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在《元日》中提到: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在《元日》中提到:“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雖然是宋朝時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但是卻是一個特別會過日子的男人。每當過春節的時候,王安石多半會吟詩幾首,也就是作作對聯,非常有閒情雅緻。所以在宋朝詩篇當中,大家會發現王安石讚頌春節的詩詞特別多。

王安石在《元日》中提到: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但是一提到春節,大家會發現貼對聯基本上已經成為了傳統習俗中的主要內容之一。對聯並不僅僅只是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節日的符號,其實對聯也可以代表一種文化表現形式。就比如說在很多影視劇當中,大家會發現有很多才子佳人喜歡在特殊氛圍下吟詩作對,這變成了一種文人墨客特別喜歡的一種場景。

而對聯的歷史在我國也算是淵源流長,比如說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是我國東漢到西晉之間的一個歷史時期,也就是人們經常所提到的三國時期。1978年我國考古學家在江西出土的孫權古墓中找到了相關文物,驗證了三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對聯。

王安石在《元日》中提到: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然後再到公元907年到公元979年之間,是我國五代十國時間段,在這一時間段內,對聯文化已經到達了一個鼎盛的狀態。很多文人墨客就會在普通生活中,經常以對對聯的方式切磋對方的文化水準。然後再到明清時期,貼對聯已經成為了當時社會習俗文化的主要符號之一。

在眾多的對聯文化當中,有一對聯非常有趣。就是乾隆皇帝曾出過的:“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這看上去好像有一絲簡單,因為中國有很多文字都是疊加字的字形。比如說木頭的木、林子的林,以及錢學森的森。這三個字似乎可以對得上這一上聯,但是轉過頭來一想,大家可能會發現對不上。

王安石在《元日》中提到: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因為上聯已經明確地提到了數量代詞一二三,如果在對下聯的時候依然提到了一二三的話,那麼很明顯上下聯對應起來就會有一些繞口,明顯沒有那種文化暢通的感覺。就在眾人覺得這對聯很難的時候,大才子紀曉嵐給出了下聯的迴應:“七人為化,八人為仈,九人為仇”。

王安石在《元日》中提到: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如此一來,上下兩聯對仗工整,詞義並不拘泥於一格,給人感覺十分靈動且完整。其實在現代生活中,人們也可以偶爾嘗試著去做一做對對聯的遊戲。因為在對對聯的過程中,人們的大腦思維被調動起來,運用到了自己所學的知識的同時,也考驗了自己的反應能力和思維的發散能力。

王安石在《元日》中提到: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對聯雖然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之一,可大家又不得不承認:現在對對聯的事情好像已經成為了商人該考慮的事情,因為商人要在春節的時候去賣對聯。所以商人才會在網路中摘抄一些傳統對聯的作品。隨著時代的流逝,人們會發現對聯文化已經在現代生活中慢慢被人們給遺忘了,這其實是一種遺憾。

TAG: 對聯文化王安石提到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