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人日節”:一個擁有2000多年曆史,被遺忘的古老節日

正月初七“人日節”:一個擁有2000多年曆史,被遺忘的古老節日

文 | 讀書君

中國人過春節,時間可以很長,從農曆臘月開始,一直到新年的正月十五才結束。還未到春節,人們早早地已經開始為過春節備年貨而忙碌起來。

從十二月開始,人們就開始殺豬宰羊,醃製臘肉……

中國人對春節的重視度,從來都是熱忱而深情的。

正月初七“人日節”:一個擁有2000多年曆史,被遺忘的古老節日

農曆正月初七為“人日”,亦稱“人勝節”。這個節日所處的時間點比較特殊,剛好處在新年和元宵節兩大節日之間。

如果說除夕是億萬中國人最期盼的,也是最為隆重的那一天,元宵節是整個春節尾聲最為重要的一環,那麼正月初七則成為了“頭熱、尾熱,中間冷”的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個節日。也許是因為整個春節過於熱鬧、鑼鼓喧天,以至於讓人忘了,正月初七,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節日。

正月初七“人日節”:一個擁有2000多年曆史,被遺忘的古老節日

01 “人日節”,被遺忘的節日

一年又一年,中國人的新年,從除夕開始。說到大年初七,很多人想到的,應該是上班日。年初七,大家都開始忙碌起來,很多人已經回到了工作崗位,正式上班。

有誰會想到,大年初七,竟然也是一個被大節日套住的小節日。

正月初七,到底是個什麼節日呢?

根據民間傳說,正月初七是人類的誕辰日,即人的生日,為此俗稱“人日”、“人日節”、“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等。

“人日節”在我國的歷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神話傳說,早在遠古時期,天地萬物並沒有萬物。之後,在大年初一之後,才出現了牲畜和人類。

正月初七“人日節”:一個擁有2000多年曆史,被遺忘的古老節日

在年初一到年初六先後誕生了、狗、豕(豬)、羊、牛、馬,直到年初七人類才出現,這就是中國古代人類起源的神話。

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對地球宇宙、萬物自然的認識尚且還處在比較低階的水平。加之,當時醫療條件落後,環境惡劣,人類的生存環境比較差,人類的壽命比較短,對當時的人們來說,人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為此慶祝人類的誕生,繁衍生息,自漢魏以後,人們在初七這天有關人日的紀念活動已逐漸走出單一的占卜求吉,不斷擴充套件,成為了不僅涉及到祭祀、慶祝,還包括出遊、飲食、文化等各個層面的節日活動,長期以往,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傳統習俗。

正月初七“人日節”:一個擁有2000多年曆史,被遺忘的古老節日

古代從漢代開始,就開始“人日節”的習俗,魏晉時已十分流行。到了隋唐時期,那時的人們,已經非常重視這個節日。當時,唐代的詩人高適,還曾寫下了“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

何處?”的詩句,這裡所傳達的感情,不僅侷限於用來祈禱幸福平安,還表達了一種思念親友的感情。

所以,這也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春節期間,遠在他鄉的遊子們,總是要不辭辛苦,要在年前回家,和親人們團聚。話說,在古代“人日節”這一天,人們是不出門遠遊的,也不走親串友,而是好好待在家裡,和家人們一起團聚。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當下春節的節日氛圍被各種吃吃喝喝的活動所覆蓋,人們基本上已經忘記了正月初七是“人日節”。

正月初七“人日節”:一個擁有2000多年曆史,被遺忘的古老節日

02 正月初七,人大於天,“七寶羹”是必備

正月初七人日這天,人大於天。在這天,要尊重每一個人,縱使是犯人,在這一天也不會被刑罰。在這一天,家長也不能打罵教訓孩子。

人日節這一天,南方有用七種菜做成羹作為節令食品的習俗,謂之為“七寶羹”。

正月初七“人日節”:一個擁有2000多年曆史,被遺忘的古老節日

“羹”諧意為“更”,寓意更新、更換的意思。代表新的一年的初始,萬物興盛,永珍更新,在人日這天,寓意人類新生活的開始,生活的辭舊迎新。

正月初七這天,民間有吃“七寶羹”的習俗。“七寶羹”也就是七樣菜,通常包括芹菜、蒜、蔥、芫荽(香菜)、韭菜五種,其餘兩樣一般是肉、魚等。“七樣菜”通常是一鍋煮熟,煮完之後,全家一塊吃,且每個人都必須要吃一些。

根據傳統的說法,吃“七寶羹”,主要是期盼一年裡可以行好運。用老人的話說,吃了“七寶羹”,能夠撿到財寶,可以發財。

總的來說,這主要還是借“七寶羹”這七道菜的菜名諧音,來圖一個吉利。比如,如芹菜,諧音“勤”,表示人吃了後可以變得更加勤快,大蒜諧音“算”,有盤算、善於經營的寓意,蔥諧音“蔥”,有聰明的寓意,芫荽(香菜)則代表有緣、團圓的意思,而韭菜則有象徵著天長地久的意思,魚肉代表著“富足”的寓意。

正月初七“人日節”:一個擁有2000多年曆史,被遺忘的古老節日

除此之外,還有在天井邊上露天煎大餅(俗稱“熏天餅”),吃大餅的習俗。古語云:“人七日,經糠秕燻門,以避瘟”,說得不過如此。

一些地區,人日節這一天,還有吃長面的習俗,這種面也叫“拉魂面”。

03剪綵為花,“戴華勝”

此外,在人日這天,話說還要戴華勝。《荊楚歲時記》就有記載道:“正月初七為人日,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

翻譯過來,其大致意思就是在初七人日這天,用五彩的絲織品剪成人的形狀,或者是用金箔雕刻成人形,將其貼在屏風之上。

正月初七“人日節”:一個擁有2000多年曆史,被遺忘的古老節日

女子頭上戴的頭髻,也是人形的模樣,以此來達到裝點美化,驅害辟邪的目的。在當時被稱為“華勝”,又或者叫“花勝”、“巧勝”、“綵勝”。

現在的人們,對“華勝”這個詞應該很陌生,這詞形容的其實是漢代貴婦的一種頭飾,跟現在女孩子們頭上戴的髮夾等裝飾類似,就是一種兼具實用和美觀的女性飾品。

當然,這最初並不是一般人都能用得起的,最早出現在皇宮貴族裡,比如皇太后等達官貴族的婦女們才戴華勝,以表示尊貴的身份和地位。

後來,隨著漢代禮制的慢慢衰落,皇宮貴婦們的首飾,漸漸走進了民間,而成為了民間女性爭相效仿、追捧的頭飾。

正月初七“人日節”:一個擁有2000多年曆史,被遺忘的古老節日

04 讀書君說

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如今,古老的“人日節”,已經漸漸被遺忘,尤其是在轟轟烈烈、極為隆重的春節的衝擊下,被套在春節之中的“人日節”,幾乎已經被人們淡忘。不過,不管時代怎麼發展,“人日節”相關的文化積澱,早已印在中國幾千年的古老民族文化裡。

參考資料:

由國慶 正月初七,人日也是美食節

周潤健,蔡玉高,正月初七 人為尊

圖片源自網路,若侵權請聯絡刪除。

喜歡就點個贊、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

正月初七“人日節”:一個擁有2000多年曆史,被遺忘的古老節日

TAG: 正月初七人日節人日節日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