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遞村,一個被譽為桃花源里人家的村莊,它的名字竟這麼美好!

西遞村,一個被譽為桃花源里人家的村莊,它的名字竟這麼美好!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每每讀到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這句詩,對徽州的想象就豐富起來。黃山市是徽州文化的發源地,而最能體現徽文化的古村落,當推西遞村。2000年,西遞村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西遞村,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單單是這個村莊的名字就極富美感,噙在齒間也煞是好聽清脆,讓人還未見到它時就已經有了一個美好的想象。西遞村最早並不稱西遞,叫作西川或西溪,因為村中有三條溪水自東向西流。後因村西三里處為徽州府西古道驛站,設“鋪遞所”,故而改名西遞村。

西遞村裡的街巷俱是用青石板鋪成,沿著青石小徑穿行在古民居間的夾巷中,兩側是高大的院牆,青色飛簷重重疊疊。牆體筆直挺立如昂首長嘶的馬頭,故名“馬頭牆”。牆上的白色石灰被幾百年來的雨水沖刷,留下斑斑駁駁的痕跡,在下過雨的午後,反射出冷暖相交的光影。

曠古齋、大夫第、西園東園、敬愛堂、青雲軒、承志堂……西遞村至今仍儲存著一百多幢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築。這些深宅大院的結構和陳設大都遵循著徽派建築的特色,入門是一方天井,天井後是前廳,兩側是廂房。廳堂正中照壁垂掛一幅畫軸,兩邊是一對木質漆聯,畫軸之下設有條案,條案上擺放東瓶西鏡,中間是一口自鳴鐘,寓意“終生平靜”。

從明朝中葉至清末,從徽州土地上走出來的徽商足跡遍佈全國,他們辛勤力耕,誠信為本,亦儒亦商,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儒商。他們受徽文化的影響,重視文化教育,在西遞村的這些廳堂裡,隨處可見很多寓意深刻的楹聯匾額,比如“孝悌傳家根本,詩書經世文章”,比如“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心田存一點子種孫耕”,比如“快樂每從辛苦得,便宜多自吃虧來”……這些楹聯格言既是居室主人的座右銘,也是對子孫後代的教諭告誡。我們站在這些楹聯匾額前,看著那剝落了些許顏色的漆聯,一一讀來,細細品味,不禁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西遞村,一個被譽為桃花源里人家的村莊,它的名字竟這麼美好!

暮色四合,我們在古樹邊的農家吃晚飯。我特意點了徽州名菜:毛豆腐和臭鱖魚。老闆很實在,上來的菜都是大盤,分量著實不少。淳樸的民風立刻讓人對這個地方又多了一些好感。徽州毛豆腐帶著長長的細毛,在油鍋裡一炸,加點辣椒醬,就演變成美味——這份傳統的做法據說已延續上百年,製作靈感跟當地潮溼多雨的氣候有關;臭鱖魚,則採用一層魚灑一層淡鹽水的辦法,上下翻動,七八天後,魚鰓仍是紅色,鱗不脫,質未變,只是表皮散發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洗淨後經熱油稍煎,細火烹調,非但無臭味,反而鮮香無比,也有200多年的歷史……在徽州,吃與建築一樣,完全是歲月的浸潤與醞釀:白色牆面上長著綠色的青苔,被水漬滲透又吹乾,反覆過濾後的痕跡,最終讓白色演變成一份深邃,與青黑瓦片交織,呈現出時光的迴轉與倒流——一如豆腐和魚兒,在潮溼中慢慢發酵,慢慢長出絨毛,慢慢散發出品味與記憶……

穿過悠長的小巷,感受徽派建築的魅力,品嚐地道的徽州美食,我逐漸地參透了“痴絕”的含義——既然是痴絕,怎麼會無夢呢?原來,徽州本身就是一個夢。徜徉徽州村落民居,其實,你是在夢中穿越,你自己本身就帶著恍惚迷離的美,早成了一個夢境……

作者簡介:張少輝,80後,居洛陽,旅行達人。當過報紙專欄作家,編著的《大自然的聲音》等書被噹噹網、亞馬遜等網站列入暢銷書排行榜。

TAG: 西遞徽州楹聯漆聯痴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