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喜仁龍,照片日期不詳,大約為1920年代中期

佛塔,又名浮屠(梵語“佛陀”的音譯),藏語稱“曲登”。佛塔最初是用來供奉舍利、經卷或法物。

佛教於公元一世紀始入中國,歷漢化而形成漢傳佛教,佛塔樣式也由覆缽式塔漢化為亭閣式塔、樓閣式塔,又由樓閣式塔衍生出密簷式塔。中國的佛塔按建材可分為木塔、石塔、磚塔,許多佛塔會刻有建塔碑記﹑佛像﹑佛經等。

北京萬壽山的佛香閣,雖建於慈禧太后時期,卻遵循了中國早期多邊形寶塔的建造原則和造型。但遺憾的是大部分木結構寶塔都已被損毀了。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北京萬壽山的佛香閣,喜仁龍攝。

山西北部朔州應縣的佛宮寺八角形釋迦塔,始建於公元1056年(遼代),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釋迦塔呈八角形,近60米高,共有五層,最低的一層有重簷。八角形的每一面都有四個立柱,立柱上方除了橫樑,還有斗栱支撐著的上層簷。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山西應縣木塔,私人照片。

蘇州寶塔是現存磚塔中最負盛名的,如瑞光寺塔或北寺塔(即所謂的“大塔”),它們都建造於公元10世紀,在現代又根據原始風格進行了重建。它們都是磚身木簷佛塔,廊道等也是木結構的,這樣的材質令塔的外觀更加明亮,比普通的磚塔更接近木結構。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蘇州報恩寺塔,麥克塔維什(Mactavish)攝。

正定木塔的磚石結構其實所佔比重也不小,只有部分結構(如上層結構)有木橫樑,其名字就來自它的部分木結構(圖36)。據說它始建於唐朝,但它現在所表現的造型是宋朝風格,並且在公元1447—1552年間(明朝)進行了大規模修繕。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河北正定縣凌霄木塔,喜仁龍攝。

塔的絕大部分是磚砌結構,但一般不會全部都用磚石建造。在這裡,我們介紹幾種典型的磚砌塔,並根據它們最突出的建築特徵進行分類。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中國早期磚塔基本上不是從木結構塔發展而來的。磚塔中,方塔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種類,它的牆為素面,樓層以薄磚作為支撐託臂。傳統上認為,這種塔是“印度式”的。最有名的早期“印度式”寶塔是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由玄奘法師於公元652年主持建造,公元701年進行部分重建,之後又歷經了幾次修繕。現在的寶塔有五層,與唐朝時最初的建築形態保持一致。

大雁塔的塔基高約5米,塔身底層邊長25。5米,全塔高約60米,整體看來像一座細長的金字塔。不同的樓層由塔身上突出的寬大出簷明顯表現出來,每層樓砌六到八層磚,越接近塔剎,樓層高度越低。頂層的釉面攢尖掩映在小樹的枝丫中。這些茂盛的植被紮根於密簷處,險些將這座脆弱的建築摧毀。

略經烤制的淡黃色磚塊砌在土結構外,形成壁面,壁面由細小的壁柱分隔(連續的樓層分別有10、8、6、4個壁柱),塔兩側各有一個圓拱形開口。內部由橫樑和木樓板搭建而成,還有一個通往頂層的木樓梯。大雁塔塔身極高,俯視周圍的一切,統一有力的佈局形成了莊嚴雄偉的效果。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陝西西安磚塔——大雁塔(建於公元652年),喜仁龍攝。

小雁塔就在大雁塔不遠處,始建於公元707—709年。小雁塔與大雁塔的結構很相似,但要小得多,塔底佔地僅11。5平方米。全塔不是梯形的金字塔式,而是有些鼓起的細長結構。樓層高度較小,但各個樓層也有密簷突出,與大雁塔非常相似。小雁塔最初有15層,由於兩層塔剎被毀,現在僅存13層。

素壁面上沒有壁柱,只有南北兩側有拱形入口和窗戶。小雁塔內部也有木樓板作為分隔,但由於沒有樓梯或梯子,這些樓板還遺留下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陝西西安小雁塔(建於公元707年)南立面底部區域,喜仁龍攝。

與大雁塔更像的是西安南部稍遠一些的香積寺中的寶塔,始建於公元681或706年(唐永隆或神龍年間),原本有13層,現在只剩10層。雖然經過修繕,但這座塔卻變得更加糟糕。

和大、小雁塔一樣,它也有磚層支撐,但由於壁面損毀嚴重,瘦長的金字塔形變得尤為明顯。它的底層沒有分出內室,只有券門,上層拱窗旁則有垂直、水平的分隔。

興教寺玄奘靈塔體現了這種磚塔的進一步發展。公元669年,玄奘遺骨從白鹿原遷葬到此後,人們修建了這座寺廟。興教寺玄奘舍利塔只有5層,底層邊長僅5。35米,有一些構件是磚仿木結構。建築結構與前文提過的塔基本相同,但樓層沒有常見的密簷標示,而是在高浮雕的壁柱上由託臂疊層出簷。不過壁面的處理還是表現出它受到一些木結構建築的影響。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左:陝西西安香積寺(建於681—706年)舍利塔,關野貞攝。

右:陝西西安興教寺(建於公元9世紀)兩座佛塔之一,關野貞攝。

玄奘舍利塔兩側各有一座矮小的三層磚塔(用於存放玄奘弟子的舍利),這兩座塔密簷沒有其他裝飾,為簡單的磚結構建築。在中國著名的佛教大師和僧人的靈塔中,這種四角形泥磚結構寶塔很多,其中最大、最美的一座位於西安南部興教寺附近的百塔寺中。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河北正定縣開元寺塔,喜仁龍攝。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西安南部白塔寺塔,喜仁龍攝。

此外,山東神通寺、河北房山(今北京房山)也能夠看到類似的唐朝寶塔(房山的是石塔)。河南嵩山法王寺中的15層舍利塔也是早期的正方形磚塔,可能也始建於唐朝。

洛陽白馬寺的齊雲塔也是唐朝的寶塔結構,它原為釋迦舍利塔,因大火損毀,重修後改稱齊雲塔。齊雲塔呈正方形,由磚層支撐的密簷分為13層。由於密簷對於層高來說顯得過長,因此這座塔與其他早期的寶塔相比,比例沒有那麼協調。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左:河南嵩山法王寺十五層方塔(建於唐朝),喜仁龍攝。

右:河南白馬寺十三層齊雲塔,喜仁龍塔攝。

顯然,唐朝流行的磚塔結構就是壁面樸素、磚層壘砌、密簷分層的方形寶塔。其結構雖然非常簡單,但恰如其分的比例使整座塔顯得非常優美。隨著歷史的發展,塔身結構似乎有擴大密簷與層高比例的趨勢。

此外,還有一些結構特殊的寶塔,如山東歷城的九頂塔。此塔始建於公元770年或稍晚些時候,塔身呈八角形,較矮,密簷很大,八面略微向內凹陷。塔簷上端各隅角處築有方形小塔8座,中央的中心塔較大,小塔與主塔不是有機聯絡在一起的。整個建築更多表現出的是奇特,而不是優美。

這一例項證明,

中國人對磚結構建築的把控非常自如。

同時,它也說明了內泥外磚結構崩塌的內在原因:

水透過磚縫進入內部後,泥土中就會出長出茂盛的植物,植物逐漸將表層破壞,最終使其成為碎塊。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山東歷城縣九塔寺,喜仁龍攝

嵩山的嵩嶽寺塔是最早的一座八角形寶塔,它始建於公元6世紀初,現在仍佇立在嵩嶽寺中。就現存的磚塔來看,八角形寶塔似乎在宋朝之前並未大肆流行,因為我們所知的大部分八角形寶塔都是在宋、遼、金時建造的,也有一些寶塔建於明朝或者更晚。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河南嵩山嵩嶽寺塔,喜仁龍攝。

山東鄒縣重興寺的九層寶塔是最早的八角形密簷式寶塔,塔身結構堅固,很可能建於唐朝末期。圓潤的壁柱突出了八角形頂點處的造型,寬大的密簷由底下的斗栱支撐,上部各層有用磚砌成的極密的仰蓮瓣作為簷下的裝飾。這些造型題材在之後的寶塔上經常出現,但這座塔的造型還是較為保守,圓錐形塔身也比之後的寶塔笨重。

杭州、蘇州的某些八角形磚塔具有相似的風格,其細節處理更加細緻,建於吳越至南宋時期(公元907—1279年)。其中,杭州的雷峰塔最大,可惜的是,由於水對磚砌結構的腐蝕和破壞,它在幾年前已經坍塌了。另一座高大的圓錐形塔是保俶塔,它雖然仍佇立在原地,但也已破敗不堪。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左:山東鄒縣重興寺八角樓閣式磚塔,喜仁龍攝。

右:浙江杭州保俶塔,喜仁龍攝。

儲存情況較好的是蘇州的虎丘塔,雖然有些傾斜,但似乎並沒有影響到整體的穩定。虎丘塔有7層,每層飛簷下的斗栱結構都極為複雜,八角形塔身的每一面都有加了窗框的窗戶。單就裡面無與倫比的繪畫來說,它就難以超越。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江蘇蘇州虎丘塔,喜仁龍攝

北方地區也有許多寶塔與這種塔型別相似,其中造型最優美、儲存最好的是開封鐵塔,始建於宋乾德年間(公元963—967年),是一座普通的八角形塔,塔身共13層,塔高56米多,寬10米。從比例來看,該塔高大挺拔,造型優雅。

它的名字並非源於建築材料,而是得名於塔身似鐵鏽般的棕紅色。塔身佈滿琉璃磚,上面壓印著佛教徒形象和各種裝飾。塔身顏色主要是棕紅色,綠、黃色點綴其中,更加突出了其優雅之感。此外,飛簷的斗栱和塔剎也是琉璃磚,南面窗戶位置上的佛龕中放置黃釉佛像(重建於明朝)。

這座塔是中國最美的塔之一,結構的堅固性仍是建造者關注的主要問題。寶塔中心部位是堅固的圓錐形,底部高6米,旁邊有一座僅有0。65米寬的臺階,是連線塔內外的通路,上有疊澀拱。雖然樓梯極陡,又窄又黑,但還是可以透過它上到塔剎。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左:河南開封鐵塔(因塔身渾似鐵鑄,故稱鐵塔),喜仁龍攝。

右:開封鐵塔底部。

開封更重要的一座塔是天清寺中的繁塔(意為繁盛、壯麗之塔),始建於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原塔為9層,明朝時,塔身上部損毀,現在主要3層,上面還有一個兩層小塔。繁塔平面為六角形,塔身為雙層牆,中央有開放式屋室。底層有六邊形圓頂,支撐圓頂的託臂幾乎與六邊形相垂直。

繁塔的內外壁鑲嵌佛像方磚,每塊磚中都有一個向裡凹陷的圓形佛龕。因此,塔壁上無數佛龕的光影對比效果非常生動,整個結構如圖畫一般,設計真是別具匠心。繁塔是體現宋朝磚結構建築裝飾趨勢的絕佳代表。實際上,宋朝大部分磚塔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塔壁有人物或花卉的陶土裝飾。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左:開封天清寺繁塔,喜仁龍攝。

右:開封天清寺繁塔區域性,喜仁龍攝。

建造於公元11、12世紀的寶塔數量眾多,囿於我們的研究範圍,在此不對它們進行詳細介紹。這些塔大部分都是堅固的磚土結構,塔內只有底層供人使用,飛簷將上部各層分開,因樓層高度很低,所以塔內上層都很暗,視野也因飛簷而變得很狹窄。

而房山雲居寺中的北塔則是另一種不同的結構設計,此塔下部是八角形須彌座,其上兩層較高,裝飾有仿木結構的浮雕、壁柱、門框和斗栱飛簷,上部呈瓶形或圓錐形,屬印度舍利塔型別。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北京房山雲居寺北塔,喜仁龍攝

但是,磚塔更常見的形制是:塔平面呈八角形,主層為一層,上部為八到十層較低的樓層,外部用疊澀法砌出塔簷。房山雲居寺中的南塔便是如此。南塔塔基裝飾豐富,有人物和花卉浮雕帶,塔基頂部還有雙層蓮花瓣,整座塔好像立在花萼上。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北京房山雲居寺南塔,喜仁龍攝

暗層較多的八角形寶塔是中國北方最常見的一種寶塔型別,其塔身越靠近塔剎越尖,不僅出現在遼代和元代,在明朝初期也出現過。北京天寧寺塔和慈壽寺塔(八里莊塔)是這種寶塔的典型代表。它們都有13層,塔基很高,底層內有較大的人物浮雕裝飾。大量密簷形如屋簷伸出低矮的樓層外,與高高的底層形成非常生動的光影對比效果,整座塔看起來像是從頂部壓縮了比例。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左:北京天寧寺八角形磚塔,喜仁龍攝。

右:北京慈寧寺(也稱八里莊塔,建於元代),喜仁龍攝。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河北定州開元寺塔,喜仁龍攝。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左:山西太原永祚寺的雙塔,喜仁龍攝。

右:山西汾州大塔,喜仁龍攝。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左:山西太原永祚寺雙塔近景,喜仁龍攝。

右:山西汾州大塔第三層內景,喜仁龍攝。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左:福建開元寺東塔(鎮國塔),艾克博士攝。

右:福建開元寺西塔(仁壽塔),艾克博士攝。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山東歷城神通寺龍虎塔及其精美石雕,喜仁龍攝

喜仁龍鏡頭下的中國佛塔

全書由《中國早期藝術史》和附錄兩部分組成。

《中國早期藝術史》初版於1929年,是西方漢學界系統研究中國早期藝術史的發軔之作。全書分四卷:漢朝之前、漢朝、雕塑、建築,共收錄海內外博物館、私人藏家珍藏的文物和名勝古蹟的照片900餘幅。如今,這些文物和名勝古蹟相當一部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消失不見了,足見本書之價值。

附錄部分《中國景觀:喜仁龍的攝影及見聞》初版於1937年,收錄喜仁龍在中國旅行時拍攝的各地建築、園林、風俗照片157幅。原書為丹麥語,僅發行600部,是喜仁龍印量最少的著作。

作者簡介

喜仁龍(OsvaldSirén,1879—1966):20世紀西方極為重要的中國美術史學家、首屆查爾斯·蘭·弗利爾獎章獲得者。曾擔任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藝術史教授、瑞典國家博物館繪畫與雕塑部主任館員等職。1916年起,先後赴美國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和日本名校講學。1920年起六次來華,曾在末代皇帝溥儀陪同下拍攝故宮,對中國古代建築、雕塑、繪畫藝術研究極深,代表作有《北京的城牆和城門》(1924)、《中國北京皇城寫真全圖》(1926)、《中國雕塑》(1925)、《中國早期藝術史》(1929)、《中國繪畫史》(1929—1930)、《中國園林》(1949)等。

TAG: 喜仁龍寶塔磚塔八角形塔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