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在《蕈子》的詩詞裡,將菌菇描繪的有聲有色有味

到超市裡買炒肉的拌料,看到一個櫃檯前掛著一塊大大的打折牌子。上前一瞧,發現打折的是蘑菇。這種蘑菇,被我稱為白水菇。因它面色灰白,不瓷實,所以很難儲存。與金針菇,香菇相比,它毫無優勢。

說到蘑菇,讓我想起另一種蘑菇,它們長在山野鄉間,無人經管,自生自滅,通常對它們的稱呼是野蘑菇,或者山菇。

山菇最佳的生長期在春夏兩季,最適宜山菇生長的則是山地。

記得小時候,逢到假期,總愛去山裡的外婆家。因為山裡好玩的事兒可多了,打山雀、放牛、採松油等等,都是非常有趣的。除此,便是能吃到一些野味,比如山兔肉就特別香嫩,現在想起還叫我流口水呢。最最讓我覺得有意思和有趣的便是採山菇。

楊萬里在《蕈子》的詩詞裡,將菌菇描繪的有聲有色有味

山菇一般長在山路邊,樹林下,或者草木叢中。大大小小,一朵朵,好像從天而降的降落傘,非常可愛。山菇的顏色也不盡一樣,有水紅色的山菇,有灰青色的山菇,還有發紫的山菇。各樣顏色的山菇,點點綴綴散落在道路山林裡,好似給山地鑲嵌了無數的珍奇瑪瑙。

尤其是雷雨過後,山菇會迅猛的繁殖生長,那些剛剛從泥裡鑽出來的山菇,別提多新鮮了,昂著一張張鮮嫩的娃娃臉,看著就招惹人愛。

那麼多好看的山菇,樂壞了我,我便一鼓作氣全都採到小籃子裡。外婆瞧見了,就呵住我。她告訴我,不是每一種山菇都可以食用,有些山菇帶毒,是不能食用的。

外婆害怕我採到毒山菇,就教我一套辨認的方法。她說一要看顏色,鮮亮無晦澀的大多無毒,二要聞氣味兒,有純正的蘑菇氣味的也無毒。儘管外婆教授的方法都是寶貴的經驗,可我往往難以分辨。

楊萬里在《蕈子》的詩詞裡,將菌菇描繪的有聲有色有味

山菇撿回後,還要淘洗乾淨,然後晾曬乾,便於存放。

曬乾後的山菇,稍加熱水浸泡,便會膨脹開。用山菇來炒肉或蒸肉,香味撲鼻,勾人食慾。外婆稱其為山菇肉。每每吃山菇肉,我的胃口就特好。這也是我最愛吃的一道菜。

因為山菇是野生野長的,所以味道純正。尤以燉湯最妙。山菇湯鮮味十足,那種飽含山野氣息,和花草清香的味道,在舌尖打轉,一直滑入胃裡,暖暖的,美美的,令人回味無窮。

自那後,我便喜歡上了蘑菇一類的食物。

在古代,野山菇被稱作“蕈”,便是現在的菌菇。蕈,很早就被發現是一種上好的食藥,《本草綱目》裡說它:“益腸胃,化痰理氣。”即讓人開胃健脾,可以消除熱痰。

楊萬里在《蕈子》的詩詞裡,將菌菇描繪的有聲有色有味

楊萬里在《蕈子》的詩詞裡更是將蕈描繪的有聲有色有味,“空山一雨山溜急,漂流桂子松花汁。土膏松暖都滲入,蒸出蕈花團戢戢。……”而其中的“傘不如笠釘勝笠,香留齒牙麝莫及。”既形象又富有現實詩意,“菘羔楮雞避席揖,餐玉茹芝當卻粒。”來自仙山的美味珍饈,那些人間豢養的肉食怎麼能相比呢。楊萬里算得上深得山菇蕈食之道了。

這山菇出自山裡,便與山野隱士結緣。“遠尋鷓鴣雛,拾得一團蕈。”專為這蕈,涉水爬山也是值得的。“擔頭何物帶山香,一籮白蕈一籮慄。”做個山野隱士,白蕈如同珍寶。唐代的貫休將山菇與自己的境地結合,表達了一種禪意淡泊的生活。

現在的人工菌類食品很多,輕易就能吃到,便少了那種山野氣息,想要食用純正的山野菌菇,是很難的。這便讓我更加思念以前的山菇味道,以及外婆做的山菇肉。

TAG: 山菇蘑菇山野外婆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