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業三福之九:“深信因果”

淨業三福之九:“深信因果”

一世出世間之事 不外因果二字

印光大師曰:“世出世間之理,不外心性二字。世出世間之事,不外因果二字。心性之理微,雖聖人猶有所不知。因果之事顯,縱愚夫亦可以略曉。”

“聖人慾天下永太平,人民常安樂,特作《大學》,以示其法。開章即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然明德,乃人各自具。由無克念省察之功,則明德被幻妄私慾所蔽,不能顯現而得受用。其明之之法,在於克念。克念之工夫次第,在於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物者何,即隨境所生,不合天理,不順人情之幻妄私慾,非外物也。由此私慾固結於心,則所有知見,皆隨私慾而成偏邪。如貪名貪利者,只知有利,不知有害,竭力營為,或至身敗名裂;皆由貪與愛之私慾所致也。若將此不合情理之私慾,格除淨盡,則名利之得之以道,不須夤緣妄求矣。此物字,先要識得是幻妄不合情理之私慾,則其格除,乃易易事。否則盡平生力,不奈彼何。縱讀盡世間書,也只成得一個依草附木,隨波逐浪漢。甚矣,私慾之物之禍大也。若知此物是吾人生死怨家,決不令彼暫存吾心,則即心本具之正知自顯。正知顯,而意誠,心正,身修,順流而導,勢如破竹,有不期然而然者。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以一切人民,各具明德。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其不能為堯舜,不能作佛者,皆由私慾錮蔽,不奮克念之功,遂致從劫至劫,隨私慾轉,輪迴六道,了無出期,可不哀哉。”

二三世因果

福祿壽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福報。簡單說,福是財富;祿是官位和名氣;壽指的是身體健康和長壽。古人云:“人生貧富,子墮地時,大分已定。”如果你不修行的話,那是推之不去,取之不來的。憨山大師在《感應說》曰:“人生一世,正報身命延促,依報家產資財,功名貧富貴賤,秋毫皆是前生修定,今生所受用者,不從外來,盡是自作自受耳。”俗話說:“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佛經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做者是。”“深信因果”。深信是真實智慧,沒有真實的智慧,不相信因緣果報。如果真正相信因果報應,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不但言行會謹慎,起心動念都會很慎重。為什麼?一個惡念就是造一個惡因,因遇到緣,一定有果報。所以,善念結成善果,惡念一定感得惡報。我們不喜歡惡報,就不應當起惡念,這是事實真相!明瞭事實真相、相信事實真相,不是真實的智慧是什麼?忽略事實、不承認事實,是愚痴、是迷惑!事實,不是說不承認就沒有了,不承認也有!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事實就是事實。

佛告訴我們,財富,包括所有物質的享受,是你過去生中修財佈施,修財佈施是因,這一生得這一個果報;過去生中修法佈施,這一生得聰明智慧的果報;過去生中修無畏佈施,這一生當中得健康長壽的果報。你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報。所以,我們從這一生當中遇到的果報,就知道從前造的是什麼樣的因,就明瞭了。

所以佛告訴我們,“欲知前世因”,你要想知道你前生種的是什麼因?“今生受者是”,這一生所受的就是。“欲知來世果”,你要想知道來生怎麼樣?來生果報好不好?“今生作者是”,這一生的所作所為就是造因,來生有果報。我們這一生的所作所為都是善的,來生一定得善報;這一生的所作所為是惡的,來生一定得惡報。要相信!這是事實真相。你要不相信,那叫愚痴。所以,佛教給我們要“深信因果”。

過去沒有遇到佛法,不知道這些事理,我們也造了不少的罪業。怎麼辦?造已經造了,沒法子了。今天明瞭之後,要真正覺悟,斷惡修善,改過自新。來得及來不及?來得及。問題是你的心要真誠、願要懇切。所以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我們千萬不要把懺悔看作平常了,那你就看錯了。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再重的罪業,一念懺悔,可以把無量劫的罪業滅盡。

深信不容易!對於因果的道理,如果不能透徹的明瞭,你怎麼能夠深信。信是信,不夠深,不能深信,力量薄弱。我們現在人講改造命運,力量薄弱改不過來。對身體來講,現在醫學界裡頭也有個口頭語,所謂“改變體質”。信心要是薄弱,改變體質也辦不到,深信就行。深信不但能改變命運,也改變了體質,深信要緊。怎樣使我們能夠得到深信?一定要讀誦大乘,要如教修行,從這裡面建立信心。《金剛經》上說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我們拿這兩句經文來解釋深信的“深”字,很恰當。深到什麼程度?“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什麼?生實相就是禪宗的明心見性。換句話說,就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別教初地,地位一下就超越了,不認真去下功夫怎麼行?

三推之不去

(一)命裡有時終須有

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談名利說:“榮名厚利,世所同競,而昔賢謂‘求之既不可得,卻之亦不可免。’此‘卻之不可免’一語最極玄妙,處世者當深信熟玩。” 換句話說就是命裡屬於你的財富和官位,是誰也阻擋不了的。

《袁氏世範》雲:“若定分中所有,雖不奔趨;遲以歲月,亦終必得。” 命中屬於你的,誰也奪不去。

於鐵樵曰:“眼前可取之財,未必非吾命中所有;然冥冥定數,畢竟無從稽考。萬一非吾命中所有,則漏脯鴆酒,其可飽乎,故莫如推之。非命中所有而推之,固可以免過矣;即命中所有而誤推之,彼必定於他途再至矣。”

現舉一例證此理。明中葉有周秀才,諱某。素方正,家極貧。賃婁門韓家潭子屋一間折舊灶。灶底方磚下得二元寶,妻大喜。周君曰:“此不義財也;豈可得乎?”取筆書銀面雲:“若是我的財;須是明白來。”竟袖至胥門外,登渡船擲之中流而返。舟子親見,立呼漁翁投之摸之。漁翁藏銀別處,詐言不見。二人大哄,訟之大守。大守欲加刑,二人吐實。乃押漁翁立取銀至,見面有字,命貯庫。是秋鄉試,周公竟中。舊例本府小鹿鳴宴。每舉子有牌坊銀百金置面前,書字銀二笏恰在周君前,眾共驚異,後成進士。

(二)進退有命 遲速有時

即使命中的財富或者官位,來的時間也是固定的,有時節因緣的,“進退有命,遲速有時。”強求不得。

明朝袁了凡。在《了凡四訓》中,他具體講述他升職的時節因緣。“孔為餘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復為卜終生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於正寢,惜無子。餘備錄而謹記之。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獨算餘食廩米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師即批准補貢,餘竊疑之。後果為署印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餘場中備卷,嘆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於窗下乎?”遂使縣申文準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餘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淡然無求矣。”

清朝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記錄他親身的經歷:“乾隆己卯,餘典山西鄉試,有兩卷皆中式矣。一定四十八名,填草榜時,同考官萬泉呂令癏,誤收其卷於衣箱,竟覓不可得;一定五十三名,填草榜時,陰風滅燭者三四,易他卷乃已。揭榜後拆視彌封,失卷者範學敷,滅燭者李騰蛟也。頗疑二生有陰譴。然庚辰鄉試,二生皆中試。範仍四十八名,李於辛丑成進士。乃知科名有命,先一年亦不得。彼營營者何為耶?即求而得之,亦必其命所應有,雖不求亦得也。”

因此,我們懂得“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的道理,就心安理得,不再妄求;最好的態度像袁了凡一樣,“一豪覬覦,一豪將迎,皆當斬絕之矣。” “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淡然無求矣。”每天安貧樂道,心安理得,不在羨慕別人的富貴:別人住別墅,吃山珍海味。知道那是人家的命。認命了,心就平靜了。

四取之不來

(一)強求不得

換句話說命裡不屬於你的,你是絞盡腦汁,千般算計也得不到。

在當今社會中,我在報紙新聞曾聽過許多新聞故事證明這個道理。有一新聞報道說,某副市長在上任的路上遇車禍而亡。又有某鎮長在辦公室猝死。皆是命中無此官位也。古人云:“一官一職,各有義命。義命當有,不足為難。義命若無,只做一日也不可得。”斯言不虛也。

進一步講,明白這些道理,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就會處理好財富和職位職稱這些問題,知道怎樣趨吉避凶,過美滿幸福的日子。譬如說自己競選副校長,被某人告狀而落選。自己心中明白命中無此官位,要是有官運誰也破壞不掉,因而對告狀之人不要怨恨,同事關係處理好。這個道理,憨山大師在《感應說》曰:“吾固有之富貴功名,而為人所破壞者,則疾怨其人,深恨其事,殊不知我之福量所包者止此。其破壞者,皆非我分之所宜有,亦或少欠彼人而失之。以為憂者,則反怨天尤人,以致結冤而不解者,過也!”

總起來說,明白財富和官職的因果,“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就會不會再妄求,生活幸福安心,富貴過富貴的日子,貧窮過安貧樂道的日子。

(二)人力而發 必有後患

印光大師告誡我們:“凡發科發甲,皆其祖父有大陰德。若無陰德,以人力而發,必有大禍在後,不如不發之為愈也。” “發科”科舉考試應試得中。“發甲”科舉考試,考中甲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升官了。

如果不信古聖先賢的教誨,硬去妄求,不擇手段地去追求財富和官職。追求成功了,如果沒有災禍,那說明是你命中應該有的財富和官職,你只不過是提前享受了。但是由於你的手段不正當,已經把你命中的財富和官職已經打折了,得到的財富和官職可能至多是命中一小半。你自己不知道,要是讓財富和官職按照時間自然來,財富會更多,官職會更大。譬如說牡丹花按季節二月到四月開放,自然開放時間能開一兩個月,非常漂亮。現在你非要在12月份冬天開放,用溫室大棚,用燈光照,用這些不符合自然規律的方法,讓它提前開放,它最多可能半個月就凋謝了。因為這是違背自然規律法則的,是不長久的。人的命運也是有它的自然規律,違背不得。

《易經》曰:“厚德載物。” 財富和官位是由德行感召而來的。用不正當手段得來的財富和官職,如果不是命中有的,就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太上感應篇》中明確說:“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值。” 有心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時時刻刻都能看到身邊發生的這些違背自然法則而受惡報的真例項子。每天的新聞報紙上許多人的故事無時無刻不重複地證明這些道理,這些永恆不變的自然法則。

五積德行善,改造命運。

(一)積德行善,有求必應。

積德行善可以改變命運是中國古聖先賢和印度的釋迦牟尼佛共同發現的宇宙真相,自然的法則;不是說統治者制定的法律規則,強迫人去遵守的。

當然人的命運不是不可以改,但是你要知道正確的方法就是積德行善。《了凡四訓》中雲谷禪師開示袁了凡具體的改造命運方法就是改過和積德行善。

關大眠在《佛學概論》說:“”法可以譯作“自然法則”,包含兩層主要意思。一是一切自然現象中可見的規律法則。二是普遍的道德法則;得道成佛之人如佛陀發現了這個普遍規律的具體道德準則(須記住佛陀發現了“法”,而不是創造了“法”)。生命的每一方面都受到法的轄制,自然法則支配著日升日落、四季交替、星移斗轉。在道德秩序方面,法彰顯於業力法則之中,這個法則就是人們道德行為的好壞影響人們今生和來世的生活。具體說,依照道德的法則的要求去做的人就會得到幸福,圓滿和解脫;忽略或違背這個法則的人就會導致輪迴中無窮無盡的痛苦。”

In the cosmology set out above, karma functions as the elevator that takes people from one floor of the building to another。 Good deeds result in an upward movement and bad deeds in a downward one。 Karma is not a system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meted out by God but a kind of natural law akin to the law of gravity。 Individuals are thus the sole authors of their good and bad fortune。 (英?關大眠著《佛學概論》第37頁)

[譯文]:在我們這個世間,業力的功能像一個電梯把人從一層運到另一層。好的行為導致人上升到高層次;而壞的行為把人降到低層次。業力並不是由上帝制定的一套獎勵和懲罰規則;而是類似於地球上的重力規律的一種自然的法則。每個人是自己命運的主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換句話來說,就是自作自受;因果報應,絲毫不爽,這就是業力運作的法則。

(二)印光大師說:“積陰德以轉天心。” 清丹徒錢邦芑曰:“凡人總有通天作用,究竟何能與定數爭衡;然惟陰騭一道,必可挽回定數。昨行今效,早行晚效;冥報最速,神鑑極顯。此莫捷之路也。有心者,一試便知。”《文昌帝君陰騭文》更是明確地告訴我們:“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了凡四訓》曰:“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如果你做了各種善事如捐款,救人等等;別人都知道了,上了報紙電視,得到表揚;那麼你修的功德就報掉了,就沒有了。這些榮譽和別人的尊敬就是作功德的果報。但是,如果你幫助別人做了大善事,誰都不知道,這叫陰德。陰德的力量特別大,可以化解命中的劫難,改變你的命運;有災消災,無災添福。

(三)儒家經典《中庸》曰:“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四個“必”字。非必之於蒼蒼冥冥,無聲無臭之天。乃必之於吾心,所謂無不自己求之者。禍福善惡,唯心自召,天道好還。

(四)信者有福,行者得福。

積德行善改變命運兩個典型的例子。

1明朝的袁了凡。袁了凡是一個改造命運的典型例子。神算孔先生,“復為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於正寢,惜無子。”後在南京棲霞寺遇見雲谷禪師開示他:“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並且教他具體的改命之法:改過和積德行善。他身體力行,勇猛精進。後來命運全改變了:一是沒有兒子的命,可是他生兩個兒子。二是官職變大了,命中的四川一大尹,提升了成寶坻知縣。三是壽命延長。五十三的壽命變成七十四,延長二十一年。這都是他自己改變過錯和積德行善的果報。他把他一生改造命運的經驗寫成《了凡四訓》教育他兒子。

《了凡四訓》中雲谷禪師的一段話是改造命運的真諦,我們必須仔細體會。“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了凡四訓》好,印光大師一生極力的提倡,我們也曉得好,為什麼不得受用?不能夠像袁了凡那樣把整個命運都改變過來,真正在一生當中有求必應,求兒子得兒子;求富貴得富貴;沒求壽命,壽命也延長了21年。有求必應!為什麼你念《了凡四訓》,還是這樣子這麼辛苦?你念的遍數不夠!如果你一天念三遍,繼續不斷的念上三百遍,你看不一樣了。你就曉得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要怎麼修,修隨心所欲,有求必應,不是求不到的,是你不懂理論、方法,如理如法去求,沒有一樣求不到的。

宋代理學家,儒學集大成者朱熹對怎樣讀書有著精闢深刻的見解:“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讀書必須成誦,真道學第一義。遍數已足,而未成誦,必欲成誦;遍數未足,雖已成誦,必滿遍數。但百遍時,自是強五十遍,二百遍時,自是強一百遍。今人所以記不得,說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學者觀書,讀得正文,記得註解,成誦精熟。注中訓釋文意、事物名件、發明相穿紐處一一認得,如自己做出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通透處。其熟讀精思之學如此。”清朝學者呂留良曰:“讀書無他奇妙,只在一熟。所云熟者,非僅口耳成誦之謂。必且沉潛體味,反覆熟演,使古人之文,若自己出;雖至於夢囈顛倒中,朗朗在唸,不復可忘,方謂之熟。”又云:“蓋涵詠熟久,人書相合,習與性成,自能為我所用。”確實如此,被譽為“明初理學之冠”的明朝思想家薛瑄雲:“學有所得,必自讀書,入讀書千熟萬熟,時一言一句之理,自然與心融會為一,斯有所得矣。”此時正是《易經》所說的“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換句話說,達到學以致用的境界了。

如果想取巧,每天在佛面前燒幾枝香,磕幾個頭,供幾支蕉水果,就什麼都求到了,這是騙人的,那是不如法!所以它有理論,它有方法,你懂理論、懂方法,有求必應。古聖先賢對得起我們,我們辜負了他們,這些典籍擺在面前,不肯去讀,不肯認真去讀,這是辜負古人。

2四川報國寺的昌臻法師

他給我們講述了他改造命運的經歷:我十二歲時,祖父、父親帶我去請著名相士王玉溪看相。王有學問,有著作。他看相作出判斷後,總要寫一份他的判斷並蓋章後交給求看相的人儲存,以示負責任。當時傳說他作出的判斷就如象法庭的判決書那樣,斷生死如神。他斷定我要短命,活不過十五歲。從此家裡長輩們教我念“大悲咒”和觀世音菩薩名號,常告誡我要隨時將“死字頂在頭上”,併為我做大量放生等功德。同時外祖父還常常用他年青時的一段經歷教育我,教育我要樹立改造命運的信心。

我外祖父於清朝末年在開封參加舉人考試,考試完後,有一天上街散步,看見街上有不少看相算命的,很熱鬧。於是他打聽:哪一家算命最好?旁人告訴說:北京的慶雲子是最好的。他一看慶雲子的門前排著長隊,於是便去排了起來。輪到他進門後,一位貌古神清的老者看了他,說了兩句話,第一句話是:恭喜你,你這回考中了。第二句話是:你要短命,活不過36歲。說完這兩句話後就叫交錢走開。外祖父一聽,認為只不過是些江湖騙術,還後悔不該來算命。回家後,也不再將此事放在心上。誰知等待約兩個月後收到通知,考中舉人。這一下他才突然感到驚恐:慶雲子既然能斷準考中舉人,短命也難逃脫呀!這時他的父兄教他造命之學,要他發善心、積功德。並拍一張照片將這事和自己發的願寫在上面,掛在書桌旁,隨時警省。這樣做後,心裡踏實,逐漸不怕了。到他36歲生日那年,幾位好友約他乘滑竿去外地遊玩,行至中途,所乘滑竿雙側均突然折斷,將他重重跌在地上,猛然醒悟:已轉重罪為輕報了!我回顧往事,今天能活到87歲,實出意外,深感佛菩薩加持,父母的培植!唯有認真持戒修行,積極弘法利生,以報四恩於萬一。同時更加深信“相由心生,相隨心轉。”

六唸佛成佛

這一句話裡面,有一個更深的意思,就是“唸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因果很多菩薩都不知道。

印光大師雲:“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統攝律、教、禪、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古今多有深入經藏,徹悟自心,於此法門,不生信曏者,以死執仗自力通途之教義,論仗佛力特別之因果之所致也。使知此義,則其信向修持之心,佛也不能阻止矣。以此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並闡,萬論均宣也。”(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無量壽經頌序》)

如果菩薩知道了,我相信,他會跟蓮池跟蕅益大師一樣,一切放下,老實唸佛。蓮池大師、近代的印光大師,晚年就一卷《彌陀經》、一句佛號,其他的統統放下了,因為他們真正懂得“唸佛是因,成佛是果”。唸佛成佛,這個道理很深。其實,佛在大乘經裡面講的的確是不少,只是我們讀經的人,疏忽了、大意了。

佛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上講:“萬法唯心,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識經論裡面說得更多、更詳細,都是歸結到“心生萬法”。由此可知,念頭重要。我們心裡唸佛,佛的境界就現前,念菩薩,菩薩的境界就現前,念頭重要!所以唸佛法門,講方法的是《十六觀經》。《十六觀經》裡面,從第一到第十二都講觀想,說了這麼多。這就說明,我們想什麼就會變什麼樣的境界。想佛就變佛,所以唸佛就成佛。但是念不是口唸,口唸心上沒有,沒有用,就是人家諷刺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沒有用處。

念,是心上真有。我們中國的文字,的確是充滿了高度的智慧,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民族所沒有的。我們的“念”字,是“今”、“心”,現在你心上有,這個叫念。心上真有就叫念,念從心不從口。我們心上有沒有佛?我們心上有沒有極樂世界?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說:“世人稍利根,便輕視唸佛,謂是愚夫愚婦勾當。彼徒見愚夫愚婦口誦佛名,心遊千里,而不知此等是名讀佛,非唸佛也。念從心,心思憶而不忘,故名曰念。試以儒喻:儒者念念思憶孔子,其去孔子不亦庶幾乎?今念念思憶五欲,不以為非,而反以唸佛為非。”

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憶佛唸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古德曰:“初時偶然勉強記憶,曰憶;後時長久熟脫緣念,曰念”。可見得念比憶的功夫要深,初學的時候這是憶,就是常常想起來,到以後這不想自然現前,這個叫念。所以念比憶功夫要深得多。念是心上真有,果然能夠做到“憶佛唸佛”這四個字,阿彌陀佛跟你就沒有界限了,就是一體了。這就是我們常講的佛力加持。佛力是普遍的、是平等的,我們心上有念、有憶念,我們就接受了,就跟他合而為一了。我們不憶不念,是我們自己有一個排斥的力量,不是他不加持,是加持不上,我們排斥的力量把它抗拒了。

我們心裡頭念什麼?念“財、色、名、食、睡”,念這些。佛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你看看,他不念佛,他念地獄,將來怎麼會不到三途去?因為你心上有地獄五條根,“財色名食睡”。你心裡頭真有這個,心上真有,那叫念。我們要好好想想,反省反省,我們到底在唸什麼?口裡唸佛,心裡念地獄,心的力量強,口的力量薄弱,當然強者先牽,就先到地獄去了,這個不能不曉得。所以不是佛不靈,不是佛的方法不好,我們完全錯會了意、錯用了心、錯修了行,所以果報恰好是相反的,是這麼個道理。

淨業三福之九:“深信因果”

TAG: 唸佛果報我們深信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