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治糖尿病,重在“脾 、肝、腎”三髒同調!

道醫治糖尿病,重在“脾 、肝、腎”三髒同調!

說起糖尿病,大部分人想到的是西醫的各種療法,那中醫如何治療糖尿病呢?

糖尿病的發病原因

道醫治糖尿病,重在“脾 、肝、腎”三髒同調!

中醫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糖尿病症狀的記載,當時稱為“消渴”“肺消”“鬲消”“熱中”等,認為多發生於上層社會,是過食膏粱厚味引起,歷代醫家在不斷臨床實踐中歸納“消渴”的病因,主要為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稟賦不足、勞欲過度。

1

飲食不節

比如暴飲暴食,每天大魚大肉、快餐食品、宵夜或者奶茶可樂等甜飲料會導致脾胃的負擔過重,脾胃為了消化食物每天超負荷工作,日久就會導致脾胃功能受損,脾胃在中醫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被認為是後天之本,是用來吸收飲食中的精華並且運行於全身的,一旦脾胃受損,運化功能就會減弱,吸收的物質不能為人體所有,而滯留在血液中導致血糖增高,同時隨尿液排出體外,導致尿糖增高。

2

長期過度的精神刺激

如鬱怒,肝氣鬱結,或勞心竭慮,營謀強思等,患者常常會茶不思飯不香,中醫認為時間久了會消灼肺胃陰津而發為“消渴”。

3

先天不足,或房勞過度

會導致腎陰虧損,則虛火內生,上可影響心肺導致煩渴多飲;中會影響脾胃導致胃熱多食;久病及腎,腎氣受損還會出現多尿等,故腎與“消渴”的發生甚為密切。

“脾 、肝、腎”三髒同調

道醫治糖尿病,重在“脾 、肝、腎”三髒同調!

針對以上病因,中醫藥在對糖尿病的防治上,歷代諸多醫家亦提出不同的論治觀點。其中臨床較廣泛使用的有從三消辨證,即“上消(肺)、中消(脾)、下消(腎)”,從臟腑論治,從氣血陰陽辨證,分期分型辨證等。

孫思邈歷覽前代醫籍,以方書浩博,簡冊繁重,難於尋檢。他根據自己在醫藥學上的研究和實踐,刪繁就簡,編為《千金方》,“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之濟,德踰於此”。(《千金要方序》)是書簡易實用,可以救急,故曰《備急千金要方》。這部書包括對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衛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對婦科、兒科疾病的治療,所以把婦人方、少兒方列於全書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經驗總結起來,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為《千金要方》的補充,書中收載了當時所用藥物八百餘種,對其中二百多種藥物的採集、炮製等不僅作了詳細的記述,並且補充了許多治療方法。孫思邈認為食物對養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別列出《食治》一門,詳細介紹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療病的作用。並注重飲食衛生,如主張“食慾數而少”(《千金要方 養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陳腐的東西,食畢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數百步”(《攝養枕中方》),等等。他認為作醫生的應當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千金要方 食治》)他說:“藥、食兩攻,則病勿逃矣。”(《千金翼方 養性》)還主張把藥物與針灸結合起來治病,所謂“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千金翼方 針灸》),這是醫學上提倡綜合治療法的先聲。當然還應指出這些書裡還夾雜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這正是作為道教徒的孫思邈的宗教世界觀的侷限性。

明正統《道藏》中所收醫藥類書籍自《黃帝內經素問》、《八十一難經》以及上述之《肘後方》、《千金方》等約二十部,但還有一些道教醫籍如張三丰《仙傳方》、趙宜真《濟急仙方》、邵真人《青囊雜纂》、臞仙《壽域神方》等都未收入。總之,道教是重視醫藥的,雖然其出發點是為了宗教上的求仙長生,但其內容包含有不少科學的有價值的東西,應該引起重視,加以發掘整理。

一、道教與醫藥

道教為了達到成仙長生的目的,首先得卻病延年,而醫藥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壽。所以,醫藥成為仙道修煉的重要方術之一,凡是學道求仙的人必須懂得醫藥,醫藥成為有知識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課。道教徒把藥分為上中下三品,認為上品藥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長生不死。《抱朴子 對俗篇》說:“知上藥之延命,故服其藥以求仙。”中品藥可以養生延年,下品藥才用來治病。上藥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藥,葛洪說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雲:“九轉之丹,服之一日得仙。”還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昇天。”(《抱朴子 金丹》)但是這種金丹是經不住實踐檢驗的,歷史上許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藥,不僅沒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詩上說:“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歷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諸帝,如憲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藥中毒死的。五代時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衝等鍊金石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臨死時給他的兒子齊王李璟說:“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視以為戒。”(《南唐書 烈祖本紀》)自宋以後煉外丹服食術求仙之風才日漸衰微。隋唐以前由於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藥,總是千方百計地去尋找長生不死的“上藥”,這種“上藥”事實上是沒有的,上藥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尋可以延年益壽、治病養生的中、下藥。為了服食,必須懂得醫藥,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都是著名的醫藥學家。

《神農本草經》是戰國、秦、漢以來藥物知識的總結。這部書裡就帶有明顯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藥一百二十種,久服可以輕身益氣,不老延年。中品藥百二十種,可以抗禦疾病,補虛弱。下品藥百二十五種,可以除寒熱邪氣,破積聚。葛洪引《神農四經》說:“上藥令人身安命延,升為天神,遨遊上下,使役萬靈,體生羽毛,行廚立至。……中藥養性(生),下藥除病”。(《抱朴子 仙藥》)可見上藥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這些藥物大都出戰國秦漢時方士所傳,其中對好些藥物都說:“不老神仙”,“長生不老”就是證明。在《漢書 藝文志》裡就把“醫經”、“經方”、“房中”、“神仙” 四類書同列於方技略,正說明古代迷信與科學是互相雜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藥物中列於首位的就是歷代方士奉為仙丹妙藥的丹砂。葛洪說:“仙藥之上者丹砂”。(《抱朴子 仙藥》)“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遠矣,故能令人長生。”(《抱朴子 金丹》)葛洪在煉丹中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丹砂(HgS)加熱離解出水銀,水銀和硫黃反應,加熱昇華,又生成丹砂。道士們不理解其中的化學反應,把它看得很神秘,視為仙丹,結果許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時珍批判道:“水銀乃至陰之精,稟沉著之性。得凡火鍛鍊,則飛騰靈變,得人氣燻蒸,則入骨鑽筋,絕陽蝕腦,陰毒之物,無似之者。……《抱朴子》以為長生之藥。六朝以下貪生者服食,致成廢篤而喪厥軀,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綱目》卷九水銀條)

葛洪(283-363年)丹陽句容(江蘇句容縣)人。他“綜練醫術”,(《晉書》本傳)是著名的醫藥學家。葛洪醫藥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後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藥方》十卷,《黑髮酒方》一卷等。他感到醫藥的方書卷帙煩重,加以選輯整理,編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將方便經驗方編撰為《肘後要急方》,用以救急,便於攜帶,可以懸於肘後,故又名《肘後救卒方》,簡稱《肘後方》。它包括傳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兒科及獸醫等各方面。對各種病的起源、病狀、治療方法都有所敘述。如其中關於痘症(天花)流行和結核病的記述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記載。又提出用狂犬腦敷貼傷口來治療狂犬病的方法,這也為後來科學證明狂犬腦裡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質。《肘後方》經陶弘景增補為《肘後百一方》,“取佛書人有四大,一大輒有一百一病之義名之” (《直齋書錄解題》)。以後金代楊用道又取唐慎微《證類本草》中所附藥方,加以增補,名為《附廣肘後備急方》,足見這部書為歷代醫學家所重視。

陶弘景(456-536年)丹陽秣陵(江蘇南京)人。弘景知識廣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學者。史稱其尤明“醫術本草”。(《梁書》本傳)他的醫藥學著作有《本草集註》,增補葛洪《肘後方》為《肘後百一方》,還有《藥總訣》、《效驗施用藥方》、《集金丹黃白要方》、《服草木雜藥法》、《靈方秘奧》等。

如上所述,由漢代結集的一部古代藥典《神農本草經》載有藥物三百六十五種,分為上中下三品,這一分類法受煉丹方士的影響,認為上品藥服之可以成仙,顯然是不科學的。《本草》經過漢魏晉以來的歷代傳抄,字義殘缺,品次錯雜,弄得很混亂。陶弘景是精通藥物學的,他在《本草》學上的貢獻是:(一)整理了《神農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註》中改變了把藥物按上中下三品分類的方法,他根據藥物種類的不同分為玉石、草木、蟲獸、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類,這種分類法顯然比三品法更科學、更明確一些。以後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的分類都是在這基礎上加以改進的。(二)根據漢魏晉以來幾個世紀許多名醫用藥的經驗加以提煉總結,於《神農本草》三百六十五種藥物之外,又增補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取名為《名醫別錄》,把《本草》中藥物發展成七百三十種。(三)對藥物的效能、形狀、特徵、產地都加以說明。對於一種藥物有多種效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為本。中醫在用藥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別。但在《神農本草》中則以上品為君,中品為臣,下品為佐使,這種機械的劃分顯然是受了煉丹家方士的影響。陶弘景以藥物主治之病來確其效能,如治黃疸病的藥有茵陳、梔子等,祛風的用藥有防風、防己、獨活等。這是對《本草》學的一個重要的發展。(四)在藥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藥為君,輔助的藥物為臣、佐使,又根據人的老少、男女、身體的虛實以及各地的生活習慣、環境的不同進行辨證論治,發展了《本草》學。

隋唐之際的著名醫學家孫思邈(581—682年)。他隱於太白山,學道煉氣,精於醫藥。著《備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臨床“三消”症狀的典型表現並不多見,故單以“三消辨證”不能滿足於臨床應用要求,從“臟腑氣血陰陽”辨證更能針對其病因病機進行論治,以“脾、肝、腎”三髒同調更為貼切臨床實際情況。

1

調“脾”

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飲食中的水谷精微,糖尿病患者脾胃運化功能失調,可見以下幾種情況:

1、脾胃虛弱:

乏力、口乾、納差,治以健脾益氣生津,常用七味白朮散加減;

2、脾胃溼阻:

肢體困重、脘腹脹滿、大便溏軟,治以運脾化溼,常用香砂六君子湯合平胃散加減;

3、溼熱內蘊:

口乾苦、噁心嘔吐、舌紅苔黃膩,治以清熱利溼,常用茵陳蒿湯合四苓散加減。

道醫治糖尿病,重在“脾 、肝、腎”三髒同調!

2

調“肝”

肝主疏洩,調暢氣機。隨著現代社會的高強度及快節奏生活方式,長期過度的精神刺激,情志失調,

此外,糖尿病乃慢性、終身性疾病,病程纏綿日久,必使患者產生心理壓力,肝氣鬱結,化火內耗肝陰,愈加重消渴,二者更是互為因果。可有以下表現:

1、肝氣鬱結,氣機不暢:

脅肋脹痛、胸悶、咽部有異物感、或乳房脹痛、少腹痛,治以疏肝理氣解鬱,常用柴胡疏肝飲加減;

2、肝鬱化熱,肝火上炎:

急躁多怒、面紅目赤、頭痛眩暈、口乾口苦、脅痛如灼,治以清肝瀉火,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3、肝血虛:

頭痛眩暈、兩目乾澀、虛煩不寐,治以養血柔肝,常用歸芍地黃湯加減。

道醫治糖尿病,重在“脾 、肝、腎”三髒同調!

3

調“腎”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陰元陽,為生命活動之根。

先天稟賦不足與糖尿病患者的遺傳易感性和(或)免疫功能低下是相互關聯,為發病的內在基礎。另外,“消渴”日久會傷及腎陰腎陽,引起一系列併發症。可有以下表現:

1、腎陰虧虛,腎固攝無權:

表現為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或尿甜、腰膝痠軟、乏力、頭暈耳鳴,治以滋陰固腎,常用六味地黃丸加減;

2、陰陽兩虛:

小便頻數,甚至飲一溲一、腰膝痠軟、四肢欠溫、畏寒肢涼,治以滋陰溫陽,補腎固澀,常用金匱腎氣丸加減。

消渴為脾、肝、腎三髒常相互影響,脾失健運,往往影響氣機的升降,影響肝主疏洩的運作;另一方面肝木鬱滯乘脾,亦可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同時肝腎同源,肝陰受損,虛火內積,必耗傷腎陰腎陽。

因此,於臨床治療中,當分清三髒主次與正虛邪實,抑有餘而扶不足。

在糖尿病的防治過程中,中醫藥發揮其臟腑辨證論治的優勢,除了可於糖尿病早期進行預防及干預;也可與西藥降糖藥物聯合使用,改善與減緩病程後期所引起的一系列併發症。

道醫治糖尿病,重在“脾 、肝、腎”三髒同調!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誠摯說明:圖文源於網路,版權及初發權仍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

TAG: 本草藥物治以千金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