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的形象、思想、藝術成就

《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中篇小說。

《阿Q》的形象、思想、藝術成就

人物形象

是辛亥革命時期的落後貧苦僱農,性格質樸、愚昧又狡猾,主要性格特徵是精神勝利法,表現為不敢正視現實、盲目自尊、自輕自賤、欺軟怕硬、自欺欺人等。

阿Q的革命:對革命的認識非常幼稚模糊,他假想的革命目的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是千百年來農民階級“改朝換代”的舊式革命願望。他對革命的嚮往表現了貧苦農民要求改變被壓迫被欺辱的現狀的基本願望。最後被“革命黨”糊里糊塗槍斃,至死沒有認清被殺原因,深刻表現了中國貧苦農民在所謂的“革命”中充當犧牲品的可憐命運。

思想

典型意義:魯迅抱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刻畫出國人的靈魂,暴露出國民的劣根性,目的是“引起療救的注意”,表達了魯迅以改造國民性為核心的啟蒙主義文學主張。

大團圓結局:透過對阿Q“大團圓”結局的描寫,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即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僅僅推翻了封建皇朝,沒有改變社會底層人民的命運,也沒有喚醒人民群眾為改變自己的命運鬥爭,所以貧苦農民阿Q最終還是成為“革命”的犧牲品。

藝術成就

精湛的現實主義手法:塑造阿Q這一藝術典型。阿Q生活的未莊是辛亥革命前後中國農村的縮影,阿Q身上以精神勝利法為核心的性格與思想是中國人身上封建專制壓抑下國民劣根性的集中表現,也是人類在艱難的生存環境中無法憑自己的力量戰勝環境時的普遍性的精神特質。

不追求情節的離奇曲折,採取漫畫式的、邊議論邊敘述的敘事方式,將一些生活片段的場面相銜接,既完整地描寫人物命運,又能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

採取悲喜交融的手法。阿Q的每一個看似可笑的行為與觀念,結果都帶來了悲劇性的遭遇與結局,戲劇因素與悲劇因素渾然一體。

強烈的諷刺性:用誇張、怪誕的藝術手法,集中描寫了社會上種種可笑而荒誕的現象,並透過阿Q這一藝術典型,對社會現狀進行了無情批判。

運用白描的手法:緊緊圍繞著中心人物阿Q進行了一系列生動的描寫,從而刻畫出了一個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後的性格鮮明、有血有肉的人物。

TAG: 阿Q革命貧苦辛亥革命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