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耕在華州情懷中的遊子——吉建軍

筆耕在華州情懷中的遊子——吉建軍

作者 宋朝峰

華州自古為京畿重地,歷來文人輩出,賢才無雙。從北宋文學家李廌到明朝文人王維禎,從著作頗豐的明《華州志》編篆者張光孝,到清代著名學者王士禎以及整修民國史志的民主人士顧熠山,這些耳熟能詳的歷代文人無不以濃厚的筆墨讚美、記錄著華州這一方沃土,為後人留存下帶有濃濃人文氣息以及悲天憫人情懷的珍貴文集。

到了網路乃至於自媒體時代,關於華州的文章更是妙文迭出。其中有方誌學者閆廣勤、民俗專家賈平京、古韻鄉情劉文濤等等,他們用記錄者的眼光和華州傳統文人的人文情懷,記錄著華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捕捉著時代脈搏下的歷史和現實。在這支不斷壯大的創作隊伍中,有一位異鄉遊子“以文字寄託鄉愁,以文化宣傳家鄉”為己任,他創作的詩賦遍及華州全境,他創作的方言小說情節動人、韻味十足而又飽含深情,且不時在華州掀起一陣陣熱議,他——就是出生於華州杏林的自由撰稿人吉建軍。

筆耕在華州情懷中的遊子——吉建軍

華州遊子吉建軍 吉建軍供

華州杏林鎮南王村,位於秦嶺北麓山前緩衝地帶的最北端,這一方水土曾經竹杏成林,民風純樸。從小生長在這裡的吉建軍承襲了杏林人憨直無畏的秉性。這種秉性猶如五龍山泉水,以甘冽之勢奔流不息;有毗鄰古老州城人的優越睿智,更抹不去當年二天門的皇家霸氣。這種秉性最終造就了吉建軍如今的創作風格和為文處世之道,而這一方水土人文更全方位地呈現在他以華州農村為背景的《南何村記事》中。

說起《南何村記事》,不得不提起十多年前的“華州論壇”。其時的華州論壇隸屬於華州網,雲集了華州各路網蟲,在圈內頗有聲望。遠在太原的吉建軍時常參與論壇互動,並創作一些簡短詼諧的順口溜活躍氣氛。“我的家在華縣,那裡沒有……”這首令讀者讀來熱血沸騰的《我的家在華州》,初稿在華州論壇一經推送,便引來一片讚譽。後來被華州各大自媒體爭相轉載,撥動了華州遊子內心中最柔軟的那塊叫作“鄉愁”的情懷,一次次掀起在外華州人的思鄉熱潮。

筆耕在華州情懷中的遊子——吉建軍

吉建軍(左)與劉文濤(右)合影 劉文濤供

在論壇留言區的日常交流中,吉建軍與一眾網友不時敲擊出“日踏了”、“你奈球地”等方言俚語,那些平常掛在嘴上、卻很少用文字表達的華州常見方言,在論壇中別具一格。某一天,當他再次在論壇中瀏覽這些口語化的片語時,突然來了興趣:何不用方言來記錄華州農村人的生活。就這樣,結合自己多年在華州鄉村的切身經歷及調研考察,一部以關中方言為主體的長篇記事文學作品《南何村記事》應運而生。早期的幾篇《南何村記事》在華州論壇一經發表,便引起眾多圍觀,大家一致叫好,他因此贏得了最初的一批忠實讀者。如今,經過幾年斷斷續續的創作,《南何村記事》已達到四十餘萬字,而粉絲也由華州延伸至周圍縣市(白水、興平等),被更多的關中鄉黨認可。

筆耕在華州情懷中的遊子——吉建軍

《南何村記事》樣書 吉建軍供

新聞記者出身的吉建軍畢業於山西財經大學新聞系,在媒體任職期間,他養成了敏銳的觀察能力,對社會熱點事件有著職業的敏感和思考。2017年6月,一段華州輔警在新秦路與違章者發生爭執的影片被網路瘋傳。迫於輿論壓力,影片中的輔警被處以下崗處分,輿論導向突然從對輔警的指責轉變為對整起事件的理性分析,而最終使這種理性分析達到高潮的恰恰是吉建軍的一篇評論——《一場警民衝突之後的悖論》。這類評論文章在華州以往的媒體中極為罕見。文章一經推送,可謂石破驚天。文章用極其理性和客觀的視角闡述了事件造成的後果,超出了事件當事人對與錯的範疇,而是對某種社會不良現象的擔憂和解析。華州人也從這篇文章中體會到,吉建軍曾做為職業記者所應具備的社會責任感。

筆耕在華州情懷中的遊子——吉建軍

吉建軍(中)與華州鄉黨合影 井波寧供

2018年,修葺一新的鹹林中學南大門即將揭開神秘的面紗投入使用。在大門內側正中,聳立著一尊鹹中創始人楊松軒雕像。按原計劃,雕像北側將篆刻一篇古體詩賦來展現鹹中的發展史。聽聞此訊,華州各路詩賦高手蠢蠢欲動,爭相呈賦。身為鹹中學子,吉建軍得到這個訊息時,並未積極響應。因為此前他曾有一篇《鹹林賦》在坊間流傳,但未被論資排輩的潛規則認可。他深知,與那些爭相呈賦的前輩相比,自己資歷尚淺,恐難以勝出。雖未參與競爭,但吉建軍仍渴望能先睹為快被選中的古體詩賦。當他久等之下竟然連一篇完整的詩賦都沒看到,內心猛然升起一股強烈的競爭慾望。古詩文以賦的藝術水準最高,不僅講究韻律平仄,陰陽平衡,更要講究意境和華麗辭藻。一般人根本駕馭不了,遑論寫作了。故而一篇成文的賦都沒寫出也並不奇怪。即便湊活寫出半文不白、韻律平仄皆不合轍的作品,又怎能代表華州文人的最高水準,又如何與百餘年曆史的鹹林中學相匹配?於是,吉建軍重拾起以前寫的《鹹林賦》,逐字逐段的加以修改。幾經周折,吉建軍創作的《鹹林賦》最終被選中,並得到大眾的廣泛認可。

筆耕在華州情懷中的遊子——吉建軍

鹹中南大門內側的《鹹林賦》 吉建軍供

十多年來,吉建軍以深厚的古文功底、豐厚的歷史知識以及對故鄉華州無法割捨的鄉情,創作了《杏林賦》《高塘賦》《張橋賦》以及表現少華山新景的《現龍亭賦》等等十多篇古體詩賦。每次回華州省親,他總是帶上相機,約三五好友,或跋涉深山,或足履渭水,在與好友談山論水之餘,創作了數百篇不同風格的詩賦及散文,其中的古體詩被華州文學愛好者張文收集整理,推出了幾十輯《杏林詩箋》得以在網路上永久留存。

筆耕在華州情懷中的遊子——吉建軍

吉建軍在華州吊莊採風 劉文濤供

華州的歷史遺存極為豐厚,在鄉間採訪期間,吉建軍收集整理了幾十萬字的村史典故和民間傳說。當年的一篇《杏林鎮的傳說》,不但彌補了多年以來杏林地區沒有傳說典故的遺憾,也帶動了李坡村的農家樂發展。至今,傳說中的杏花雕塑仍以優美的身姿矗立在李坡村村口,杏花與李郎的愛情故事也被銘刻在石碑上。

筆耕在華州情懷中的遊子——吉建軍

建建軍在杏花雕塑前 華州電視臺截圖

筆者與吉建軍幾次面對面交流,能深切感受到他的言談中少了些許莽動和急躁,多了一份即將踏入不惑之年的沉穩與老成。正如他自己感言:“我特別後悔當初為自己打上‘作家’的標籤,唯有靜下心來,不斷進步才是最主要的!”我想,不管吉建軍以何種身份處世,他的創作激情從未曾泯滅,他對故鄉華州的眷戀至始至終會貫穿於他的作品中。

原文來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宋朝峰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薈萃

TAG: 華州建軍杏林南何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