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鑑賞】玉雕師:玉雕師:玉雕是集審美和仁德於一身的文化載體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玉是集審美和仁德於一身的文化載體。玉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象徵著傳統文化中“謙謙君子”的品質。玉器的藝術美與文化內涵離不開能工巧匠的雕琢。那麼古人是如何加工玉料的呢?

首先是選料,玉料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作品的藝術價值。西漢中外商貿便捷以後,西域美玉漸漸東來,西域之玉溫潤、通透,尤以和田玉最受人喜愛,美玉的到來也為中國玉雕的發展夯實了基礎。

《詩經·衛風·淇奧》中記載了玉雕所採用的技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玉雕屬於“減法”雕刻,需對整體有一定把握,所以玉雕的琢磨首先是粗雕,再運用線刻、浮雕、鏤空、鑽孔、活環、隱起、拋光等技法細雕。最後一道工序——打磨,即用柔軟的木片、葫蘆皮、牛皮等材料,蘸上珍珠砂漿,反覆拋光之後,使玉器具有凝脂般的光澤。

【玉石鑑賞】玉雕師:玉雕師:玉雕是集審美和仁德於一身的文化載體

清代玉雕《翡翠蟈蟈白菜》

在中國的玉雕技法中,還有一項獨具特色,即為“俏色”。有些玉料中帶有一些雜色,棄之可惜,匠人們便以雜色部分的形與色為基礎進行設計。清代玉雕《翡翠蟈蟈白菜》即採用了此類技法。白菜根部基本呈白色,而白菜的頂部及蟈蟈的形態運用玉的黃、綠之色表現,塑造出了白菜被霜凍之後的質感以及綠蟈蟈在食用白菜時的場面,極富自然妙趣。

【玉石鑑賞】玉雕師:玉雕師:玉雕是集審美和仁德於一身的文化載體

清代《白玉桐蔭仕女圖》

由於玉料在古代稀有,所以在創作時要儘量避免棄料的產生。工匠們需要對“遺棄”之料重新構思、變廢為寶。以清代的《白玉桐蔭仕女圖》為例,它原本為碗材廢料,但工匠們隨形巧作,將被取走的部分設計成為半掩的月亮門造型,又以兩個仕女望門而立,一人手持如意,另一人雙手捧物,巧妙地將人物肢體動作與廢料相結合,造型別致。由平雕紋線改為三維立體透視表現,增加了進深感,這件玉器也深得乾隆皇帝的讚賞。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作者黃楠),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 玉雕白菜玉料蟈蟈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