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二月二,春耕正當時

又到二月二,春耕正當時

三月的節日像趕集一樣都聚在了一塊兒,今天是二月二,這在古代也算是個不小的節日。宮中過大年,雖說正月十五便告一段落,但懸掛的天燈、張貼的對聯卻要到過了二月二才撤下,二月二過了,宮中漫長的春節假期算是結束了。

老百姓自然不能如此悠閒,二月二在農事上是個關鍵的日子,此日乃“春耕節”,家家戶戶趕耕牛,播下第一顆種子,期待秋天的收穫。民謠還有如此說法:“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古代中國以農立國,春耕可不只是一家一戶的生計之事,根本關乎國家的繁榮興盛,是故天子雖貴,亦得親耕,以為示範,哪怕只是一種高度程式化的禮儀,卻代代相傳,絕不可棄。

天子舉行的親耕禮儀,有一個專門的詞,曰“耕籍禮”,有的古書中也寫作“耕耤禮”,其實是一樣的。這個“籍”字的含義相當深刻,三國時代吳國學者韋昭曰:“籍,借也,借民力以為之。”天子日理萬機,政事繁冗,躬耕隴畝、春種秋收之事還是有賴於億兆生民,天子親耕意在傳達國家對農業與農民的重視,只要上下同心、協同努力,就能獲得豐收。

明清兩代天子舉行“耕籍禮”的地方,今天還完好保留著,這就是北京城南的先農壇。先農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至今有六百年的歷史了,內有觀耕臺,乃是天子觀看大臣親耕的地方,臺南有天子的“一畝三分地”,則是天子親耕之所。只是,親耕的日子,卻不是前述民謠中說的都在二月二,而是在仲春時節擇一吉日。

二月二也被稱為“龍頭節”,這也和春耕有關,俗話說“春雨貴如油”,而龍在中國人心目中是能騰雲致雨的瑞獸。春雨總是令人嚮往的,一場雨後,空氣愈發清新,碧草更加嬌嫩,是極適合遠足的。宋朝詩人王廷珪,在二月二出城到郊外去,濛濛春雨可止不住他的腳步,請看他的《二月二日出郊》:“日頭欲出未出時,霧失江城雨腳微。天忽作晴山卷幔,雲猶含態石披衣。煙村南北黃鸝語,麥壠高低紫燕飛。誰似田家知此樂,呼兒吹笛跨牛歸?”好一副二月二鄉村春景圖,王廷珪寫的是山城,山城多霧,村子隱在霧中,黃鸝清脆的鳴叫破霧而出,而由於山城的地形,耕田高低不一,應當就是梯田,燕子飛行在田間忽上忽下,農人了卻今日耕耘事,手牽著累了一天的耕牛,牛上坐著吹笛的小兒,向家的方向走去。這悠然自得,乃是辛勞後的體會,實在令人豔羨。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TAG: 二月親耕天子春耕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