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立、張壽臣、侯寶林、郭德綱等在相聲中分享的知識性內容探析

自從郭德綱2005年大紅大紫以來,片面強調相聲的娛樂性,而將相聲的其他功能加以弱化,極少提及,令廣大相聲觀眾產生了錯覺,以為相聲除了搞笑以後就一無是處了。其實並非如此,很多傳統相聲作品中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透過不同的相聲演員演繹以後,給觀眾帶來歡樂的同時,更有求知慾的滿足。

馬三立、張壽臣、侯寶林、郭德綱等在相聲中分享的知識性內容探析

雖然郭德綱及德雲社向來不強調相聲娛樂之外的功能,但是一樣能夠在德雲社的相聲中獲得大量的知識性內容。

相聲應講究知識性與趣味性的和諧統一

著名曲藝理論家陳笑暇先生在《張學良與張壽臣的友誼》一文中,談到張學良先生對相聲頗有見地:“不能讓人光聽笑話,還得說點天文地理、歷史典故、人情世態,要讓人樂得有道理,讓人在笑中長見識。”

張壽臣老先生學識淵博,表演的作品多以歷史典故,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作為論點依據,他說:“年輕的時候在民講所聽課,得了不少學問,有很多掌故、知識、軼事,很快就吸收到演出中去了。”

張學良先生的胞弟張學銘先生說:“壽臣那相聲可稱雅俗共賞。他的文學素養比較高,不用耍貧嘴、出洋相,就憑說能讓人從心底發出笑聲。”

陳笑暇先生整理張壽臣老先生創作的相聲《哏政部》時,說“哏學”的祖先,介紹春秋戰國淳于髡“賤人貴馬”的故事;楚莊王的樂人“優孟衣冠”的故事,淺顯易懂地評介古代俳優的形式內容,幽默風趣發人一笑,使觀眾在欣賞藝術的同時,擴大了見聞,增長了知識。

馬三立、張壽臣、侯寶林、郭德綱等在相聲中分享的知識性內容探析

張壽臣先生創作的傳統相聲《攜琴訪友》就來自於《笑林廣記》中的《偶遇知音》一文, 原文如下:

某生素善琴,嘗謂世無知音,抑抑不樂。一日無事,撫琴消遣,忽聞隔鄰, 有嘆息聲,大喜,以為知音在是,款扉叩之,鄰媼曰:“無他,亡兒存日, 以彈絮為業,今客鼓此,酷類其音,聞之,不覺悲從中耳。”

說的是某先生平時喜歡彈琴,為世上沒有他的知音,總是快怏不樂。一天他又彈琴消遣, 聽到隔壁家有嘆息的聲音,以為遇到了知音,就敲人家門問是怎麼回事。隔壁的老婦人說:“沒有什麼,死去的兒子生前以彈棉花為生,您彈琴的聲音特別像他彈棉花的聲音,聽了心裡難過。”

張壽臣將《偶遇知音》結合《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創作改編成相聲《攜琴訪友》。鋪墊時渲染文人雅士超凡脫俗的境界,談論知音難尋的佳話,介紹歷史典故的知識內容,給人以文化厚重感。加深觀眾的熟悉理解程度,最後琴聲、彈棉花聲的對比差異,出現不同尋常的可樂景象。

馬三立、張壽臣、侯寶林、郭德綱等在相聲中分享的知識性內容探析

常寶堃先生表演的《家庭論》,提到怕老婆時,講到文言叫“季常癖”…

甲:宋朝有個文人陳季常,特別怕老婆,時常捱打罰跪。後來大文豪蘇東坡定了計,他到陳家對陳夫人說:“你要再打陳季常,他可放要變羊了。”這就是崑曲裡的“變羊記”,苟慧生先生演的“獅吼記” 也是根據這個故事改編的。乙:好嘛,這是怕老婆典故。

陳季常是北宋隱士,“季常癖”為懼內的代稱,“獅吼記”即成語“河東獅吼”,說的是陳季常和其妻柳月娥的故事。柳氏是河東人,河東獅子即指柳氏,“獅吼”指怒罵聲,“河東獅吼”四字形容妻子異常兇悍。

關於“變羊”,宋·周文玘撰《開顏錄》中記載《丈夫變羊》的故事。

原文:

京邑有士人婦,大妒於夫,小則罵詈,大則棰打,常以長繩系腳, 且喚便牽至。夫密乞巫嫗為計,因婦眠,士人如廁,以繩系羊,士人逾牆避。婦人覺,牽繩而羊至,大驚,召問巫嫗,巫嫗曰:“娘子積惡,先人怪責, 故郎君變成羊。若能克己改悔,乃可祈請。”婦因悲號,抱羊大慟哭,深自 咎悔,誓不復妒。嫗乃令七日清齋,舉家大小,悉避於室中,祭鬼,師咒羊 還複本形,士人徐還。婦見聲問曰:“多日作羊,不乃辛苦耶?”答曰:“猶憶啖草不美,腹中痛耳。”婦人愈,自此不復妒矣。

意思是說,京城有一戶人家,妻子妒忌心很重,對丈夫輕則破口大罵,重則鞭抽棒打,還經常用根繩子綁住丈夫的腳,要叫他就把繩子一拉,牽他進來。丈夫再也忍受不了這種非人的虐待,便偷偷地找巫婆商量,想辦法解救自己。有一天晚上,妻子睡著了,他躲進廁所,解開綁在腳上的繩子,拴在羊脖子 上,翻牆跑了。妻子醒來,發現丈夫不在身旁,忙把繩子一拉,竟牽進一頭羊。她大吃一驚,便慌里慌張去問巫婆。巫婆說:“娘子啊,你平時幹得太過分了,連在陰曹地府裡的祖先都看不慣了。他們抱怨你,懲罰你,讓你的丈夫變成一頭羊。如果你真能痛改前非,還可以祈求鬼神寬恕。”妻子聽了,抱著羊脖子號啕大哭,悔恨極了,發誓再也不虐待丈夫了。巫婆見她深信不 疑,就要她齋戒七天。七天過後,全家老少都躲在內房裡。巫婆在她堂屋裡 裝神弄鬼一通以後,口唸符咒,要羊還復原形。這時,她丈夫便慢吞吞從外面走進房來。妻子一見到丈夫,說:“都怪我不好,讓你做了幾天羊,這幾 天一定很難受吧?”丈夫摸摸肚子說:“吃草,真不是滋味,我肚子現在還隱隱作痛!”妻子聽了哭得更加傷心,從此以後再也不敢虐待他了。

由怕老婆提到“季常癖”典故,崑曲裡的“變羊記”,荀慧生先生演的“獅吼記”,藝術欣賞中獲得三方面的知識資訊。演員瞭解故事的全部,博古通今深藏不露,引經據典穿插知識,表現的語言精練淺顯易懂,使人感到怕老婆的生活話題,還存在歷史沿傳事理深奧的出處。

馬三立、張壽臣、侯寶林、郭德綱等在相聲中分享的知識性內容探析

劉寶瑞先生表演的單 口相聲《紀曉嵐》,紀曉嵐是一位有才學、好詼諧、博古通今、能言善辯的 人物形象,他當過《四庫全書》的主編,為加深具體印象,這裡有段介紹《四 庫全書》的概況:

《四庫全書》彙集了我國三千年的典籍,分經、史、子、集四部分。用 四色彩絹作書皮兒,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藍色,集部灰色,象徵著春、 夏、秋、冬四季。收書三千五百零三種,共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抄成三萬六千三百冊,分裝在六千一百四十四個楠木匣內。有九百九十七萬多字,一律用毛筆蠅頭小楷抄寫。

演員旁徵博引的才氣令人折服,藝術技巧上屬於“賣”的表演技法,相聲有展示真實的一面。

趙佩如先生說:“要讓人笑得有道理、有秩序、有回味,一個勁兒讓人笑並不高明,把觀眾樂得拿擔架抬出去就對了嗎?”簡單搞笑的相聲太膚淺,只有融合實踐中事物知識的理解,內在本質規律的反映,淺顯易懂的道理,有社會價值才能佔有重要位置。趙先生講相聲不是“一個勁兒讓人笑”,我理解笑料形成的過程中,還要擺事實,講道理,談論點的根據和理由。

知識性話題雖沒包袱,但觀眾能聚精會神地聽,求知慾得到滿足,讚許演員的真才實學,在理解和接受中信而有證,引發興趣,正視演員表演。馬志明先生在相聲墊話中背《百家姓》,自然外露,談吐不俗,觀眾報以熱烈掌聲。

馬三立、張壽臣、侯寶林、郭德綱等在相聲中分享的知識性內容探析

前兩年比較火的兩位青年演員苗阜、王聲成名作《滿腹經綸》,說到“精衛填海”的包袱時,乙說“精衛是太陽神炎帝的女兒,小名叫女娃,這一日駕小舟過大海,翻覆于波濤之內,精魂不滅,化作水鳥名曰精衛,銜石子填大海欲報此仇,這叫精衛填海”。“賣”的技巧真實展示,才氣煥發,當場出彩。

傳統相聲《歪批三國》《歪講三字經》《講四書》《批聊齋》《窩頭論》 《對春聯》《文章會》《五行詩》《吃元宵》《主客問答》《解學士》《字像》《揣骨相》《寫對子》等許多節目,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結合展示了相聲藝術的美。

2018年底,加拿大品牌DG在宣傳片中醜化中國人使用筷子的形象,引起軒然大波。郭德綱在微博上發了一段自己的表演的相聲《吃論》中介紹筷子的節選,向所有人普及我們的筷子文化。

馬三立、張壽臣、侯寶林、郭德綱等在相聲中分享的知識性內容探析

郭德綱科普道:“筷子是兩根,在八卦裡邊屬於兌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兌卦是口的意思,指嘴;筷子兩根,直的,長型,這個又屬於巽卦,為“入”的意思,往嘴裡擱。

筷子一頭方一頭圓,天圓地方,圓的這頭往嘴裡擱,這叫民以食為天;兩根筷子,手裡拿著,一根主動,一根從動,主動的為陽,從動的為陰,這為兩儀之相;手拿著筷子,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當中,此為天地人三才之相,所以說民以食為天在八卦裡就得到體現。

拿筷子有講究,有很多忌諱:敲碟子敲碗不行,代表“要飯”,不能拿筷子指人,不禮貌,包括夾菜,有“騎馬夾”(從上面夾菜叫騎馬),有“抬轎夾”(從盤底往上面抄),包括筷子插在米飯裡邊,這個不行,給死人才這樣呢,代表了香爐,舊社會的死刑犯的最後一頓才這樣插筷子呢,這都是規矩。”

相聲演員應該對專業知識的真實性負責

我們從傳統相聲中,能夠學到很多歷史故事、自然景觀、民俗風情、行業門類的豐富知識,特別是表演中涉及的行業行規、行話、專業術語等細節都有很強的知識性,都得說準確,不能講外行話。

《大戲魔》中說的五百出戲名都得說對,有一齣戲名《賺歷城》,劇團都念“zha(四聲)歷城”,如果唸錯了就讓人笑話了。

傳統作品《大保鏢》說武術中的兵器拳腳,《白事會》 說的出殯儀仗,《大相面》裡說的專用術語,凡涉及行業的約定性語言,都得經過考證。

郭榮起老先生表演的《推頭》使用的專業術語,推頭叫上手活, 修腳叫下手活,搓澡叫墊板兒,理髮叫做活,來理髮人叫活座,“拉口”叫“打砟兒”,“手藝差”叫“手藝潮”,推拿正骨叫“搓掰”等,都是從理髮店 學來的。

《文昭關》講伍子胥著裝,“戴文生公子巾,穿箭袖馬褂,雲衫紅彩褲,粉底靴子,套子大帶,手拿馬鞭,腰裡掛著寶劍”,都得要說對。

馬三立、張壽臣、侯寶林、郭德綱等在相聲中分享的知識性內容探析

侯寶林先生表演的《關公戰秦瓊》,“老生誰來扮?那個劉備!把你那套脫了,扮個秦瓊!扎硬靠,雪蟒!戴帥字盔”。侯先生在表演戲曲類節目中使用的 業術語,文武場的過門兒、傢伙點兒都相當講究。《戲劇雜談》中做開門 的動作,“上扦關、下扦關、拉門、門分左右、撩帶、邁門坎兒、走出來”,從形體到術語相當規範。

馬三立老先生說的小段《偏方》,講到針灸的穴位,什麼病就扎什麼穴位,胃疼伸手扎“命關”,嘴歪眼斜扎耳朵後邊“風池”, 跑肚拉稀扎肚臍眼下邊“官圓”,牙疼扎大拇指二拇指正當間兒“合谷”,耳朵前邊扎“下官”。

表演的作品涉及各行各業,專業知識、技術術語所體現的知識性,表現了反映生活的正確程度,包袱“正裡攏”的鋪墊,必須有正確的一面,觀點不要搞亂,知識不要搞錯,真真假假總要有真的一面,相聲技巧的“賣”即是“真”。

馬三立、張壽臣、侯寶林、郭德綱等在相聲中分享的知識性內容探析

馬三立老先生說:“我們在臺上說一個知識、 一個典故,臺下的觀眾就會認為是對的,那就不能胡說。”有些不為人知的知識話題能吸引人過分關注,想知道又不能推想而知,就會持期待的心情探求。演員表達的理據充足,觀眾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獲得新知識,提高了對生活實踐的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期待的心理得到滿足,我們就能贏得觀眾的欣賞心理。寓教於樂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平時注意學習和積累,以備不時之需。

馬三立老先生講:“演員肚子裡好比是個倉庫,隨時往裡裝東西,需要什麼隨時往外拿,用不著就先存著。”

老弦師馬滌塵先生說過:“相聲演員上臺就是倒墨水,你還沒觀眾肚子裡的墨水多,那你還說什麼哪!”

侯寶林先生常說:“身為相聲演員,不能盡耍嘴皮子,要多看書,多吸收新知識,還要對社會、時事的發展多瞭解,講出來的東西才能讓觀眾心服口服,才算叫好叫座!”他還說:“我一生追求的東西,可以用四句話概括,即學問淵博 知識豐富、見解獨到、善於表達。”

相聲演員要不斷地積累知識、勤於治藝,張壽臣只讀過六年私塾,他的藝業淵博多靠自學,終生積累,學識豐富。

張立林先生當時上學課本,文學、地理等書,他都看,不懂的地方就問,他常說:不懂的就要問,這不寒磣,不恥下問嘛!”

馬三立、張壽臣、侯寶林、郭德綱等在相聲中分享的知識性內容探析

德雲社演員閻鶴祥去年在表演評書《劉漢臣之死》的閒白中,科普了很多相聲以外的知識,比如大資料在廣告推廣中的應用,並以自己被稱為“壯壯小朋友家長”的例項加以印證,其論證過程合情合理,引人入勝。

閻鶴祥在表演評書《我的師父和我們的德雲社時》還考證了郭德綱自稱是郭子儀後人的真實性,併為此親自前往山西實地探訪,其敬業精神和專業態度值得所有同行學習。

結語

相聲表演融會相應的知識資訊量 不僅使觀眾看到事物的正面,還會介紹沒看到的另一面,旁徵博引反映生活 的廣度和深度,顯現出事理的深奧,表現得自然、適當,不要故意地炫耀, 失當、不當。

TAG: 相聲知識表演觀眾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