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屯8號墓出土“怪”陶器,專家說:它破解了漢代稻田的灌溉之謎

在我國古代,百姓是靠天吃飯的,當旱災或洪澇發,莊稼顆粒無收後,會直接導致人們的生活陷入困境。隨著時代的發展,漢代百姓們在實踐中總結出的耕種經驗,除了一小部分被農史冊記載了下來,其他的耕種經驗,已經全都失去了。直到萬屯8號墓中,出土一件“怪”器具,專家才破解了漢代稻田的灌溉之謎,您想知道這段歷史的真相,那就讓小編給您從頭揭秘吧:

萬屯8號墓出土“怪”陶器,專家說:它破解了漢代稻田的灌溉之謎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

1975年,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萬屯鎮新橋村,農民在耕地的過程中,意外地挖到一塊石板。一開始,農民並未在意,當他們合力將石板搬開後,才意識到好像有些不對勁。石板下面竟是一個黑窟窿,透過這個盜洞的洞口,發現裡面似乎有幾件陶瓷器具,這些農民懷疑挖到了古墓,連忙將情況告知村支部,緊接著,村長打電話聯絡到當地的文物研究所。

一個小時後,文物所的專家們騎車便趕到現場,經過十多天專業的考察後,他們發現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地下並不是一座古墓,而是一片古墓群……迄今為止,萬屯漢墓群共發掘九座古墓,墓內出土了許多珍貴文物,如銅製馬車、提樑壺等物品。

萬屯8號墓出土“怪”陶器,專家說:它破解了漢代稻田的灌溉之謎

九座陵墓中,8號墓具有典型性,出土的文物規格較高。專家還在這座陵墓中,意外地發現一件“與眾不同”的物品。在說這件物品之間,小編先給大家揭秘一下墓群的主人是誰。

專家對古墓構造研究後,確定墓葬群修建於東漢初期。8號墓中並未放置兵器,而以銅頂針、銅鏡、耳環等物品作為陪葬品,由此,我們便能推斷出,墓主應該為女性。

萬屯8號墓出土“怪”陶器,專家說:它破解了漢代稻田的灌溉之謎

透過查閱相關資料,在漢代時期,銅馬車只有郡守等級以上的官員及其妻室才能使用。根據《後漢書?禮儀志》的記載:侯王秩祿比於郡太守,墓主應該與漏臥候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漏臥故城的地址便在萬屯鎮新橋村附近一帶。

漢代的制度、史書的記載,墓葬內的陪葬品,統統指向一個人,她就是漏臥侯夫人。

墓主身份尊貴,陪葬的物品應該是“貴族專用品”,但這件“與眾不同”的物品,為何能破解了漢代稻田的灌溉之謎?

萬屯8號墓出土“怪”陶器,專家說:它破解了漢代稻田的灌溉之謎

萬屯8號墓出土“怪”陶器,專家說:它破解了漢代稻田的灌溉之謎

這件物品名為“水塘稻田模型”,它是一件橢圓形狀的泥質灰陶,平地、寬邊、折唇,徑長45——46。2釐米,高8。4釐米。從外形上看,水塘稻田模型與“盆”非常相似。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橢圓形的盤中卻被一分為二。

一邊是水塘,一邊是稻田。製作這件物品的工匠,為讓大家更好區分,水塘中,有幾個簡單的泥塑,讓這件物品顯得更加古樸和自然。稻田中,我們能夠看到土地被整齊地劃分,田中的稻子茁壯生長的景象,水塘和稻田被一道堰堤隔開,透過仔細觀察,我們能夠發現中間有一個小孔,這就是兩邊通水的涵洞,涵洞上特意用一隻小鳥進行裝飾。為何用堰堤分開,還要用涵洞相連呢?

萬屯8號墓出土“怪”陶器,專家說:它破解了漢代稻田的灌溉之謎

這就是古人的智慧所在,被分割的稻田各自與水口相連,而水是從涵洞中流出的。它是一種理想的灌溉模式,不僅節省勞動力,更能充分地利用了水資源。

如今,“水塘稻田模型”被收藏在貴州博物館,成為了該館的鎮館之寶,如果各位讀者感興趣,您也可以親自去看一看,順便破解一下它身上攜帶的漢朝秘密!

TAG: 稻田物品水塘涵洞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