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故事”音訊】第35集:官渡區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彝族

關注我們

官渡,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從金馬的傳說、到羊甫頭古墓葬群,從滇越鐵路、到巫家壩機場,從滇池古渡口、到昆明新中心;盤龍江、寶象河、金汁河,蜿蜒流淌;賽典赤、錢南園、繆雲臺,名人輩出。這裡,迴盪著歷史的風雲和鄉愁,承載著對未來的期許與夢想……

官渡區融媒體中心精心策劃製作35集系列音訊“官渡故事”,用聲音記錄歷史,讓歲月留下鄉愁。今天播出“風物篇”第35集《官渡區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彝族》——

【“官渡故事”音訊】第35集:官渡區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彝族

作者:向文 李光漢

播音:林正 劉逾

彝族廣泛分佈在昆明郊區,是官渡區境內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形成聚居村落的有撒梅、子君兩個支系,人口約15000人。

(一)撒梅人

撒梅人自稱“散尼璞”,相傳是戰國莊蹻入滇,楚人和當地原位民族結合的後裔,是昆明境內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原來居住在昆明壩子裡,耕種著滇池東岸肥沃的土地;經蜀漢、南詔、大理多次戰爭,逐漸被衝散到山區和丘陵地區居住、耕種。現在主要分佈於昆明東郊丘陵地帶的阿拉、大板橋、雙龍、金馬等鄉鎮(街道)。

撒梅人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南部方言區。文字為“西波”文,古稱“韙書”,是一種音節文字,這種文字只有少數“畢摩”(巫師)掌握。

撒梅人信仰帶有原始色彩的“西波教”,相信多神、崇拜祖先,有自己的宗教職業人員“畢摩”,凡家中不吉或家人生病,都請“畢摩”來打卦占卜,去邪消災。“畢摩”一般為世襲,精通西波文經典,但不脫離生產勞動。撒梅人的村子中,還有“沙帕”和“沙磨”等宗教神職人員,從事送魂消災、占卜驅魔的活動。有祭天 神、土主、祖宗、蟲王、火神等風俗。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到漢族的影響,撒梅人也信奉佛教和道教。

生活習俗方面,撒梅人也有自己的特點。3~4歲的兒童帶“虎頭帽”,4~9歲的戴“瓢帽”。女孩上身服飾為左衽白布衣,下襬配五彩線花邊,外罩金絨花邊銀扣小褂,下身穿紅色貼邊褲子,腳穿繡花鞋,頭戴“雞冠帽”。撒梅婦女精於刺繡,其圍腰充分展示了這一特點。男子穿的服裝為 對襟長袖衫,外罩對襟短褂,老年撒梅男女常穿黑、灰、藍色衣褲。完婚過程包括:提親、訂婚、過禮、結婚、回門等程式。

撒梅人能歌善舞,其民歌種類較多,大體分“悲歌”“對歌”及“調子”三種。舞蹈方面,有踩場舞、扁鼓舞、三絃舞等。常用樂器有二胡、三絃、月琴、竹笛、嗩 吶、口弦、鼓、鑼等。

撒梅人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蟲王節”“火把節”和“老爺山盛會”。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和冬月十一日為“蟲王節”,由佛、道、西波教的神職人員到“祭蟲山”祭祀蟲王,以祈求蟲王的恩賜。輪滿十二年大祭一次,儀式異常隆重。祭蟲山建有“三皇廟”,內塑“蟲王”神像,傳說專治天下害蟲之神。蟲王節之日,凡附近各地佛教、道教、“西坡教”的教士都要前往“三皇廟”唸經。各村各戶縫製紅布小袋一隻,田地中捉害蟲裝入袋內,教士誦經完畢,將小袋丟入火中焚燒。節日期間,青年男女口吹樹葉,口弦、盡情對歌、跳舞,非常熱鬧。

“火把節”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撒梅人稱為“過小年”。各村各戶要舉行祭牛王儀式。這天,出嫁的女兒和姑爺(女婿),必須攜帶麵條、大米、雞肉等,探望父母,於孃家住三日返回夫家。廿五日祭牛王,要一隻雞,兩條魚,三牲(豆腐、鮮肉、酒稱三牲),供於牛廄門前,敬香燒紙(紙錢上印著牛、馬、豬王的形象),口中祈禱:“六畜興旺”,“清吉平安”。入夜,節日進入高潮,除耍火把外,人們都聚集到山坡林間、田邊地角,或竊竊私語,談情說愛;或嬉戲打鬧,摔跤逗樂;或縱情高歌,歡歌起舞,通宵達旦,方才罷休。

傳說老爺山是撒梅王降生之地。山上建小廟一座,內塑撒梅王像一尊。每年舊曆六月十三日,撒梅人都要聚集到山上,舉行隆重的祀典,吃住數日,打歌對調,繞山比賽,縱情歌舞,“踩場”便是盛會上必須舉行的一種歌舞形式。

(二)子君人

聚居在昆明市南郊十千米處的矣六鄉子君村(原名大耳村)。子君人自稱“撒摩都”,也稱“自杞”“子間”。

早在3500年前,子君村一帶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根據考古資料,在距村西2。5千米的石虎灘,以及距村西南3千米的高廟村都發現了貝丘文化遺址。在子君村及其附近方圓不到一千米的地域內,先後發現墓葬群5處,長方形土坑豎穴墓42座, 磚石墓5座,出土各種器物約400件。子君村內的一座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期的古墓群,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子君村及附近出土的文物有漢代延光四年碑1塊,覆型石室墓4座。

子君人的語言和撒梅人大同小異,受漢文化影響頗深。男子著對襟襯衣,外套黑領褂或青藍對襟衣,腰繫綵帶,下穿直筒大襠褲。女子挽髻,頂青藍布頭巾,身著鑲邊大襟衣,下穿鑲邊直襠褲,腳穿繡花圓口鞋。男孩頭戴繡花虎頭帽,著對襟衣,直襠褲,穿繡花涼鞋;女孩頭髮結辮,並以繩、花為飾。

歷史上子君人實行一夫一妻制,重視屬相、命相的相合,一旦確定了婚姻關係,兩家要聚在一起喝定親酒,擇定吉日,男方給女方家“過小禮”,待成婚日子確定,還要“過大禮”。

子君人的宗教信仰有許多原始宗教的痕跡,相信萬物有靈。擇居建房和結婚等大事都要占卜打卦,預知兇吉。由於敬畏神靈,有較多的禁忌。如門前忌栽桃、柳樹,忌村中同時操辦紅白喜事,婚配忌屬相五行相剋等。明朝末年,子君人開始信仰佛教。明崇禎元年(1628年),在大耳村建有“護國寺”,每逢重大祭祀節慶之日均請和尚唸經作會。

子君人傳統的節日是“火把節”,但宗教性活動也不少,比如正月十六跑佛會,臘月初一東鬥會,三月初一西鬥會,四月初 一太子會,六月初一南鬥會,九月初一北斗會。

子君人的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民間樂器“阿烏”,其歌調種類很多,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曲調和唱詞,有祭祀、狩獵、送葬的祝福歌,也有青年男女對唱的情歌。

TAG: 撒梅子君人畢摩對襟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