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萬里路,善讀無字書

行萬里路,善讀無字書

74歲的南宋詩壇領袖陸游,以自己一生的讀書體驗教育自己最小的兒子陸子聿,留下了至今傳誦的詩篇《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淺薄,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躬行實踐。這就是古人提倡的理論聯絡實際。

人獲得知識有兩條道路,一是實踐,一是讀書。實踐就是行萬里路,就是要去讀懂社會這本“無字書”,這是最重要的一條求知渠道。司馬遷、李白、沈括、徐霞客,數不勝數的先聖先賢都是行萬里路而有成就的例子。

可惜的是,一些人有字書讀了不少,最後卻變成一個無所作為的“兩腳書櫥”。《南史·陸澄傳》記載:澄當世稱為碩學,讀《易》三年不解文義,欲撰《宋書》竟不成。王儉戲之曰:“陸公,書櫥也。”死記硬背,不求甚解,更別說理論聯絡實際了,像陸澄這樣死讀書讀死書,難怪他寫不出書來。

明朝洪應明在《菜根譚》一書中說:“人解讀有字書,不解讀無字書;知彈有絃琴,不知彈無絃琴。以跡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書佳趣?”只知運用有形跡的事物,不懂得領悟無形的神韻,這種庸俗的人又如何能理解讀書的真正樂趣呢?

◎本文原載於《人民日報》,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 字書讀書行萬里路絃琴聯絡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