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載體—紙張,烘焙幾工成曉雪,輕明百幅疊春冰

大家好,我今天百忙之中抽空給大家帶來以下這篇文章,歡迎大家一起品鑑!

紙未發明前的書寫記事材料

(一)甲骨19世紀末至20世紀以來,考古學家在河南安陽挖掘殷都遺址時,發現不少用刀刻在龜甲和牛肩胛骨上的文字,距今已三千多年。稱之為甲骨文。殷人慣用烏龜的腹甲、牛以及少數羊、豬的肩胛骨,鹿甚至人的頭骨,來刻寫他們的卜辭。他們祭祀祖先、征伐、打獵、年歲興歉、風雨晴雪以及疾病等,都得先古卜,內卜時在龜甲上用鑽或鑿作出一些孔,再將有孔處用火烤,看它的“爪”(裂紋)來定吉凶。

就在兆的附近記載某日佔卜某事,文字簡單,字型很小。每片甲骨文容字50餘,字數最多有達180字的。甲骨文大部分為簡化了的象形字,還發展到使用所謂“會意”、“假借”和“形聲”字,單字已達到三千字左右。現在看到的甲骨文為武丁(前1324一前1266)至紂辛(前1154-前1123)時之物,其中含有關於社會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史料。

文明的載體—紙張,烘焙幾工成曉雪,輕明百幅疊春冰

(二)金石甲骨的來源有限,刻字、攜帶、保管都不方便。隨著陶器的製作和銅錫合金冶鑄技術的日益成熟,人們把字鑄在青銅器上,以此作為記事材料的補充。青銅器的種類很多,商、周、春秋、戰國時代的青銅器有鍾、鼎、盤、盂、牌、國、洗、戈、劍等,小的一,二斤,大至幾百斤或千斤,瑰瑋奇麗、花紋精美,富有藝術價值。在這些器物的裡邊(內壁)或底部鑄有文字,內容多是記載奴隸主參加重大活動後獲得的榮譽和地位,也有賞賜、贈送、交換土地的記錄。

考古學把刻鑄在青銅器尤其鍾、鼎之上:的文字叫做銘文(或金文、鐘鼎文)。除青銅外,有時還將文字包括法律條文刻鑄在鐵器上,稱之為刑鼎。有時具有銘文的大型重鼎成為傳國之寶和權力的象徵,因而古時將奪取政權的意圖稱為問鼎。鐘鼎銘文像甲骨卜辭一樣,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較著紙的有毛公鼎、散氏盤、宋周鍾及周無專鼎等。除甲骨、青銅器、鐵器外,中國古代還將文字刻或寫在玉、石之上,作為文獻記錄儲存下來。遠在商代,玉和其他多種書寫材料一樣,已被用以雕刻和書寫文字。

文明的載體—紙張,烘焙幾工成曉雪,輕明百幅疊春冰

古有玉牒、玉冊,據說,自漢武帝后,皇帝冊立皇后、貴妃或太子,往往在玉冊上刻字填金。又如,1956年冬,山西侯馬的東周(前770-前256)遺址出土數百件用紅顏料寫在玉版上的文書,古時叫丹書。這些文書是春秋時期諸侯間的一種盟書,時間為公元前5世紀。

(三)簡牘甲骨、金石均既重又硬,不便書寫、保管,應用的範圍不太廣。我國古代書寫記事材料使用最多的是簡、牘。經過“殺青”或“汗青”的長方形平滑竹片和木片分別叫竹簡和木椅,簡稱“簡”和“牘”。我因南方盛產竹子,故使用簡較多,而在北方,多以柳樹或楊樹為原料製成牘藉以書$寫之用。簡牘用漆汁或墨汁製成文字後,再用皮條或線繩逐片編連在一起,稱為冊或策。

文明的載體—紙張,烘焙幾工成曉雪,輕明百幅疊春冰

編簡成冊的繩叫編。簡牘可能在殷代就已有了,經西周到春秋、戰國時已經盛行。史載孔子讀《易》“書編三絕”,應該就指簡牘寫成的書。簡牘是中國早期書籍形式之一。每冊書閱讀完後,可捲起來放在書架上或案几t。字跡漫寫不清的,可以新簡補充,寫錯字時可以書刀颳去重寫。重量比名石輕便得多,閱讀和攜帶也較為方便,竹本材料又價廉易得。由於這些優點,簡牘在很長時間內是主要書寫材料。現在流傳下來的先秦典籍,最初大多是寫在簡冊上的。

(四)縑帛中國是養蠶技術的發源地,絲絹生產出來已久。而出蠶絲製成的絲織品就叫做“草帛”,它既可用來剪裁衣服,又可用來寫字繪畫。漢代除用竹帛寫書外,出入關口的“傳”(通行證),也有用縑帛寫的。它可依文章長短及西面大小隨意戰剪,裝裱後用木軸谷起,稱為卷。

文明的載體—紙張,烘焙幾工成曉雪,輕明百幅疊春冰

每卷相當簡冊的篇或兒篇。隸帛是高質量書寫材料,既輕便又好用,容字又多,所以簡被淘汰後,它長期用作書畫。只是價格昂貴,一般讀書人是用不起的,故有“貧不及素”之語,且容易蟲蛀腐爛,不便儲存。

紙的定義

古代對“紙”字的含義多有記載,但古人對紙的概念有不同理解,而與現在的理解差距較大。本文擬在古文獻的基礎上,博採現當代各家的看法,用現代概念給紙下科學定義。最早解釋“紙”字含義的是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其中說:“紙,累一笛也。從系,氏聲。”許慎認為紙字會意從系,發聲從氏(zhi)。 據此可知造紙的主要因素有二,即絮和名,絮是原料,笆是工具,即纖維體和簾模,這和現代紙的定義極為相和。

文明的載體—紙張,烘焙幾工成曉雪,輕明百幅疊春冰

傳統意義上真正的紙,應是以植物纖維為原料,在水中經過打漿、叩解,使纖維具備交織絡合與粘合固著之能力,然後在網上脫水並經乾燥、抄造而成的具有一定張力的薄片,是適用於寫字、繪畫、印刷、包裝等的植物纖維紙。

因此,它必須具備以下兩個主要條件:以植物纖維為原料,而非動物纖維、無機纖維或人造纖維:經過叩解、打漿等作用。纖維是否經過打漿,是區分紙和其他紙狀物的關鍵所在。也就是說,只有它以植物纖維為原料、體現了整套的造紙藝、操作方法和裝置原理、具備書寫功能的時候,才能稱其為真正的紙。

文明的載體—紙張,烘焙幾工成曉雪,輕明百幅疊春冰

蔡倫對造紙術的突出貢獻

蔡倫對造紙術的突出貢獻是不可磨滅的。首先,生產工藝上有創意,有突破,發明了“搗搗”的打漿方法,確立了造紙的方法和基本工序。那麼,蔡倫造紙的工藝是怎樣的呢?或曰造紙的方法和程式有哪些呢?有關專家研究、試驗後,對此觀點較為-致,即概要為:將廢麻頭、破布、樹皮、舊魚網等用水浸泡並切碎,加草本灰燕煮,春搗打漿,撈紙、燦等序。

具體方法和程式如:第一是“選”,選擇“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為原料。拋棄了絲絮等動物纖維,純用植物纖維。第二是“到”,即將原料切短、碾碎。第三是“煮”,即將已到好的原料加以蒸煮,使纖維間粘結質分解。第四是“搗”,即將經過蒸煮的原料放入白內進行春搗,用現代的造紙語叫打漿叩解,使纖維帚化。這是構成紙貞的關鍵。

文明的載體—紙張,烘焙幾工成曉雪,輕明百幅疊春冰

第五是“抄”,即將春搗好的紙漿送入紙池加水懸浮,然後用“等”或“贊”來抄造。這是古代紙頁成型的方法,它包括“抄紙法”和“澆紙法”。“蔡候紙”經過以上工序就製成了,後世的造紙比這要多且細,但這五道是最基本的。蔡倫最偉大的創造就在於確立了造紙的基本工序和方法,他的造紙工藝也為現代造紙工藝之濫觴。

其次,發明和應用了製藥。古代的“紙藥”,是指抄紙時在紙漿懸浮液中加入的那些植物粘膠液,俗稱“滑水”或“膠水”。它在造紙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突破了溼紙壓榨後難以揭分的最後難關,從而造出了可大量生產、均勻完整平直的書寫用紙。具體說,它有三種作用:一是懸浮分散,使紙均勻成型:二是保護壓棺,使溼紙免於“壓花”:三是防止纖維互粘, 使溼紙易於揭分。

文明的載體—紙張,烘焙幾工成曉雪,輕明百幅疊春冰

蔡倫造紙的成因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毛筆的發明,文字傳播到整個統治階級後,竹簡、木牘、絹、帛開始盛行。秦統六國後,文化出現短暫的破壞,漢興之初,社會生產已遭嚴重破壞,人口銳減,經濟凋敝,根本談不上文化的恢復與發展,且漢初各級官吏多由原來文化很低的功臣充任,文化教育事業不太受重視。

文明的載體—紙張,烘焙幾工成曉雪,輕明百幅疊春冰

漢武帝即位後,公私立學校教育興起,入學者人數猛增,雖然入學者是山“祿利”促成的,然其對社會文化的普及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到東漢建立,朝廷向民間徵召文人為官,設博士、良史、明經、茂才等官,使讀書成為晉身之途,又激發了社會辦學講經之風,而經學興盛,使著述猛增。讀書人數和算數的增加,用木簡、木牘來作書很不方便,而縑帛昂貴,一般人是沒條件使用的,人們希望有更經濟、更方便的書寫材料來代替竹簡、木牘和縑、帛。

由於社會文化水平的普及提高,東漢朝野撰史之風很盛,除了《漢書》與官修《東觀漢記》之外,民間也在編寫。全國各地編寫史志,所需書寫材料也為之激增,形成造紙術發明後天下莫不從用的社會基礎。社會需求是發明造紙的推動力,東漢中期簡重帛貴與社會大量需要書寫材料的矛盾促進了造紙術的發明。

文明的載體—紙張,烘焙幾工成曉雪,輕明百幅疊春冰

技術條件和機械條件任何科學技術的創造和發明,都需要有一個前人技術經驗的長期積累過程,哲學上稱之為最變的過程,創造發明者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使量變發生了質變。蔡倫造紙同樣也離不開前人的經驗積累。當然這並不是說蔡倫以前,人們已經有了造紙的生產經驗,而是前人生產中的某些經驗,給予蔡倫以新的啟迪和借鑑,進而發明了造紙技術。如前文所言,我們祖先是人類最早有蠶取絲以供紡織的,相傳始於黃帝的妃子嫘祖。

春秋時的齊國,能夠用絲“織作冰、紈、綺、繡等純麗之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戰國時期,絲織品的種類名目繁多,有羅、紈、錦、繡、絹、帛、縑等等,人們就已經掌握了漂絮法,而且很可能從西漢後期到蔡倫試驗造紙以前,人們L經開始從漂絮過程中得到啟發,試圖用廢絲絮米制造代替杼簡的物品。所以《通俗文》有“方絮紙”,然而這種“紙”很薄很脆,並不能替代帛帛和簡牘作為書寫材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

文明的載體—紙張,烘焙幾工成曉雪,輕明百幅疊春冰

蔡倫無疑是瞭解川絲絮造“紙”的過程,他應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去開拓新造紙原料和方法的。就一般的社會生產力水平而論,出於經過西漢二百多年的政治相對統一和安定,以及長期的生產經驗和文化的積累,到東漢時,無論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取得了新的突破性進展,特別是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更為顯著。紙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創造成功的。

當時的手工業制度使蔡倫造紙成為可能兩漢的主要手工業是被朝廷壟斷的,管理和經營手工業的機構是少府和將作少府。少府的任務是“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供養”,而將作少府的任務是“掌治宮室”。少府的屬官甚多,其中專事管理手業製造的有考工、尚方、東園匠、東、西織宦。少府所屬手工業作坊的工人,主要來自犯罪的刑徒,這為造紙提供了勞動力,同樣也要求少府的卿、丞、織室丞、尚方令等都必須懂得並精通一定的手工業技術。

文明的載體—紙張,烘焙幾工成曉雪,輕明百幅疊春冰

據《後漢書百官志》載:少府所屬的官員如中常侍、小黃門、黃門令。揶庭令等等,都規定由宦官擔任,章帝、和帝以後宦官任職的範圍還有所擴大。察倫是明帝永平水年進宮,章帝建初中為小黃門,到和帝即位時轉中常侍,後又加位尚方令,且宦官充任尚力令,就是從察倫開始的,說明他精通手工業技術。這些都為他發明紙創造條件。

後記

紙是書寫材料,在印刷術發明後,又用來印刷文字。它的用途非常廣泛,滲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品種的不斷增多,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也益深遠。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大大地提高了人們的辦事效率。拓寬了人們的視野、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陶冶了人們的情操,從而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TAG: 造紙蔡倫書寫少府打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