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三月下揚州——揚州的興盛始於何時?

隨著陽春三月的到來,“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句極為優雅的詩句總是被人提及。揚州到底是在什麼年代開始興盛的呢?

揚州的崛起,始於大運河的貫通。為了將江南財賦運入關中地區,公元610年,前後耗時6年的大運河貫通。最終開鑿出一條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它北達涿郡,南至杭州,全長4000多里,從此,作為大運河和長江交匯處的中心城市,憑藉水運之利富甲天下,揚州也一躍成為中國最為繁榮的地區之一。

到了唐代,揚州已經成為除了長安城外的第一繁華都市。隨著中國經濟重心的日益南遷,作為南北交通樞紐的揚州日趨繁盛,當時,揚州商賈雲集、交易興盛,是和廣州、泉州、交州並稱的東方四大商港。

當時,全國近一半的知識分子都在揚州,以致於“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成為文人知識分子的美好願望,而襄陽詩人孟浩然所寫的名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引得詩仙李白都無限羨慕。這是揚州歷史上第一個發展的高峰期。

此後揚州隨著歷史的發展也經歷了起起落落,到明朝末年,江淮一帶的動盪使揚州經濟受到沉重打擊。到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社會逐漸安定,乾隆南巡,六次到達揚州。揚州進入了歷史上又一個發展高峰期。

康熙、乾隆都多次登臨揚州西北的平山堂一帶,這裡本來就名勝古蹟甚多,加上揚州富商不惜工本,大興土木,在平山堂下蜿蜒曲折的河流兩岸,形成了可與杭州湖光山色媲美的瘦西湖風景區。

揚州富商大都風雅好客,形成了比較高雅的文化氛圍,在乾隆年間,揚州成為文化中心,也帶動整個揚州社會詩文、戲曲、收藏等文化產業的繁榮,不僅天下文人稍能作詩者都往揚州聚集,普通商人也附庸風雅,動輒作詩以抬身價,導致當時竟然有了“揚州滿地皆詩人”的說法。

當時的揚州士大夫都能夠清唱幾句崑曲,乾隆六次南巡,鹽商準備戲曲供皇帝欣賞,一時間,揚州成為崑曲的第二故鄉。揚州的美食、養生等也頗具特色,“白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就成為當時的流行語。

煙花三月下揚州——揚州的興盛始於何時?

TAG: 揚州大運河當時成為平山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