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摘自:

《論語·里仁第四·第十五章》

原文: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子解讀:

參,所金反。唯,上聲。參乎者,呼曾子之名而告之。貫,通也。唯者,應之速而無疑者也。聖人之心,渾然一理,而泛應曲當,用各不同。曾子於其用處,蓋已隨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體之一爾。夫子知其真積力久,將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應之速而無疑也。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餘之辭也。夫子之一理渾然而泛應曲當,譬則天地之至誠無息,而萬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無餘法,而亦無待於推矣。曾子有見於此而難言之,故借學者盡己、推己之目以著明之,欲人之易曉也。蓋至誠無息者,道之體也,萬殊之所以一本也;萬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萬殊也。以此觀之,一以貫之之實可見矣。或曰:“中心為忠,如心為恕。”於義亦通。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違道不遠是也。忠恕一以貫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無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體,恕者用,大本達道也。此與違道不遠異者,動以天爾。”又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忠也;‘幹道變化,各正性命’,恕也。”又曰:“聖人教人各因其才,吾道一以貫之,惟曾子為能達此,孔子所以告之也。曾子告門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猶夫子之告曾子也。中庸所謂‘忠恕違道不遠’,斯乃下學上達之義。”

譯文:

孔子說:“曾參呀!我的學說可以用一個根本的原則貫通起來。”曾參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後,其他學生問道:“這是什麼意思?”曾參說:“夫子的學說只不過是忠和恕罷了。”

小文解讀:

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忠恕之道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是“仁”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實際運用,儒家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強調的是個人對人對己的根本道理。在本章中,曾子將孔子的仁學思想歸結為忠恕之道,其本身就有著深遠的意義。他不僅指明瞭人與人之間相處時的基本道德準則,也為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起到了積極意義。可以說,行忠恕之道就是行仁道。

在孔子的眼中,忠恕之道既是一種溝通的原則,也是一種限制性的原則,而且,溝通是建立在限制原則的基礎之上的。比方說,孔子在後面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體現的就是這種關係。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古語還不錯

請幫點亮右下角在看,讓更多人一起學習

TAG: 忠恕曾子夫子孔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