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這樣的婺城——水墨篇!

你是這樣的婺城——水墨篇!

自東漢設縣,三國分郡,隋代建州,這座浙中府城於風雅詩韻中孕育了多少英雄豪傑,於水墨時光裡傳唱了多少千古佳話。

這裡曾是催生沈約豪情題八詠、首開詩韻風的文化沃土;這裡曾是激勵李清照一改婉約風,吟出“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的壯麗沙洲;這裡也曾是留下朱大典誓死守城門,喋血祭英魂的銅牆鐵壁……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的婺文化如涓涓細流淌進婺江水、白沙溪,被兩岸的婺鄉人從時光長河裡打撈出來,一簞食一瓢飲,哺育了代代婺城兒女,繪就如今水墨婺城新華章。

你是這樣的婺城——水墨篇!

千年宋韻名州府

浩浩錢塘,溯源而上,渺渺富春江,悠悠婺江濤。因水而興的婺城成了宋都臨安的陪都。深厚的文化積澱給了這座江南鄒魯以空前的發展機遇。翻開《儒學之都金華》,從古城文化到名士風流,兩個縱橫交錯的視角下,一座別有洞天的江南古城,和恬淡小城裡一群影響深遠的文化人向我們款款而來。

兩宋之前,江浙之地儒學發展基本處於消沉狀態,鮮有影響全國的大家,處於浙江腹地的金華等地,儒學思想也是寂然無聲。而在北宋中期之後,隨著程顥、程頤學說的南傳,尤其是宋室南渡,給浙江帶來了勃勃生機,直接啟迪了“浙東學派”,形成了以呂祖謙為代表的金華學派,陳亮為代表的永康學派,進而催生了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以及後來姚江流域的陽明心學。其中,金華婺學在此期間發軔漸興,成為浙學之源。承前啟後,相容幷包,孕育了呂祖謙及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北山四先生”等傳承有序的經世大儒,實至名歸,令婺州成為儒學之都。

你是這樣的婺城——水墨篇!

迨及南宋乾道、淳熙之際,婺學迎來學術發展的第一鼎盛期,金華呂祖謙、唐仲友,永康陳亮,各以所創的心性之學、經制之學、事功之學,並輝於時。稍後“北山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又得朱學正傳,被視為朱熹世嫡。

而元代的婺州學術,以兩支最盛:一支由徐僑傳王世傑,再傳石一鰲,三傳陳取青、黃溍,陳取青傳子陳樵,黃溍傳王禕;另一支則由何基傳王柏,再傳金履祥、聞人詵,金履祥傳許謙、柳貫,聞人詵傳子聞人夢吉。徐僑、王柏等人皆兼傳朱、呂二家之學,柳貫、黃溍又與黃景昌、吳萊同學於受陳亮事功之學影響甚深的方鳳。這些學者形成蜚聲中外的婺州文人群。

你是這樣的婺城——水墨篇!

雙龍之水天上來,匯入滔滔婺江西到海。千百年來,從儒學、理學到婺學,千年宋韻孕育了璀璨奪目的文化星河。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文化學者投身到婺文化的研究和發展中來,形成了越來越興盛的婺文化圈,為當今婺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古來白沙潤江南

悠悠白沙溪畔,牢固的堤堰守住奔騰而下的水流,將它們引流向萬頃良田,澆灌兩岸百姓的美好新生活。1900多年來,這組古老群堰在這片天然的沃土上實踐著生態智慧。而今,這一汪千古清流,正如一條玉帶穿城而過,成為白沙溪一帶生態人居的文化主題,更成為發展生態經濟的文化驅動力。

你是這樣的婺城——水墨篇!

白沙溪流域位於錢塘江上游婺江支流,流域總面積320平方公里,主流長56公里。東漢建武三年,輔國大將軍盧文臺率部將修築白沙堰,引水灌溉,“深掏潭、低作堰”,現今仍有21座古堰繼續發揮著引水灌溉作用,灌溉農田達27。8萬畝。2020年12月,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選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盧文臺治水的功績,不僅僅使老百姓身受其惠,更在於其科學的治水精神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盧文臺憂樂百姓、無私無畏、開拓創新等為內容的治水精神是中華文化、中華精神和民族創造力的天然體現。白沙溪三十六堰水利工程為婺城百姓提供了充沛的水量,具有灌溉、防洪、防旱之利的溝渠,從此使原來易淤易決易旱的白沙溪流域農田,成為自流灌溉,旱澇保收、沃野數百里的糧倉,為金衢盆地成為浙江僅次於杭嘉湖地區的第二產糧區作出重要貢獻,並奠定了金華在浙中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地位。

你是這樣的婺城——水墨篇!

在此基礎上,婺城區不斷迭代升級,形成水生態、水文化、水經濟等多維度相促相成的發展體系。在婺城區琅琊鎮,婺城區以白沙流域文化為依託,從2013年起實施白沙溪河道綜合治理專案,使白沙溪沿線山清水秀,兩岸景美。2020年7月完成的白沙溪三十六堰水利工程展陳館,宣傳展示著白沙溪三十六堰水利工程歷史、文化以及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重大意義。

源遠流長的白沙文化如今成了婺城區打造美麗白沙風景線等的重要載體。基於白沙溪沿線越來越充足的人流量,沿岸村莊紛紛探路文旅經濟,白龍橋鎮新昌橋村依託家門口的一汪白沙水,發展夏季夜經濟,吸引鄉村主題音樂會在這裡舉辦,由此帶動了文藝愛好者紛紛前來採風,為當地民宿經濟發展提供助力。

風雅古城傳詩韻

東漢設縣、三國分郡,隋代建州,婺城的故事從一座圍城開始。幾經戰亂風雨,幾度時光更迭,婺州古城屢毀屢建,仿若春去秋來。金華的酒香,寫滿了金華的詩韻。沈約的一壺酒,發起了登樓題八詠、首開詩韻風的古文運動;李清照的一壺酒,道出了“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的千古絕唱;朱大典一壺酒,留下了誓死守城門、丹心照汗青的英雄史詩。

你是這樣的婺城——水墨篇!

史載現金華區域於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建長山縣,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分會稽郡,西部置東陽郡,隋開皇十三年(593年)改東陽郡為婺州,唐開元年間(713至740年)遷郡治到現古子城一帶,築城防,修建婺州城。

輾轉千年,作為從古至今的軍事要地,婺城牆歷經戰火洗禮,朝代更迭,留下了多少英雄血與淚。

明末清初(1645年),朱大典據城固守。清兵圍金華城兩旬有餘,久攻不下,後探知婺城西城牆新築,土尚未堅固,便用紅衣火炮專攻其處。數十門炮一齊轟,大火連天,城牆崩毀。一位忠臣名將,一襲古城風雨,在泛黃的書頁上留下了一首千古血淚詩。

在平安盛世,城防便成了文人墨客觀景作詩的好去處。宋時呂祖謙就曾在遊赤松門時留下《城樓》詩一首:“城峻先迎月,簾疏不隔風。棋聲傳下界,雁影沒長空。島嶼秋光裡,樓臺海氣中。登臨故待晚,雨外夕陽紅。”

時至今日,婺州古城滄海桑田,八詠樓卻是金星、婺女爭輝之下屹立不倒的傳奇。

你是這樣的婺城——水墨篇!

1500多年前,南朝齊國在婺城建成東陽郡郡治。沈約任太守,主持修建玄暢樓。齊隆昌元年(494年),玄暢樓落成。這位行政長官從春到夏,從秋到冬,屢屢登樓,潑墨揮毫,寫下了《登臺望秋月》《會圃臨春風》等八首詩,記錄下玄暢樓中所得四季景緻,合稱“八詠詩”。

八詠詩催生了“一日看盡長安花”華麗麗的盛唐詩風,轉眼又叩開了大宋錯落有致的詞韻之門。一代才女李清照來了,陸游又來了,八詠樓的墨香日漸濃稠。

你是這樣的婺城——水墨篇!

如今,每逢黃昏後,抑或週末時,古子城熙熙攘攘,文創街區引領金華新時尚。在CRC文創產業園區,各大中小專案攢聚,形成一艘航母,驅動周邊文化經濟崛起。在古街新城的大街小巷,各色工作室、非遺坊似一顆顆珍珠流光溢彩,彰顯婺城文創的新力量。

融媒體記者:張苑 部分攝影 徐樂

編輯:林玉潔 稽核:陳葉琪 監製:月映紅

TAG: 白沙文化金華婺城婺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