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3年彙集36種稀見文獻,這套書為大運河儲存近代記憶

現代快報訊(記者 劉靜妍)2500歲的中國大運河,在近代史上有怎樣的故事?近日,《近代大運河史料叢編》(全50冊)正式出版,由南京圖書館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合作編輯整理,收集了36種近代大運河稀見文獻,影印出版。

歷時3年,文獻“再生”,近九成首次完整影印出版

歷時3年彙集36種稀見文獻,這套書為大運河儲存近代記憶

△《近代大運河史料叢編》書影 南圖供圖

“這36種文獻中,大部分為官方出版物、機構出版物和內部檔案,因為專業性強,往往印量較少,完整保留至今的已是鳳毛麟角,甚至成為孤本,影印出版是對原本的一種再生性保護。”南京圖書館歷史文獻部館員史星宇說,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掀起了大運河研究的新熱潮,然而,研究的重點集中在古代時期,學界對於近代大運河的研究還相對薄弱。

南京圖書館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經過3年合作,以南圖館藏為基礎,並且得到了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蘇州圖書館和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大力支援,提供部分館藏底本。

歷時3年彙集36種稀見文獻,這套書為大運河儲存近代記憶

以南圖等圖書館藏書為底本影印出版

此次出版文獻大部分是官方出版物、機構出版物和內部檔案,大多為稀見文獻,近九成篇幅的文獻是首次完整影印出版,不少文獻具有很強的連續性。它們記錄了省際之間與官紳之間的複雜互動以及有關機構和組織的具體運作情況。

專家帶隊用腳步“丈量”大運河,成果卻差點遭毀

民國時期,中央大學就有學者用腳步“丈量”大運河。

歷時3年彙集36種稀見文獻,這套書為大運河儲存近代記憶

△《兩淮水利鹽墾實錄》

《兩淮水利鹽墾實錄》由中央大學地理學系主任胡煥庸編訂,1934年12月出版。這是一份“帶著泥土氣息”的田野調查報告,儲存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至今仍是水利研究的重要文獻。然而,它從編寫到出版發行,卻經歷坎坷。

1934年夏天,胡煥庸帶領四名學生,赴蘇北、兩淮實地考察,從南京出發,經鎮江、揚州、清江、海州、阜寧、鹽城,抵達南通,再轉道上海回南京,歷時一個月,途經20多個縣,最終整理成一份調查報告,內容涉及水利、鹽墾、人文、自然等。

歷時3年彙集36種稀見文獻,這套書為大運河儲存近代記憶

△《兩淮水利鹽墾實錄》中有攝影銅版畫

《兩淮水利鹽墾實錄》正文前附列28幅攝影銅版畫,行文中還插入了考察線路圖、淮河流域地形圖、水利區域圖等豐富的圖表。

這樣一份豐富翔實的調查報告,但因為有內容尖銳批評了導淮委員會在黃河故道開挖導淮入海水道工程計劃,所以剛一出版就被蒐購、焚燬。1947年,胡煥庸將其中一部分修訂,又出版了《兩淮水利》。1950年,淮河發大水,當時的華東水利部治水還參考了這本書。

有合作、有博弈,兩省曾因運河治理多次交涉

近代史上,圍繞大運河的治理工作是怎樣展開的?這次出版的史料文獻,記錄了省際之間與官紳之間的複雜互動,以及有關機構和組織的具體運作情況。

1915年至1919年,蘇魯兩省圍繞運河治理先後進行三次會商,其間交涉始末都有翔實記載。尤其是1916年、1919年兩次會商採取大會形式,規模很大,發言人很多,都有詳細記錄。1925年、1935年,蘇魯兩省圍繞黃河決口堵口問題進行合作和博弈,1933年兩省在治運問題上頗多爭執,均留下一些交涉記載。“這些有助於瞭解省際之間與官紳之間的複雜互動關係。”史星宇介紹。

歷時3年彙集36種稀見文獻,這套書為大運河儲存近代記憶

△江蘇水利協會雜誌

1918年至1926年間,《江蘇水利協會雜誌》由江蘇省水利協會編輯發行。雜誌中,“水利會紀載及公函”主要記載江蘇水利協會處理治河事務、河工議案和水利爭端的會議紀要和公函,還有協會與省長、督辦江蘇運河工程局、江北水利局之間交流的官方文牘。

“大量翔實的會議記錄,有助於瞭解有關組織和機構的具體運作情況,從中可以看出地方政治生態。”史星宇說。

TAG: 大運河水利出版鹽墾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