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稱呼禮儀,敬語陛下、閣下、殿下、麾下的緣由

本文為飛雲子原創作品

編輯 / 飛雲子

我們常常在古裝電視中聽見各種各種的稱呼。在古代,人們之間如何稱呼對方呢?這些稱呼是怎麼來的,又有什麼意思呢?

古老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和優秀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被稱為“衣冠上國,禮義之邦”。 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

古人的稱呼禮儀,敬語陛下、閣下、殿下、麾下的緣由

中國古代社會的諸多敬語稱呼中,陛下、閣下、殿下、麾下、足下、在下詞,使用得最為普遍。

陛下

“陛”指臺階。在許慎《說文解字》:本義是臺階。特指皇宮中的臺階。

蔡邕《獨斷》捲上:“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

古時,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階下的侍者而告之。

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

古人的稱呼禮儀,敬語陛下、閣下、殿下、麾下的緣由

殿下

殿下的本義是宮殿階陛之下,殿下和陛下是一個意思。漢代“殿”的地位比“宮”略低,故稱王侯為殿下。原來也是對天子的敬稱。但稱謂物件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有所變化。漢代以後,演變為對太子、親王的尊稱。魏晉南北朝天子亦稱“殿下”。

《稱謂錄。天子》;“魏晉六朝稱殿下。”

唐代以後,殿下一般多用於稱呼皇太子,也用以稱呼皇太后和皇后。後來,在稱呼君主國的王儲、親王、皇太后、皇后、公主時等仍稱殿下。

例如南北朝時丘遲《答陳伯之書》“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中的“殿下”,即指臨川郡王蕭宏。

古人的稱呼禮儀,敬語陛下、閣下、殿下、麾下的緣由

閣下

“閣下”一詞盛行於唐代,是當時對高階官員的尊稱。因為古代高階官員的官署往往稱閣,例如龍圖閣、天祿閣、東閣、文淵閣等等,故以“閣下”相稱。

閣下最初只用於對中央宰執之臣和地方郡守一類高官的敬稱,後來各級官吏,甚至是普通人都可以用此稱呼。

例如宋有包拯包公,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清又有劉墉,任體仁閣大學士官位,屬正一品銜。

古人的稱呼禮儀,敬語陛下、閣下、殿下、麾下的緣由

膝下

子女幼時依於父母的膝下,因而“膝下”表示幼年。後來借指父母,有親切之意。《孝經。聖治》:“故親生之膝下。”鄭玄注:“膝下,謂孩幼之時也。”後用以表示對父母的愛慕;並在與父母通訊時,用為敬辭。

古人的稱呼禮儀,敬語陛下、閣下、殿下、麾下的緣由

麾下

麾下的“麾”, 本義:古代將帥指揮用的旗幟。麾下是對將帥的尊稱。《周禮。春宮。巾車》:“建大麾。”。麾下,謂在將帥之下。後世也用麾下指部下。

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八百餘人。

唐柳宗元 《貞符》詩序:“徒奮袒呼,犒迎義旅,讙動六合,至於麾下。

古人的稱呼禮儀,敬語陛下、閣下、殿下、麾下的緣由

足下

在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意為“您”。戰國時多用以稱君主。

例如:

《史記·項羽本紀》:大將軍足下。

《史記·陳涉世家》:足下事皆成。

隨著詞語發展,“足下”不僅僅用於臣下對君主的稱呼,也可以用於同輩之間。如司馬遷的《報任少卿書》開篇即用“少卿足下”作為對朋友任安的稱呼。後來這種用法逐漸增多,頻繁用於同輩之間。

無論是下對上,還是同輩相稱,“足下”都帶有敬意。《稱謂錄》說:“古稱人君,亦以“足下”稱之,則“足下”之為尊稱。”

但我們常說到的“高足”又是另外一個意思。不可混淆。

“高足”指對別人的學生的敬稱。漢時的郵傳譯路設有三等馬匹,有高足、中足、下足之別,高足為上等快馬。後人將其比喻為高才的意思。

古人的稱呼禮儀,敬語陛下、閣下、殿下、麾下的緣由

在下

舊時用作自稱的謙辭。古時坐席,尊長者在上,所以自稱在下。

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三折:“我們都散罷,待明年容在下還席。”

雖然這些稱呼已不再常用,甚至有些已經消失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但我們還是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謙虛高尚,容止有儀的古人風範。

參考文獻:

《說文解字》許慎,東漢。

《獨斷》蔡邕,東漢。

《史記·項羽本紀》,司馬遷,漢

《稱謂錄》,梁章鉅,清。

《周禮。春宮。巾車》,春秋戰國。

本文為飛雲子歷史文化自媒體原創作品,歡迎轉載,懇請保留作者相關資訊!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更正與刪除,謝謝!

每天三分鐘,歷史百事通。懇請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

TAG: 殿下足下稱呼麾下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