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月問道|寧可永劫受沉淪,不從諸聖求解脫

《指月錄》:幼歲出家

參曹溪得法

語具六祖章

歸住青原

六祖將示滅

沙彌希遷問曰

和尚百年後

希遷當依附何人

祖曰

尋思去。

及祖順世

遷每於靜處端坐

寂若忘生。

第一座問曰

汝師已逝

空坐奚為

遷曰

我稟遺誡

故尋思耳。座曰

汝有師兄思和尚

今住吉州

汝因緣在彼

師言甚直

汝自迷爾。

遷聞語

便禮辭祖龕

直詣靜居參禮。

筆記:尋思去,一語雙關,迷時師度,悟了自度。語言能惑人,凡住相皆能惑人。語言又是指月之指。

師曰

子何方來

遷曰曹溪。師曰

將得甚麼來

未到曹溪亦不失。

筆記:“未到曹溪亦不失”,不失,本有故不失。

師曰

若恁麼

用去曹溪作甚麼

若不到曹溪

知不失。

筆記:“菩提自性,本自具足”,到了曹溪六祖處知曉了。未到曹溪之前,雖不失,但不明瞭。這是迷覺之間的變化。

遷又曰

曹溪大師還識和尚否

師曰

汝今識吾否

識又爭能識得。師曰

眾角雖多

一麟足矣。

筆記:人時刻在變化,過去相不可得。人乃生命,在時間的相續流轉中,張三還是張三,不可能變成李四,但是張三又非過去的張三。所以“識,又爭能識得”既識,又不識。“眾角雖多,一麟足矣”,天下那麼多動物的角,得到麒麟的角就滿足了。這是對石頭希遷的認可。

遷又問

和尚自離曹溪

甚麼時至此間

師曰

我卻知汝早晚離曹溪。曰

希遷不從曹溪來。師曰

我亦知汝去處也。曰

和尚幸是大人

莫造次。

筆記:“甚麼時至此間”,拉家常嗎?青原行思老和尚在“逗”石頭希遷。你既然來了我這,那必然離了曹溪,當處便是去處。在相對裡求得絕對。那麼,外境紛繁,自性不移。

他日師復問遷

汝甚麼處來

曹溪。師乃舉拂子曰

曹溪還有這個麼

非但曹溪

西天亦無。師曰

子莫曾到西天否

若到即有也。師曰

未在更道。曰

和尚也須道取一半

莫全靠學人。師曰

不辭向汝道

恐已後無人承當

筆記:“若到即有”,此當“自性”為根,有此根,有覺,對境生心,心無所住。這是直下承當。

師曰

未在更道

”,還沒有說清楚。

和尚也須道取一半

莫全靠學人。

”這就厲害了,道不可盡,一半在明,一半在暗。

師曰

不辭向汝道

恐已後無人承當

”可以說,但是不能說。

這就是認可了石頭希遷。電光火石,都不含糊。

一陰一陽,執兩用中。花未全開月未圓,這就好。未濟,打開了未來。

師令遷持書與南嶽讓和尚曰

汝達書了速回。吾有個鈯斧子

與汝住山。遷至彼未呈書。便問

不慕諸聖

不重己靈時如何

嶽曰

子問太高生

何不向下問。

“不慕諸聖,不重己靈時如何”既不外求,也不內求,這個時候,本來面目在哪呢?“子問太高生,何不向下問。”太玄了,說點實在的。

遷曰

寧可永劫受沉淪

不從諸聖求解脫。嶽便休。

(玄沙曰:大小石頭,被南嶽推倒,直至如今起不得)

遷便回。

筆記:“寧可永劫受沉淪,不從諸聖求解脫”,不假外求,直下承當。“嶽便休”,既然你都“不從諸聖求解脫”,那我還有什麼可說。對話,到了這裡也就足夠了,該說的說盡了。

師問

子返何速

書信達否

遷曰

書亦不通

信亦不達。去日蒙和尚許個鈯斧子

只今便請。師垂一足

遷便禮拜。尋辭往南嶽荷澤神會參。

“師垂一足,遷便禮拜”,垂一足,就是放鬆。放鬆,就是已經把“鈯斧子”給你了。“遷便禮拜”接住了。這就是直下承當。

師問甚處來。曰

曹溪。師曰

曹溪意旨如何

會振身而立。師曰

猶帶瓦礫在。曰

和尚此間莫有真金與人麼

師曰

設有汝向甚麼處著。

筆記:

“振身而立”,“菩提自性,本自具足,不假外求”,振身而立,無言之言。

“猶帶瓦礫在”,迴應的不夠好。

“曰:和尚此間莫有真金與人麼?”那請和尚指點。

“師曰:設有汝向甚麼處著。”這看你能不能發現了。

玄沙雲:果然。雲居錫雲:只如玄沙道果然,是真金,是瓦礫。

筆記:後世禪家評論,凡聖一如。

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廬陵米作麼價?

筆記:鉛華褪盡,自性宛然。不管哪裡的米,不管什麼價,從日日食用處明之。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開元二十八年十一月十三日。陞座告眾。跏趺而逝。

TAG: 曹溪筆記和尚希遷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