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的兩首禪詩,空幻虛靈,極富禪意

詩歌的薰陶,讓人心醉;禪意的境界,令人沉靜。佛語說,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傳說唐代詩人白居易有一次到西湖邊,向鳥巢禪師請教佛法的大意,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有點不屑一顧,“三歲的孩子也知道這樣說。”禪師笑道,“雖然如此,但八十的老翁未必做到。”白居易便施禮,然後默默退下。

很多時候我們會偶爾經歷一些事情,大多數情況很快就淡忘了它們。但有些事情卻深入到內心,並激發起自己的聯想和深思,同時也讓自己有所提升。下面分享的是湯顯祖的兩首禪詩,空幻虛靈,極富禪意。

湯顯祖的兩首禪詩,空幻虛靈,極富禪意

蓮池墜簪題壁二首(其一)

明代:

湯顯祖

搔首向東林,遺簪躍復沉。

雖為頭上物,終是水雲心。

湯顯祖的兩首禪詩,空幻虛靈,極富禪意

湯顯祖,明代戲曲家、文學家,34歲中進士,任太常寺博士等職務,後因不附權貴而免官,未再出仕。在戲曲史上,湯顯祖和關漢卿、王實甫齊名,他反對擬古和拘泥於格律,代表作有《牡丹亭》等。湯顯祖20歲時,到南昌參加鄉試,路過南昌西山的雲峰寺時,臨池照影搔首,墜一簪於池中,有感於心,乃在壁上題了這兩首詩。

湯顯祖的兩首禪詩,空幻虛靈,極富禪意

湯顯祖自幼穎悟,展現在他面前的是一條飛黃騰達的輝煌之路。而佛教認為四大皆空,視塵世間榮華富貴為夢幻。然而湯顯祖卻在此時保持一種淡泊寧靜的情懷,因墜簪而生起了對佛理的體認感悟。

前兩句描寫了墜簪經過,“搔首向東林,遺簪躍復沉。”簪子較輕,落水後有一個飄轉翻動過程,作者因墜簪而驚,凝神屏息地觀察簪子沉沒過程,它彷彿變成有情感的事物,沉而復躍,似乎在揮手告別,又好像在說明離去的心跡。

湯顯祖的兩首禪詩,空幻虛靈,極富禪意

後兩句是詩人對簪子離去時心跡的揣想,“雖為頭上物,終是水雲心。”簪子終日插在頭頂,但它對這種待遇並不感興趣。它的本性有如映在碧水中的雲影,高潔空靈。它在碧波雲影中找到了歸宿,要與雲水作伴。詩人以簪處頭頂,比喻塵世間的榮華富貴。雲水空幻虛靈,本性向往佛境,簪子也成為作者內心的外化物。

湯顯祖的兩首禪詩,空幻虛靈,極富禪意

蓮池墜簪題壁二首(其二)

明代:

湯顯祖

橋影下西夕,遺簪秋水中。

或是投簪處,因緣蓮葉東。

湯顯祖的兩首禪詩,空幻虛靈,極富禪意

這首詩先描繪一幅明淨寂靜的環境,再由景生思。前兩句寫景敘事,“橋影下西夕,遺簪秋水中。”夕陽西下、萬籟俱寂,小橋投影、秋水明淨。夕陽、橋影、秋水,三個意象構成一幅恬靜澄澈的畫面,令人塵慮頓消,心歸虛靈。

湯顯祖的兩首禪詩,空幻虛靈,極富禪意

後兩句闡述心志,詩人恰好遺簪於蓮葉之旁,是否意味自己與佛門有緣,於是心中生起棄官入佛之念。“蓮葉”,即蓮花,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潔白無瑕,佛家常以之喻佛法。湯顯祖生活的時代,士大夫們經常談禪說佛,已成為一種時尚。湯顯祖博覽深思,自然也很早就接觸到了佛教經典,於是一件偶然的小事,卻令他沉吟半晌。

湯顯祖的兩首禪詩,空幻虛靈,極富禪意

湯顯祖的祖母篤信佛教,並辛苦地將他拉扯大,束髮簮也是她送給孫子的禮物。詩人望著發簮在蓮池中先躍沉下,心潮翻騰,於是將這兩首詩題寫在壁上,也引得後世的思考。

縱觀這兩首禪詩,體現了作者淡泊榮華富貴、才智穎悟過人,雖然只是興會所至,偶爾成吟,卻對他有一定的影響,他一生歷經坎坷,晚年終於深信佛法。正所謂,偶經蓮花池,橋影下西夕,遺簪思歸隱,揮毫題石壁。

TAG: 湯顯祖遺簪簪子虛靈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