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裡短:家鄉的年俗(作者 盧秀蓮)

家長裡短:家鄉的年俗(作者 盧秀蓮)

我的家鄉是蘇北,它的名字是連雲港,靠近魯南的地方。所以過年的風俗習慣基本上是一樣。

大年三十那天,女人忙飯菜,男人忙著貼春聯。貼好春聯後放鞭炮,放完鞭炮後才能開飯。飯後我祖母和我母親把鍋碗瓢盆都洗刷乾淨。鍋臺不要放什麼東西,要掃得乾乾淨淨。母親說,這樣主家裡的小孩子夏天身上不起疙瘩、癤子、膿瘡等。我祖母還不准誰亂往當天子裡潑髒水什麼的。她都會把家裡的大尿桶提到鍋屋裡的空地上,把髒水倒在裡邊。祖母說“神鬼也放三天假,他們也會到處遊蕩。如果誰把髒水潑到他們的頭上,他們就會讓誰生病的。我母親還交代我們睡覺時,要把鞋子翻過來,磕在地上。說三十晚上,有壞鬼會散貼子,如果不翻過來,第二天穿上,這一年裡會有小病小災的。翻過來,第二天穿鞋,就把這個“貼子”碾在腳底下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我們是照著做了。還有,晚上包餃子。包完餃子之後,一家人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守歲”。其間家裡的長輩們,把桌子放到當天子裡(即院子),桌子上面擺一個香爐,插上五爐香,再擺五個饅頭,饅頭上面有的人家還插上一朵紙花。在桌子前的地面上放一小堆草,把打好的火紙放在草上面點火燒。那是敬老天爺的,然後全家人一個一個地給老天爺磕頭,並默默地許下自己的心願。然後再放鞭炮,就算是辭年了。那個時候農村沒有通電,家家戶戶都是點的煤油燈。所以,一般來說不到12點都要睡覺了。

第二天大年初一,大人在五更的時候都要起床,要“發五更紙”,要放鞭炮。都說誰家先放鞭,誰家先發財。方法是在大門的外邊,弄一堆碎草,上面再放幾疊打好了的草紙,點著火,因為碎草裡有泥土,又潮溼點,所以火苗著不大,就是冒煙,所以叫“嘔狼煙”(是什麼意思我至今也沒有弄明白)。天大亮了,全家人都起來了,都穿上了新衣服,再洗手洗臉。然後開始喝炒米水,喝完之後要停一會再下餃子吃。

飯後自家人,晚輩要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給小輩幾塊錢、幾毛錢,或者是幾塊糖豆。然後再出去和本家人,莊上人拜年問好。平常人們見面,大叔二老爹的會說:“你吃飯了沒有”?但是初一早上見面都會問:“你揣元寶(即餃子)了沒有”?然後在一起聊天,孩子們在一起比新衣服,在一起說笑打鬧。很開心,很快樂!孩子們也會唱兒歌:“新年到,新年到,穿花衣服戴花帽,大人喜,小孩笑,你說熱鬧不熱鬧”!這個場面一直到下午三點左右各自回家了,做飯吃了。那幾天一般人家都是吃兩頓飯。

大年初二、初三初四這三天,早飯還是先喝炒米水,再吃餃子。餃子是肉餡的,大家吃得很開心。初五是財神日,這一天是有講究的,早飯要吃麵條,叫“財神面”。吃了財神面預示著這一年要發財!初六沒有什麼講究,初七是“接灶日”。過“小年”那天,不是把灶王爺送到天庭去聚會了嗎,這一天得把他給接回來。也得放鞭炮接灶。初七這天又叫“小人日”。這一天如果天氣晴朗,又很暖和,就預示著這一年小孩的身體好,沒有病災什麼的。這一天如果天陰下雨,或者陰冷,就預示著這一年小孩子會生病什麼的。還有一個習俗,在這一天基本上家家都要做“仙人腦子”,即清漿子。用白菜、蘿蔔、胡蘿蔔、乾地瓜葉子、幹苦米豆什麼的(那時候冬天沒有青菜,只有這幾種菜)切碎放到大鐵鍋裡,再把提前泡好了的黃豆,用磨推成糊糊狀,倒在各種菜的上面烀著。當然,一定要留一小把整黃豆放在裡邊。其間要不停地用鍋鏟子翻炒,不然豆沫焗在鍋底下糊了就不好吃了。等到清漿要熟了的時候,再把提前洗好了的濟菜放到鍋裡,再烀一會,那個地菜的鮮味就出來了。清漿做好後,一家人在一起就著煎餅吃。誰愛吃辣的就沾著辣椒醬吃;不喜歡吃辣的,就夾點蝦醬或者鹹韭菜花子。如果誰家裡沒有做清漿子,做的人家會要送一碗給他們。大家都很樂意,很開心!

初八這天是“轉指日”,這一天不興捻麻繩子,如果誰要是捻麻繩子,這一年會害手指疼,或者手指頭會起瘡等。因為那個年代,人們穿鞋子都是用手工做的,鞋底得先用麻繩子納好了,再做鞋幫子。所以,女人們一年到頭的,有時間都要捻麻繩子好備用。不知道誰規定這個習俗。我想,肯定是為了叫女人們休息休息一天吧。

初九這一天,好像是“簸箕日”,不許簸糧食,要把簸箕藏起來。初十這一天是“石婆娘孃的生日”。這一天不許推磨,不許拤碓。因為磨是石頭做的,碓臼子也是石頭做的。所以,那天人們都不拤碓、推磨。其實,我想這些風俗就是為了叫女人們歇歇的。因為這些活都是女人們乾的,一年到頭的也該讓她們歇歇了!

十一到十四好像沒有什麼講究。正月十五鬧元宵,家家戶戶都要團湯圓子吃。有包生脂的(即生的豬油),有的是花生葷油白糖餡的,有的人傢什麼也不包,吃的時候沾點糖的。這一天很熱鬧,城裡人放花燈。農村人有條件的,在集市買一花燈,裡面點支蠟燭,給小孩玩。當然玩的時候得有大人陪著。因為農村家家都有草垛,怕會玩失火。

這天晚上,在我們家鄉還有“照蚴蟲”(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字)這個風俗。蚴蟲可能是各種蟲子的總稱。這項活動我的印象很深刻,至今我還記憶猶新。從我記事起,那天晚上飯後,我祖母和母親端著個油燈,那個時候還沒有煤油燈。油燈有一拃(就是用手量的)高,上面是個燈碗子,裡面放的是黃豆油,油裡面是買來的燈草。燈草浸在油裡,草頭露在燈碗沿邊,點著火就是個燈。我母親就端著這個油燈,在各個房間裡、旮旯裡、盛糧食用的大缸小罈子周圍照啊照。嘴裡還不停地念道:“照、照、照蚴蟲,照蚴蟲害腚疼。俺家裡沒有一個,劉二先生家裡一大垛!”就這樣反反覆覆地念叨。這個屋裡照完了,再到那個屋子裡照。我們覺得很有趣。劉二先生是我們東邊鄰村的有錢人家,也是個有文化的人。我不知道,當時我們村裡的人,為什麼要詛咒人家劉二先生。當時我是朦朦朧朧的,現在想想,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仇富心理,就是羨慕嫉妒恨!——其實是不應該的!這項習俗,一直延續下去。後來祖父母和我們分家以後,這項活動是我和我母親做的。油燈也換成了煤油罩子燈了。再後來,都是我和三妹做這件事情。

各種年俗到了正月十五就結束了,年也過完了。人們各有各的工作,各人忙各人的,該幹什麼還幹什麼。現在人們的生活習慣改變了,人們的遷移、流動變化也特別大。農村人都到大城市工作了、打工了。城裡人也喜歡到農村居住了。吃的都是現成的、住的都樓房和磚瓦房。行都是大車小車電動車。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的發展,以前那些年俗也淡化了,也沒有什麼蟲子了,也沒有誰再去做照蚴蟲這件事情了。但是,那個年代的一些年俗,我還記憶猶新,念念不忘!彷彿使我又回到了那個年代!

寫於2021年2月9日

家長裡短:家鄉的年俗(作者 盧秀蓮)

作者簡介:盧秀蓮,女,網名映日荷花。中共黨員,中學高階職稱,語文教師。本人興趣廣泛,愛讀書,愛文學,愛寫作。作品在華文原創、孔雀文化、文化佳園、微博等公眾號上發表。幸得高科技幫,使我實現了年輕時候的願望。

TAG: 一天人們餃子年俗放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