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第四大古城,瞭解中華第一龍的扎龍人,舞龍雖美扎龍不易

走進中國第四大古城,瞭解中華第一龍的扎龍人,舞龍雖美扎龍不易

山水是一座城市的顏值,文化是則是城市的內涵,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重慶有遠古的巴渝文化、移民文化,有近代的抗戰文化、三峽文化,甚至還有人們常說的碼頭文化,而具體到每個區縣,又有屬於自己的特徵,比如大足的石刻文化、合川的釣魚城文化、奉節的千古詩詞文化、豐都的巫文化(鬼城)等,而銅梁也有自己的文化,那就是聞名全國的龍文化;

走進中國第四大古城,瞭解中華第一龍的扎龍人,舞龍雖美扎龍不易

中國是龍的故鄉,很多地方都有舞龍的習俗,但銅梁龍絕對算是知名度最高的之一,舞龍在銅梁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早在明清時期,銅梁龍即以它工藝製作的宏大奇巧,舞技表演的粗豪而聞名川東南,近百年來,銅梁的民間藝術家們又不斷融會八方技藝,遂使銅梁龍燈以其凝重的古樸之風愈濃烈的現代意蘊為一爐而被增異彩。

走進中國第四大古城,瞭解中華第一龍的扎龍人,舞龍雖美扎龍不易

舞龍在臺前,世人皆知,中外聞名,而扎龍而屬於幕後,鮮少有人關注,2019年,渝帆在參加重慶穿越之旅的活動中,來到了有著中國第四大古城之稱的銅梁安居,在這個古鎮一角,我們遇到一位有著三十多年扎龍經驗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李德瑜,他向我們介紹了銅梁龍的歷史和他扎龍的一些經歷;

走進中國第四大古城,瞭解中華第一龍的扎龍人,舞龍雖美扎龍不易

他說,銅梁龍其實就始於安居,因為安居是銅梁的老縣醜,而安居舞龍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到了唐宋時期,安居的舞龍漸成規模,專門製作舞龍的作坊孕育而生。明清時期,安居舞龍更是達到了鼎盛,直至繁盛當今。

走進中國第四大古城,瞭解中華第一龍的扎龍人,舞龍雖美扎龍不易

新中國成立後,銅梁龍更是多次代表中國藝術走出國門,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國的龍文化,使其聞名海內外,被譽為“中華第一龍”。2006年,銅梁龍舞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來又被評為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之一,銅梁龍舞包括龍燈舞和彩燈舞兩大系列。龍燈舞包括大蠕龍、火龍、板凳龍、小彩龍等多個品種,彩燈舞則有魚躍龍門、泥鰍吃湯圓、豬啃南瓜、高臺龍獅舞等多種形式。

走進中國第四大古城,瞭解中華第一龍的扎龍人,舞龍雖美扎龍不易

他說他是安居本地人,年近六旬,早年師從重慶三大扎龍大師之一的傅全泰老先生,至今已有30多年扎龍經驗。他說,現在扎龍還是延襲過去的技術,無論是流程還是方法都變化不大,如果說變化,主要體現在材料的選擇上,以前基本都是用棉紙進行捆綁,而現在都是使用布進行捆綁,因為製作的時候,布的材質比棉紙要牢實一些。此外,龍身的圖案以往都是人工手繪的,現在一般都採取印刷圖案的方式,更美觀也更高效。

走進中國第四大古城,瞭解中華第一龍的扎龍人,舞龍雖美扎龍不易

李師傅告訴我們,扎龍的工藝並不複雜,主要步驟有制篾、扎龍、粘紙、填色、拼裝等十幾道工序,但真正要做起要並不容易,每一道工藝都有許多技巧和注意事項,首先要從選竹子開始,選竹子有講究,就彈性和柔韌度來看,一年半到兩年的竹子是最好的,要是竹子太嫩,紮起來是比較輕鬆,卻缺少了彈性;若竹子太老,雖然有彈性,卻容易折斷。竹子選好以後就開始劃篾條,把竹子劃成需要的寬窄和厚度,篾條劃好後就可以開始扎骨架,過去是用白棉紙搓成的條來捆紮,骨架紮好了以後就開始裱背,過去是用白紙和漿糊,現在是用白布和膠水。完成以後再用兌的很清的膠在整個面上漿一次,主要是起到兩個作用:一個是讓布繃緊,本來布是比較軟的,漿過以後布就會收縮變緊,有硬度,還有就是畫在布上的顏色不會浸。等全部晾乾以後,就可以開始落墨。

走進中國第四大古城,瞭解中華第一龍的扎龍人,舞龍雖美扎龍不易

李師傅最後說,現在扎龍根本賺不了錢,一般只有春節前夕扎龍會比較多,平常都比較閒,只能做一些其它事情養家餬口,而且現在的年輕人寧願出去打工,都不願意來學扎龍這門老技藝,整個銅梁會全套扎龍技藝的人只剩下寥寥數人,如果政府不進行扶持,將來甚至會而臨失傳的危險。

走進中國第四大古城,瞭解中華第一龍的扎龍人,舞龍雖美扎龍不易

聽他說到這裡,渝帆想到一位潼南八旬老畫家周力亞老先生幾年前給我講到的故事,他說以前銅梁龍還沒有出名之前,與銅梁交界的潼南小渡(現在的三匯鎮)一帶同樣生活著很多世世代代的扎龍人,他們的扎龍技藝比銅梁還好,當時很多銅梁龍都是請這些人去扎的,後來他們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後來索性都被吸引到銅梁安家了,要不然潼南舞龍並不會比銅梁差,歷史也同樣久遠,區別是一個地區比較重視,一個地區後知後覺。然而,現在銅梁的扎龍工藝又面臨著失傳的危險,真的希望當地政府可以給予一定的補貼或扶持,讓這項古老的工藝得以繼續發揚與傳承;

TAG: 銅梁扎龍舞龍文化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