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付亮講《論語》裡的人生常識(一)

謝付亮講《論語》裡的人生常識(一)

每個人讀《論語》,都會有自己的體會。

我第一次去讀《論語》的全本,還是醉翁之意,不全在酒,而是為了找個合理而又老套的方法,多接觸一位中文系的女生,畢竟一借一還就是兩次機會,若是再提問,機會更多。

若要問那時記住了什麼,還真想不起來了,但那的確是一次影響一生的閱讀,就像某年某月遇見的某種愛情。今天再看《論語》,其中的一些人生常識,經過了2000多年的風吹日曬,大人或孩子都應儘可能尊重,以讓人生儘可能多些平坦,少些坎坷。

常識一:“學而時習之”,只是“學”而不時時去“習”,即“練習”“溫習”,學了也最終是白學。

也就是說,理論和實踐要統一,若是加以延伸,也就是要我們追求“知行合一”。以此標準來看我們的教育,會有怎樣的體會?

例如,要誠信,不能撒謊,那麼,多少人做到了?或者說,做到了幾層?再如,不能見利忘義,但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對於經典,我們在學習時要不斷自省,多看看自己“做到”多少,否則,學再多的經典也沒用!

當然,不僅僅是經典,讀書、聽課,都要在學了之後努力去做,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行出來”“活出來”,哪一行哪一業,都是如此,都要一邊“學”一邊“習”,在實踐中反思、鞏固並創新,而不能侷限於理論。

常識二:“人不知而不慍”,是啊,別人不瞭解你,不理解你,不明白你的所思所想,或者不知道你本事多大,多牛掰,你就沒有必要生氣。

別人又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誰說別人一定要了解你呢?這是常識!自己要反覆提醒自己:“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自身素質提升了就好,沒必要想著讓別人知道自己牛掰。花香蝶自來,重點是讓自己“足夠香”,其它的一切,都要是順帶的結果。

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就是要告訴我們,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我,要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一句話,我們審視自己、要求自己,不要老想著去要求別人來理解自己。否則,搞得自己天天就像林妹妹,悽悽慘慘慼戚,人生又能如何?當然了,這樣說不是否定林妹妹,我小時候就很喜歡林妹妹這個角色。

常識三:“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弟”是“悌”的古字,這句話說得很透徹,孝悌是為仁之本,或者說是“為人之本”,專家們有爭議,但不論怎麼爭,都是在強調孝悌很重要。

是啊,如果一個人連孝敬父母、友愛兄長都做不到,那還能算什麼?這也是交朋友的常識。試想,一個人連對其恩重如山的父母都可以忽視、漠視甚至是鄙視,那其對朋友又能怎樣?所以,我在課堂上經常提醒孩子們記住,一個不孝之人,不可以與其交朋友,更不能託付終身。

這是常識,也是生活的經驗,更是歷史的經驗,你不聽,我也沒辦法,評書大師單田芳老先生說過“好良言難勸該死的鬼”,子游說“朋友數,是疏矣”,參考徐志剛的解釋,亦可以理解為對待朋友,如果頻繁地反覆提意見,就會造成疏遠。張居正也是類似理解,“若不肯聽,便當止,苟或不度可否,而徒好盡言,至於煩數而不止,則彼必厭聽,不以為德而反以為怨,必將日至於疏遠矣。交友者可不戒哉!”

與此相關的,孔子也曾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忠心地直言勸告他,好好地精心引導他,如果這樣他不聽從,也就罷了、算了,不要自取其辱。

既然如此,我們勸人就要有分寸,根據交情來確定個“度”,但若遇到別人不厭其煩地勸我們,我們則要換個心態,必須心懷感恩,必須提醒自己:能不顧一切勸自己的人,哪怕他說錯了,也一定是對自己“真愛”的。真心、真愛都是奢侈品,這一點務必牢記。

這些都是常識,誰都知道,只可惜我們太忙了,忙著忙著就忘記了、疏忽了。從本篇開始,我在“謝付亮國學茶館”定期分享《論語》裡的人生常識,也是藉助《論語》來給大家提個醒,同時也是給自己提個醒。《論語》分享完,我再分享《大學》《中庸》《孟子》等。

我要寫的東西很多,從策劃方案、品牌營銷書、茶文化書到小說和詩歌,有時會間隔很久,但這個主題是例外,很特別,我堅持一個月寫四篇,大約每週一篇,不限長短。同時,我才疏學淺,必然會有錯,歡迎讀者批評賜教,我立即改過。謝謝。

TAG: 常識論語自己別人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