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真正的聖人”——伏爾泰眼中的孔子

伏爾泰眼中的孔子

“孔子是真正的聖人”——伏爾泰眼中的孔子

法國人曾說過,18世紀是伏爾泰的世紀。的確,在波瀾壯闊的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中,著名思想家伏爾泰站在這一精神運動的前列,導引著運動的前進方向,被稱之為啟蒙運動的領袖和導師。

在亞洲諸國中,伏爾泰對中國最為關注。在他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濃重的“中國情結”。他對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古代文明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把中國視為世界上最明智和最開化的文明民族,認為中國文明有著悠久深遠的歷史淵源,在伏爾泰看來,中國文明的本質性規定乃是一種倫理型文明。在中國,“倫理學是首要的科學”。

“孔子是真正的聖人”——伏爾泰眼中的孔子

他被耶穌會士筆下的孔子形象所深深吸引,與金尼閣神父、杜哈德神父等人一樣,對孔子極盡讚美之詞,認為“他只是作為賢者之言,因此中國人只把他視為聖人”。

伏爾泰在《哲學辭典》中敘述道,他在孔夫子石像下寫下了如下的幾行字,以表達他對這位聖賢的尊敬心情。“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現者,從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僅以聖賢而從未以先知的口吻講話,但大家認為他是聖賢,甚至在全國也如此。”

伏爾泰認為,孔子創立的儒學並非西方意義上的宗教,而是倫理的格言。孔子“不創新說,不立新禮;他不做受神啟者,也不做先知。他是傳授古代法律的賢明官員。

我們有時不恰當地把他的學說稱為‘儒教’,其實他並沒有宗教,他的宗教就是所有皇帝和大臣的宗教,就是先賢的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諄諄告誡人,而不宣講什麼奧義”。

“孔子是真正的聖人”——伏爾泰眼中的孔子

他盛讚孔子是“真正的聖人”,並二十餘年如一日地在家中懸掛孔子像。在《論孔子》一文中,伏爾泰說道:“沒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對世界宣佈了更有用的真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他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還號召所有人把它作為“座右銘”。他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超過基督教義的最純粹的道德”。伏爾泰服膺孔子學說,竟將耶穌畫像改易為孔子像,晨夕禮拜,更做詩讚美雲:孔子,真理的解釋者,他使世人不惑,開發了人心,他說聖人之道,絕不是預言者的那一套,因此信仰他的人,本國外國都有。

在一大批法國思想家的推動下,“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於1789年被載入法國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和《法蘭西共和國憲法》。《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第六條這樣寫道:“自由是屬於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損害他人權利的事的權利,其原則是自然,其規則為正義,其保障為法律,其道德界限則在下述格言之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見《法國憲法集》)

“孔子是真正的聖人”——伏爾泰眼中的孔子

《論語集解》 光緒九年遵義黎氏刊古逸叢書本

伏爾泰評價孔子:

“我讀孔子的許多書籍,並做筆記,我覺得他所說的只是極純粹的道德,既不談奇蹟,也不涉及玄虛”。(參見伏爾泰《哲學辭典》“中國”條)

東方人閃爍出智慧之光,他們用言語來描繪,雖然比喻形象往往大而無當而且互不連貫,人們也可以從中看到卓越之處,而孔子就是集大成者!(注:伏爾泰《風俗論》中冊,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218頁)

中國這個國家已有4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歷史,其法律、風尚、語言乃至服飾都一直沒有明顯變化。(注:伏爾泰《風俗論》上冊,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239頁)

中國最古老、最有權威的儒家典籍《五經》,之所以值得尊重,被公認為優於所有記述其他民族起源的書,就因為這些書中沒有任何神蹟、預言,甚至絲毫沒有別的國家締造者所採取的政治詐術。(注:伏爾泰《風俗論》上冊,第209頁)

孔子只是作為賢者之言,因此中國人只把他視為聖人。(注:伏爾泰:《風俗論》上冊,第219頁)

孔子一個人由於在神明的問題上,提出了人類理性所能形成的最聖潔的看法而受之無愧的榮譽。(注:伏爾泰:《風俗論》上冊,第219頁)

孔子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現者,從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僅以聖賢而從未以先知的口吻講話,但大家認為他是聖賢,甚至在全國也如此。(注:引自[法]安田樸《中國文化西傳歐洲史》,第703—704頁)

“孔子是真正的聖人”——伏爾泰眼中的孔子

1791年,伏爾泰葬入法國巴黎的“先賢祠”,墓碑上寫道:“伏爾泰——詩人,歷史學家,哲學家。” 我們應當記住,其實伏爾泰還有幾個耀眼的頭銜:“科學和藝術共和國的無冕皇帝”“歐洲的良心”“歐洲的孔子”。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頭銜,是伏爾泰自己加給自己的:“孔門弟子”!

注:圖文來自網路,部分參考公丕祥:《法國啟蒙思想家的東方法律圖景》,載《金陵法律評論》2001年第2期。特致謝忱。

TAG: 伏爾泰孔子勿施於人己所不欲聖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