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新婚之夜,為妻子寫詩,流傳千年,至今讀了仍然肉麻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江城子》

蘇軾新婚之夜,為妻子寫詩,流傳千年,至今讀了仍然肉麻

1075年,北宋熙寧八年,38歲的蘇東坡在夢中見到了亡故十年的妻子王弗,想起兩人過去的點點滴滴,一代文豪不禁落淚。從夢中驚醒之後,他仍然難掩悲傷,揮筆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年的悼亡詩。

作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蘇東坡的詩詞大部分以樂觀、豪放為主題,只有提到結髮妻子王弗時才會流露出難得的浪漫之情。在這份浪漫的背後,是一段被傳為佳話的愛情故事……

蘇軾新婚之夜,為妻子寫詩,流傳千年,至今讀了仍然肉麻

1055年,19歲的蘇軾正在四川的青神古中書院學習,為科舉考試做準備。當時書院的老師名叫王方,進士出身,在書院教書多年,弟子門生眾多,而他最喜歡的還是豪放不羈、出口成章的蘇軾。

有一次,王方帶著書院的學生一起外出踏青,不知不覺眾人就來到了山中的中巖寺。說明來意之後,寺廟住持親自帶領書院的師生在寺中游覽,見眾人都是青年才子,滿腹經綸,老住持就提了一個要求,希望書院的師生能夠幫他解決。

原來在寺廟的後山,有一潭碧水,千百年來流淌不息,卻一直沒有合適的名字,老住持就想請眾人幫忙取一個響亮的名字。聽完住持的要求後,王方爽快的答應了,就帶領學生們來到了後山的水潭旁。

蘇軾新婚之夜,為妻子寫詩,流傳千年,至今讀了仍然肉麻

只見潭水清澈見底,魚兒在水底歡快的游來游去,聽到岸上眾人的談笑聲,紛紛跳出水面,似乎在響應呼喚。學院眾人紛紛為水潭取名,有的以藏魚為名,取名“藏魚池”,有的以歡快為名,取名“跳魚池”。老住持聽了之後,搖搖頭笑道,這些名字之前也有人取過,但都欠缺意境,很難流傳。

老師王方見狀,立刻將後面的蘇軾叫上前來,讓他試一下。蘇軾本不喜歡出風頭,奈何老師邀請,就勉為其難的上前說道:“潭水中的魚兒本在歡快的遊玩,因為遊人的呼喚而跳出水面,不如就叫喚魚池。”

旁邊的老住持一聽,立刻拍手叫好:“妙妙妙,喚魚兩字意境甚妙,新穎雅緻,有聲有色,此名,必將流傳後世。”

蘇軾新婚之夜,為妻子寫詩,流傳千年,至今讀了仍然肉麻

老師王方有一位愛女,名叫王弗,年僅16歲,自小在父親的薰陶下,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回家之後,王方將中巖寺水潭的事告訴了女兒,但隱去了蘇軾取名的環節,讓女兒為水潭也取一個名字。

沒想到王弗沉吟片刻,在紙上寫下三個大字“喚魚池”,王方看完大喜,告訴女兒此前蘇軾同樣為水潭取名“喚魚池”,兩人的想法竟然不謀而合,可謂天作之合,於是就決定將愛女許配給蘇軾。

蘇軾新婚之夜,為妻子寫詩,流傳千年,至今讀了仍然肉麻

不久之後,蘇軾與王弗就喜結連理,舉行了婚禮。在當晚的洞房花燭夜,才子佳人共處一室,蘇軾有感而發,寫下了一首詞送給愛妻,全詞如下:

寒玉細凝膚。

清歌一曲倒金壺。

冶葉倡條遍相識。

淨如,豆蔻花梢二月初。

年少即須臾。

芳時偷得醉工夫。

羅帳細垂銀燭背。

歡娛,豁得平生俊氣無。

蘇軾新婚之夜,為妻子寫詩,流傳千年,至今讀了仍然肉麻

其實這首詞並非蘇軾的原創,裡面的句子大部分都是摘自古人的詩詞,但蘇軾將它們融為一體,毫無違和感。通讀全詞,既有對愛妻王弗美貌的讚美,也有對洞房花燭夜幸福的描述。特別是那句“羅帳細垂銀燭背”,流露出了洞房之夜香豔的一面,讓很多讀者感到臉紅和肉麻。

此時此刻,蘇軾不是豪放不羈的文人,只是一位掉入溫柔鄉的才子!

婚後,王弗一直陪伴丈夫求學、為官,夫唱婦隨,心心相印。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1065年,王弗不幸病故,而此後的十餘年間,蘇軾從未停止過對愛妻的思念,所以才有了開篇的那首千古絕唱的悼亡詩。

TAG: 蘇軾王弗王方住持魚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