此以詩畫贈答。

這種結合方式,在宋代畫院的考試題裡也有。如“嫩綠枝頭紅一點,惱人春色不須多”,“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蝴蝶夢中家萬里”等,都是以詩命題,考察畫家構思立意是否巧妙。

如畫“蝴蝶夢中家萬里”,得第一名者畫蘇武牧羊假寐,將難以描繪的“家萬里”的思念之情,透過人物形象,使觀畫者聯想到了,感受到了。用這類詩句作為考題,可以起到考察人的聰明才智的作用。

有人認為,這種命題考試辦法導致繪畫走上脫離現實的道路,縮小了反映生活面。其實宋代畫院並不是經常這麼訓練畫家的。宋院畫反映生活的狹窄性,在於畫家描繪物件的面窄,如花鳥畫,多是畫御花園的珍禽異鳥,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詩畫結合的另一種形式,即畫是無聲詩,詩是有聲畫。這種結合,開始於唐代的王維。王維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種結合。從理論上宣揚並擴大這種影響的是蘇軾。

王維的《偶然作六首》之一:“老來懶賦詩,惟有老相隨。當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不能捨餘習,偶被時人知。名字本皆是,此心還不知。”這首詩不過表明,王維滿意自己詩人兼畫家的身份。對於詩畫二者的關係,沒有表示什麼看法。王維的一些描寫自然景物的詩確實是詩中有畫境。如這樣的詩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簡直是一幅幅畫。

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所指的畫是《藍田煙雨圖》。蘇軾對王維這幅畫題詩道:“藍田白石出,玉川紅葉稀,山路原無雨,空翠溼人衣。”蘇軾接著寫道:“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補摩詰之遺。”《藍田煙雨圖》是否為王維畫,蘇軾未作辨別。但王維的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特點,一經蘇軾點出,風靡古今,成為人們追求的一種藝術目標和評畫的一條準則了。

中國畫的詩情畫意——從古人先賢到王維蘇軾

蘇軾 《枯木怪石圖》

蘇軾欣賞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是他自己的詩畫主張:“蘇子作詩如見畫”。所謂詩中有畫,是詩的境界鮮明如畫,即歐陽修說的“見詩如見畫”。

什麼是畫中有詩呢?《宣和畫譜》有個解釋,但沒有解釋清楚,說趙叔儺善畫禽魚,“每下筆皆默合詩人句法。或鋪張圖繪間,景物雖少而意常多,使覽者可以因之而遐想。昔王安石有絕句雲:‘汀洲雪漫水溶溶,睡鴨殘蘆映靄中。歸去北人多憶此,每家圖畫有屏風。’叔儺所畫率合此等詩”。

如何“默合詩人句法”,說得抽象。現在我們理解畫中有詩,就是說畫中有詩那樣的意境美。意境美是透過藝術家觀察自然景物,遷想妙得,情景交融,得出的優美的境界。詩和畫表達這種境界的方式不同,內容是一樣的,都要描寫出一個境界。

中國畫講意境,畫裡飽含著作者的感情。詩畫結合,從蘇軾一提倡,就成為民族藝術的一個特色和優良傳統,至今天還在發展著。這是蘇軾的功勞。

關注公眾號濟南字畫,一起了解更多藝術知識。

TAG: 蘇軾王維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