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點燃“醒獅熱”

“咚咚咚……”自去年年底開始,醒獅的鼓點在電影院裡響起,就再也沒停過,一部取材於嶺南醒獅文化的《雄獅少年》引爆了大江南北對“醒獅”IP的熱情。

這部電影有多受歡迎?映前點映預售票房突破兩千萬、上映兩月有餘34萬人給出了平均8。3的豆瓣評分,登上貓眼年度動畫電影和微博年度國產電影推薦度雙榜榜首。

沒有明星流量加持,熱血的勵志情節、精心的場景製作、地道的粵味元素,以及契合電影少年追夢主題、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的醒獅文化,共同成就了電影的火爆。

“少年”點燃“醒獅熱”

“有華人之處,必有舞獅,這是我們的DNA。”《雄獅少年》的監製張苗說道。

正如張苗所說,醒獅文化紮根廣東已有千年,它的寓意不僅僅是如意吉祥,也是雄健、勇敢和力量的象徵,因此在民間備受歡迎,且揚名海外,每逢佳節喜慶、迎春賽會、開張慶典必敲鑼打鼓,舞獅助興。廣東醒獅 (南獅) 也是第一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

但它也與其他傳統非遺文化一樣,面臨傳承的困境和消失的危機。此次嶺南醒獅文化隨《雄獅少年》的討論熱度而大火併非巧合,而是眾多為非遺傳承“拾柴”的人經年累月共同點燃的。

傳統滲透日常

實際上,醒獅的鼓點並不只在電影院裡響起。

今年北京冬奧開幕之日,廣州花都區就有一支醒獅隊赴了首屆灣區冰雪文化節迎冬奧之約,在廣州融創雪世界進行雪地醒獅表演,為冬奧健兒加油助威。

鼓聲中,數只色彩、神態各異的醒獅抖擻登場,在雪地巡遊,或威風八面、上下飛舞,或憨態活潑、在雪地上打滾,經典的“高臺採青”壓軸表演,做出高臺飲水、飛越雪地、360度旋轉等高難度動作。

醒獅除了傳統的民間寓意,它也代表著“獅醒國魂”。在冬奧健兒出征之際,醒獅表演亦象徵著中華雄風。

“少年”點燃“醒獅熱”

一天之後,這隻醒獅隊趕往融創雪世界東南40公里處的海珠湖公園,為新年市集活動表演。

“摸摸獅子頭,新年鴻運當頭;摸摸獅子尾,從年頭順到年尾。”伴著急促的鼓點聲,醒獅攀高仰首“採青”,神態可掬地向街坊們“逗利是”拜年。

帶隊的“廣東醒獅”代表傳承人盧浩生是土生土長的廣州市天河區冼村人,從小便喜歡跟在村裡舞龍舞獅隊後走街串巷,一有空就跟著村裡的叔伯叔父討教舞獅。

後來,他18歲拜師學藝,開始了他以興趣為職業的生涯。“很多活動如商演、開業、奠基還有晚會,會邀請龍獅團隊前去參加演出,給現場帶來熱鬧的氣氛和獅子帶來的吉祥寓意。”

當非遺文化在更多的日常場景落了地,城市就成為文化紮根和汲取養分的土壤。

對此,廣州市社科院嶺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鳳蓮有個比喻,“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嶺南文化、廣府文化就是在這樣勃勃生機又趣味盎然的‘容器’中醞釀芬芳。”

強調非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並將其轉化為服務當代、造福人民的優質資源,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從2021年起,“系統性保護”成為主要非遺保護理念,而活化利用就是對“系統性保護”的一個註腳——透過非遺資源活化利用,非遺變成了能夠充分服務當代的角色,而非昔日被搶救、被扶持的角色。

年輕化的醒獅

醒獅文化轉化為服務當代的資源,並非只有表演一種方式。在永慶坊的元宵燈會,充滿嶺南風味的醒獅攤位上擺放的提線醒獅工藝品,在春節期間就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售賣了一萬多隻。

提取文化的要素、加上創意和工藝,文創產品是非遺文化走入人們生活的另一種渠道。

在永慶坊非遺街區,非遺醒獅——趙家獅的第五代傳人趙偉斌擁有一間醒獅工作坊。街區的入口處,工作坊大紅的門面在周邊素淨的建築立面中,顯得格外醒目,各種各樣的醒獅主題文創陳列在室內。

“少年”點燃“醒獅熱”

“我骨子裡對醒獅,實在是太喜歡了。”自小的耳濡目染、對醒獅的熱愛讓趙偉斌在畢業後隱瞞家人辭去體制內的工作,選擇子承父業,投身於醒獅協會。“這是責任,醒獅文化在我們手上斷了,沒有人傳承就可惜了。”

在他看來,醒獅在廣州傳承了近兩千年,是家喻戶曉的民間藝術和民俗傳統。“它的那種喜慶、熱鬧、陽光、靈巧、奮發向上、不怒而威都是我們廣州精神的活寫照。千百年來,醒獅正是不斷地創新、適應時代的發展才得以流傳至今。今天,它可以做得更年輕、更新潮、更有魅力。”

在探索藝術+和科技+模式下呈現非遺醒獅,趙偉斌做了很多嘗試,他開發了100多款醒獅文創產品,也擔任舞劇《醒·獅》指導,將作為民間藝術的醒獅推向更高的藝術殿堂。

“少年”點燃“醒獅熱”

在2020年,他更大膽地把非遺醒獅與科技相結合,用3D列印獅頭,設計了VR醒獅和AR醒獅,推出了全球首款醒獅體感機器人。機器人擁有酷炫的醒獅外觀形象,還能實現操作者與醒獅機器人毫秒級的響應,讓機器人做出不同的醒獅動作,還可以打鼓,實現真正的“獅王爭霸”。

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趙偉斌曾思考什麼是“老城市,新活力”。“我的理解,老城市的‘老’不是‘舊’,更不是‘破’,而應該是悠久的歷史沉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新活力的‘新’,應該是歷久彌新,是一種生機勃勃的韌勁,是一股引領時尚的潮流,是不斷髮展的可持續力。”

改變、創造、適應時代而變,是非遺活化不可離開的路徑,不懈的努力傳遞出廣州非遺傳承人群自覺活化利用非遺資源的熱忱。而醒獅,也正在變得更加年輕有活力,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喜歡它、愛上它、傳承它。

校園裡的鼓點

不僅是年輕人,在廣州,越來越多的少年成為醒獅文化的粉絲。舞動的獅頭從舞獅隊遞到了孩子們的手中。

春季開學第一天,廣州署前路小學門前鑼鼓喧天,由學校學生組成的龍獅隊隨鼓點擺首點頭,在師傅的指導下到各個課室拜年、採青。

“少年”點燃“醒獅熱”

在前不久剛落幕的第五屆廣州市青少年醒獅表演賽中,這支隊員平均年齡只有9歲的小學龍獅隊憑藉《超萌群獅組合》表演,創造性地將街舞融進醒獅表演中,斬獲了群獅組的金獎。

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每週二下午,在署前路小學的操場上,舞醒獅的鼓點“咚咚”響,在廣東醒獅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趙偉斌的指導下,一群少年擂鼓、蹲馬步、舉獅頭……這是該校的“第二課堂”時間,也是龍獅隊的訓練日常。

廣東醒獅進校園活動在這裡已經連續開展了五年,伴隨著數年校園醒獅文化的薰陶,醒獅文化已經作為署前路小學的特色文化標識,滲透在學生的日常課程裡。

“少年”點燃“醒獅熱”

“比如在學生中普及的龍獅操,就是將體育鍛煉與舞獅傳統文化結合,把枯燥的動作賦予意義,提升孩子的興趣。此外,在醒獅文化進校園的基礎上,我們透過美術課或者藝術課加入相關的一些元素,比如獅頭的創作,比如音樂把醒獅文化融入粵語童謠的比賽中。”署前路小學校長謝少媚肉眼可見蘊含拼搏勇敢精神的醒獅文化對孩子們產生了影響。

“龍獅隊的訓練對孩子們來說是一種毅力的堅持,提升了孩子的精氣神,透過龍獅隊也帶動了這一波孩子慢慢從愛龍獅愛運動,到把這種品質潛移默化到他的學習與做人上,對他們也產生一種積極影響。”

“少年”點燃“醒獅熱”

六年級二班的謝沛言是署前路小學龍獅隊的骨幹成員,他從小學四年級起加入龍獅隊,在廣州的冬天裡,他也僅著一件短袖。強健的體魄、克服困難的意志,是三年舞獅隊訓練給予他的“禮物”。

“鼓點的響起令我振奮。在小學畢業後,我還會參加舞獅的訓練,代表學校出戰比賽。”謝沛言已經做好了準備。

而像署前路小學這樣開展醒獅進校園活動的幼兒園、小學、中學、高等院校、職業學校、大學在全市有176所。薪火相傳,校園已然成為醒獅非遺傳承的新“訓練場”。

《雄獅少年》點燃的“醒獅熱”,在廣州少年的手裡延續。“只要鼓點還在心中響起,我們就是雄獅。”在《雄獅少年》裡,這句話無數次為少年阿娟鼓起勇氣。而在廣州,只要鼓點還在城中響起,醒獅便活躍在這裡。

【南方日報、南方+記者】鄭慧梓

【作者】 鄭慧梓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TAG: 醒獅非遺文化鼓點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