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手藝人:篾 匠

民間手藝人:

篾匠

楊歡/文

方家財是甲高鎮合營村的一個篾匠,做篾匠手藝做了30多年。他的手藝高超,在十里八鄉非常有名,人們都稱他為方篾匠。

方篾匠家住合營場鎮對面大山的半山腰,破裂的土牆訴說著家庭的貧窮與歲月的滄桑。因方篾匠從小患有腿部殘疾,行走不方便,為了生活便學了這門手藝。

方家財學篾匠是在1980年,跟著他舅舅學藝。從幫師傅打下手開始,年輕時的方家財一點點的學著做篾匠。每天從早到晚,師傅幹他學著幹,師傅不干他仍然幹。功夫不負有心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方家財的篾匠本領越學越過硬,簸箕、篩子、提籃、席子、挎籃、谷簍等,只要是農戶家要用到的竹篾器具,每一樣他都能夠做精做好。

民間手藝人:篾 匠

篾匠活是又苦又累的一門活路,首先是竹篾破開都象刀刃一樣,相當虧力,方篾匠一雙手全是老繭,手指頭和指甲都變了形,而最苦的是做篾活只能蹲著做,幾乎一天要蹲10多個小時。

做篾活有許多竅門。要做一件篾器,首先是選擇竹子。竹子分慈竹、斑竹、楠竹多種,做篾器一般都選擇慈竹。慈竹中又以生長期分成嫩竹、剛生長一年的隔年青,以及老竹子,這要根據所做的器具而定。

選好了竹子,然後是破篾加工。把一根整的竹子破成一釐米左右寬的篾片,這要一定的技巧,手藝高的篾匠,破出的篾片每條一樣寬,而且能夠起好幾層。

要加工精細的篾器,篾片破出後,先要用勻刀勻一次,把每片篾精確到一樣寬窄。把寬窄一樣的篾片撕去沒用的底層黃蔑,然後再用勻刀勻成一樣厚薄。技術達到嫻熟的程度,方篾匠每個手指都夾滿了細薄的篾片,一共夾了幾十片不掉。

民間手藝人:篾 匠

一條1釐米寬的篾片,一般的篾匠只能劈出4片,而方篾匠卻能劈出8片來。起多層篾的時候,方篾匠已經不用刀,而是用嘴撕,撕的速度比用刀快得多。

確定篾剖幾層,則根椐所做的竹器而定。席子、篩子、簸箕用兩層,花籃、籮筐、筲箕都只用一層,3層篾、4層篾是打皮籮筐,打圍席則可用8層。

篾匠的手藝高低不僅在於做出的東西好看耐用,而更主要的是顯現在篾器上編織各種各樣的花紋。篾器的花紋是用青篾和黃篾巧妙配搭編織出來的自然花紋。大件的篾器每樣都有花紋,但精美的花紋一般都體現在編簸簸、席子上。

方篾匠打出的席子能夠顯出萬字不到頭花紋,能打出龍紋,能打出許多種不同的花紋,一張普通的篾席,別的篾匠做出來可能只是篾席;而方家財做篾席就是一件絕美的藝術品。

在一個直徑不到兩尺的簸簸中,方家財能在中間打出喜字,四邊打“五王出正”4個字,其間插以梅花圖案。一個簸簸做成,要花兩天時間。

民間手藝人:篾 匠

篾匠活分粗篾活與細篾活。粗篾活指粗加工,不講美觀只要能用,一般很多村民自己都會,如編揹簍、撮箕等,細篾活則是精加工,編織難度也大,如席子,簸箕、皮籮筐等等,這就非篾匠不可。

時代改變了,可是篾匠的手藝卻沒有改變。這雖是一門原始的手工工藝,但沒有一種先進的科技能夠更新。篾匠的工具簡單得不能再簡單,除了一把篾刀,就只的一把鋸子,兩副勻刀,主要的勞動工具還是一雙手。

如今的篾匠,已經越來越少了,許多人已經洗手不幹了。方篾匠原來帶了兩個徒弟,如今也無一人操此行當。

再過幾年,我們要尋找篾匠也許象尋找神龍架野人一樣艱難,那做工精美得像畫一樣的竹篾席和針線簸箕只能在我們的記憶中了。

民間手藝人:篾 匠

作者楊歡系奉節港航處職工。《夔門網》原創出品,方傳太主編。

TAG: 篾匠篾器篾片家財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