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練|詩歌鑑賞之手法辨識不清易錯題

【典例分析】

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江樓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東望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長。

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樓消暑否?比君茅舍較清涼。

1.下列對這首詩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理解和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詩由“望”字統領全篇,詩人站在江樓之上,將諸多景物納入眼底。

B.天上繁星映入江水,萬家燈火在黑夜中閃爍,自然美交織著生活美。

C.本詩由夏天寫到秋天,透過視覺和聽覺的結合,描繪了月夜風起的美景。

D.尾聯呼應詩題,詩人登上江樓,受到無限清涼,便邀請朋友共賞風光。

2.請從修辭角度賞析本詩頸聯中的景與情。

【答案】1.C

2.風吹古木,聲音猶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見寒霜。這兩句詩運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傳神地寫出了風吹古木的美妙之聲,以及月光的皎潔、明亮、清涼。透過描繪夏夜的寧靜、清涼,傳達了詩人對夏夜美景的喜愛之情。

【分析】

1.C。“由夏天寫到秋天”錯誤,本詩描繪的是夏夜之景,尾聯提到夏夜“消暑”,說“江樓會比“茅舍”較清涼。

故選C。

2.詩句意思是:晴天時,風吹古樹,瑟瑟作響,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裡,月光撒滿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樣。

這裡用了比喻的修辭,用“晴天雨”來形容夜風,把風吹樹葉的颯颯聲和雨聲聯絡起來,使人彷彿聽到美妙的風吹古木的聲音;用“夏夜霜”來形容月光,又把月照白沙的顏色,和霜色結合起來,令人彷彿看到月色皎潔而清涼。詩人豐富的想象力於此可見一斑,壯美的山河,涼爽宜人的氣候,傳達出詩人對夏夜美景的喜愛之情。

二、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完成3-4題。

安順道中

陳榮昌

徵車連日入山行,頗覺山中不世情。

深樹有禽學人語,窮簷將馬代牛耕。

石升屋上都為瓦,壋立峰尖便近城。

最好郊原新雨後,沿途不斷是蛙聲。

(注)陳榮昌,字筱圃,號虛齋,雲南昆明人。光緒九年(1883)進士,授編修,督學貴州,遷山東提學使。壋(dàng):小土堤。

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頗覺”一詞有厭倦世俗之意,體現詩人對山間景物的喜愛之情。

B.頷聯“禽學人語”“馬代牛耕”描繪山林景象,盡顯作者歸隱之志。

C.頸聯“以石為瓦”“壋立峰尖”是作者一路之所見,體現了地方特色。

D.尾聯與“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表達出同樣的喜悅之情。

4.本詩寫景抒情有獨到之處,請分析本詩是如何寫景抒情的。

【答案】3.B

4.頷聯“馬代牛耕”“禽學人語”分別從視覺、聽覺的角度展開描寫,描繪出一幅山間永珍圖,體現了農村的生活氣息。

“禽學人語”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禽鳥之聲擬作人聲,體現作者對山間景物的熱愛。

尾聯以雨後蛙聲渲染豐收在望的歡樂氣氛,表現作者的欣喜之情。

【解析】

3.B.“盡顯作者歸隱之志”理解錯誤。“深樹有禽學人語,窮簷將馬代牛耕”大意是說,(我)聽到從蒼古久遠的深林裡傳來學人語的禽鳴聲,看到茅舍前用馬代替牛耕種的場景。這是詩人入山後所見所聞之景,表現了詩人對山間景象的喜愛之情。“盡顯作者歸隱之志”的說法於文無據。

故選B。

4.“深樹有禽學人語,窮簷將馬代牛耕”大意是說,(我)聽到從蒼古久遠的深林裡傳來學人語的禽鳴聲,看到茅舍前用馬代替牛耕種的場景。這是詩人入山後所聞所見之景,分別從聽覺、視覺的角度展開描寫,體現了農村的生活氣息,表現了詩人對山間景象的喜愛之情。

“深樹有禽學人語”寫禽鳥學人語、作人聲,把禽鳥人格化,寫出禽鳥的活潑可愛,使詩句充滿了情趣,表達作者對山間景物的喜愛。

尾聯“郊原新雨後”,描寫雨後晴景,沿途不斷的蛙聲,呈現一幅“聽取蛙聲一片”的熱鬧場景,和“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有異曲同工之妙。以雨後蛙聲渲染豐收在望的歡樂氣氛,表達出作者的喜悅之情。

三、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5-6題。

意難忘·山家

(清)吳偉業

村塢雲遮,有蒼藤老幹,翠竹明沙。溪堂連石穩,苔徑逐籬斜。文木幾,小窗紗,是好事人家。啟北扉,移床待客,百樹梅花。

衰翁健飯堪誇。把癭尊茗碗,高話桑麻。穿池還種柳,汲水自澆瓜。霜後橘,雨前茶,這風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爛熳生涯。

[注]癭尊,即癭樽,用癭瘤狀木根所制的酒杯。

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詩前三句,移步換形,用白描之筆富有層次地描繪了山家四周的環境和景物。

B.文木製作的几案,飾著窗紗的窗戶,詩人認為,山翁是個富於生活情趣、熱情好客的雅士。

C.詩人以“癭樽”突出了山家風味,以“高話”傳達了山翁健談的神采。

D.山翁以經霜後的甜橘、穀雨前採的新茶款待,詩人覺得風味極佳。

6.請賞析上片的寫景藝術。

【答案】5.D

6.寫景藝術:由遠及近,由外到內。從村塢、山家到室內,步移景換。意象豐密,色彩和諧。“蒼藤老幹”“翠竹明沙”構成明淨清幽之境。以動寫靜,動靜結合。如“苔徑逐籬斜”。

【分析】

5.D。 “……新茶款待,詩人覺得風味極佳”錯誤。“霜後橘,雨前茶”是山翁和詩人“話桑麻”時高談自己收穫的喜悅,讚歎自己產品味道清佳,並非用“橘”和“茶”來款待詩人,也非詩人覺得味佳。

故選D。

6.首句“村塢雲遮”寫由下仰望山上,人家村落在白雲繚繞中依約可見。接著兩句是寫稍近些看到的青青的藤蔓纏繞著老樹,翠綠的修竹映襯著溪邊的白沙,色彩鮮明可愛。漸行漸近,就可以看到一幢房子依水傍石,穩穩地臨溪而立,一條生滿青苔的小徑沿著籬笆斜伸過去。以上幾句,移步換形,用白描之筆富有層次地描繪了山家四周的環境和景物。自“文木幾” 以下,開始寫走進隱士家中所見。文木是質地極密、色黑而無紋理的一種高階木料。室內陳設著文木製作的几案,小巧的窗戶飾著紗,說明主人雖在山野也十分講究,讓人感到他是個富於生活情趣的雅士。以上幾句由遠及近,由外到內,從村塢、山家到室內,步移景換。

上片寫景,選擇了很多意象,有“村塢”“蒼藤老幹”“翠竹明沙”“溪堂”“石”“苔徑”“籬”等等,意象豐密,色彩和諧,構成以一幅明淨清幽的圖畫。

“蒼藤老幹,翠竹明沙”等描寫老樹與翠藤,修竹與白沙,都是靜態景色,而“苔徑逐籬斜”則描寫夕陽中竹籬的影子在苔徑上逐漸傾斜,既反映了時間的推移,也化靜為動,以動寫靜,表現了小院的清幽寧靜。與前句動靜結合。構成了優美清幽的畫面。

四、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7-8題。

留別王侍御維[注]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注)孟浩然到京城考試,失意後決定歸隱山林,但不忍與朋友離別,故寫下此詩。

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詩是孟浩然在長安科舉失意後創作的贈別王維之詩作,全詩語調低沉,表達直率,有懷才不遇的嗟嘆,有不忍遠別知心朋友的留戀。

B.頷聯上句中的“芳草”象徵作者歸隱的理想,表明他想要歸隱。一個“欲”字和一個“惜”字,顯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與鬥爭。

C.頸聯說明了歸去的原因,語氣沉痛,充滿辛酸之淚、怨懟之情。一個“誰”字,反詰頗為有力,表明他體會到了人情如水的滋味。

D.尾聯寫作者想歸隱田園、隱居不仕,表明了要徹底遠離世態炎涼、是非顛倒的社會的決心。失意後的牢騷之情貫穿全詩,線索分明。

8.請簡要賞析首聯的藝術手法。

【答案】7.D

8.運用疊詞。“寂寂”“朝朝”兩個疊詞,既強化了門庭的冷落、寂寞,又從時間上強化了每天無人問津的窘況。運用雙關。既是寫實,又是寫虛,既渲染了作者落第後門庭冷落的景象,又表現了作者寂寞的心情。直抒胸臆。“寂寂竟何待”意為在寂寞清冷中等待什麼呢?“朝朝空自歸”意為每天都茫然失落地獨自回家。科舉考試成空,似乎一切成空,表達了作者面對考試失利的無限惆悵和落寞之情。這一聯是全詩的樞紐。由落第而思歸,由思歸而惜別。開篇暗釦題目,渲染考試失利的悲哀、落寞、孤單之情,是為了引出下文與朋友因留別而顯露的深沉而偉大的友誼。

【解析】

7.D.“徹底遠離世態炎涼、是非顛倒的社會”無中生有且過度解讀。尾聯“只應”二字,是耐人尋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來歸隱是唯一應該走的道路。也就是說,赴都應舉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場誤會,所以決然地“還掩故園扉”了,所以尾聯只是敘寫了作者決心隱居不仕,歸隱田園,並沒有體現出作者徹底遠離世態炎涼、是非顛倒的社會。

故選D。

8.首先,運用疊詞。“寂寂”,寂寞、落寞的意思,一個落第士子,沒有人來理睬,更沒有人來陪伴,只有孤單單地“空自歸”了;“朝朝”,天天、每天的意思,落第之後,天天都是懷著失望而歸。運用疊詞,更形象地表達了作者落第後的景象:門前冷落,車馬稀疏。

其次,運用雙關。“寂寂”兩字,既是寫實,又是寫虛,既表現了門庭的景象,又表現了作者的心情。“朝朝”面對這種情形,作者深知,長安雖好,也沒有什麼可留戀的,他考慮到返回故鄉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試不中必然的想法。

再次,直抒胸臆。該詩首聯意為:這樣寂寞還等待著什麼? 天天都是懷著失望而歸。作者到京城考試而不中,失意後作者感覺自己在京沒有什麼希望,天天在寂寞失望中度日,想離京卻又可惜與好友分別,這兩句直接抒發了作者心中的悵惘和矛盾。

最後,在結構上。首聯直接說出“自歸”,頷聯則寫題意“惜別”,頸聯說明“自歸”之故——乃是知音既少,當道不用,此時不走,更待何時。尾聯敘寫決心隱居不仕,歸隱田園。由此可知,作者因為“失意”而“自歸”,因“自歸”而不忍與友人分別,而後道明“自歸”的緣由,最後說明歸隱的決心,所以,首聯在整首詩中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開篇扣題,渲染悲涼氣氛,暗含失意之悲,同時引出下文的“惜別”與“歸隱”。

【易錯點警示】

【易錯點快攻】

【易錯點通關】

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

柳宗元

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

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

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

(注)本詩為柳宗元被貶永州第六年所作。西園:位於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夜深夢醒,詩人輾轉反側,再也無法入眠,百無聊賴中,開門出來到了西園,聽著露水滴落的細微聲音,感受著周圍的寂靜。

B.一輪寒月正從東嶺升起,流水沖刷著稀疏的竹根,發出泠泠水聲。頷聯由上而下,既有視覺描寫,也有聽覺描寫。

C.頸聯以動襯靜,以有聲寫無聲,用“響”“喧”二字將四野的空曠和寂靜更加凸顯出來,為尾聯的“寂寞”做了鋪墊。

D.倚楹至旦,發人深思。詩人在這樣清絕的景色中沉思,直至天邊破曉。不難讀出詩人內心的複雜,一個沉思苦悶的形象躍然紙上。

2.簡要分析這首詩的抒情方式和所抒發的感情。

【答案】1.A

2.直接抒情,“寂寞將何言”直接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寂寞。

借景抒情,“露”“月”“泉”“鳥”這四種意象相互融合,以動襯靜,藉助所處環境的空曠寂靜,凸顯了詩人被貶謫後的孤獨寂寞之情。

【分析】

1.A。“百無聊賴中,開門出來到了西園,聽著露水滴落的細微聲音”錯誤,詩句“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意思是:夜半醒來聽到了濃重的露珠滴落聲,開啟門來面對愚溪西邊依稀的菜園。由此可見,詩人是先聽見露水滴落的聲音,後開門面對菜園,並非“出來到了西園”才“聽著露水滴落”的聲音。

故選A。

2.情感表達上,詩人先用“繁露墜”“寒月”“石泉”“山鳥”等意象營造出一種幽靜、空寂的氛圍,而“聞繁露墜”“泠泠疏竹根”“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都描寫了夜間能聽見的細微聲響,從露水墜落,到遠處泉水泠泠作響,以及山鳥時而一聲啼鳴,都是以動襯靜,顯得更加幽寂,結合註釋“柳宗元被貶永州第六年所作”以及學過的《小石潭記》中詩人以清幽孤寂的環境反映自己孤獨寂寞的心情的例子,可見,此處的空寂環境也反映了詩人被貶謫後的孤獨寂寞之情。

最後一句則直抒胸臆,說“寂寞將何言”,意思是:心中寂寞到這般還有什麼話可言。直接點出自己內心的寂寞孤獨之情。

二、閱讀下面這兩首唐詩,完成3-4題。

春日詠梅花二首

王初

其一

靚妝才罷粉痕新,遞曉風回散玉塵。

若遣有情應悵望,已兼殘雪又兼春。

其二

青帝(注)來時值遠芳,殘花殘雪尚交光。

隔年擬待春訊息,得見春風已斷腸。

(注)青帝:是位於東方的司春之神。

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其一第一句用寫實手法,描寫春天來臨之前,梅花逢雪後銀裝素裹的美麗形象。

B.其一第二句,“散”字寫出了寒風勁吹、雪花飛揚的狀態,刻畫出梅花生存的環境。

C.其二中一、二句,兩個“殘”字與“遠芳”形成對比,表現了梅花開放的環境的惡劣。

D.兩首詩詩句樸素流暢,都是“以我觀物”,使得春日梅花帶有“我”的主觀色彩。

4.兩首詩的三、四句都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3.C

4.(1)都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其一,第三句說梅花“有情應悵望”,賦予梅花以人的情感;其二,第三和第四句說梅花等待春天的訊息,春天來了“已斷腸”,把梅花當作人來寫。(2)兩首詩都表達了詩人對梅花在春天來臨之際就要凋零的傷感。

【分析】

3.C。 “兩個‘殘’字與‘遠芳’形成對比,表現了梅花開放的環境的惡劣”錯誤。這兩句是說春天來臨時梅花尚有悠遠的芳香,殘花和殘雪交相輝映,“遠芳”指梅花芳香悠遠,兩個“殘”字描寫的是梅花凋零和雪將要融化的狀態。這兩句沒有描寫梅花開放環境的惡劣,也沒有使用對比的手法。

故選C。

4.其一:第三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若遣有情應悵望”,“悵望”用在梅花上,寫出梅花之“惆悵”,賦予了梅花以人的情感。梅花悵望,是因為雪已是殘雪,季節已經到了春天,梅花面臨凋謝零落的命運。

其二:第三和第四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隔年擬待春訊息,得見春風已斷腸”,在冰封大地的冬日,梅花期待春天的訊息,等到春風吹綠大地,梅花將伴著殘雪被遠遠拋在春天的後面,見到春風已到的訊息,梅花已經“斷腸”,賦予了梅花人的動作和情感,表現了梅花面臨凋零的傷感之情。

這兩首詩,詩人“以我觀物”,使梅花帶有“我”的主觀情感。第一首,寫春日梅花“應悵望”,第二首又寫其“已斷腸”,加深了哀傷的程度,兩首詩都表達了詩人對梅花在春天來臨之際就要凋零的傷感。

三、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5-6題。

寄杜位

杜甫

近聞寬法離新州,想見懷歸尚百憂。

逐客雖皆萬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

干戈況復塵隨眼,鬢髮還應雪滿頭。

玉壘題書心緒亂,何時更得曲江遊。

(注)杜位,杜甫族弟,曾被貶新州。新州,屬唐代嶺南道。玉壘,山名,位於成都附近。曲江,唐代長安名勝。杜位京中有宅,近曲江。

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敘事,在杜位調離之時寫下此詩。次句抒情,歸期難料,難以相見。

B.頷聯以“已是十年流”強調杜位被貶時間長,族弟的遭際令人悲傷。

C.尾聯中“心緒亂”與首聯中“尚百憂”相照應,突出了詩人內心的愁緒繁多。

D.尾句想象兩人過去同遊曲江的快樂,表現了詩人對杜位即將歸家的喜悅。

6.頸聯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案】5.D

6.以“干戈”代戰爭,以“雪”喻白髮,運用虛寫,想象杜位貶歸途中的情形,寄託了詩人對國事的憂慮以及對杜位的同情。

【分析】

5.D。“表現了詩人對杜位即將歸家的喜悅”錯誤,尾聯說“玉壘題書心緒亂,何時更得曲江遊”,點明作者身在成都,感到心緒煩亂,因為不知何時才能夠和族弟一起共遊曲江,並非“對杜位即將歸家的喜悅”,而是對回到長安得到重用,過上安寧、兄弟重遊的美好生活的渴望,然而又因國家動亂,這次離別後未必能再次相見,更遑論一起重遊,而感到願望難以實現的煩亂、惆悵。

故選D。

6.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白髮比作白雪,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白髮之多,表達了詩人對年華易逝、時光飛快的傷感。運用借代的修辭手法,用“干戈”指代“戰爭”,突出國家戰爭頻發,詩人為國擔憂。運用想象,詩人想象流放歸來的杜位還是滿頭白髮的樣子,寄託了詩人對杜位深深的同情。

四、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7-8題。

晚秋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華靜,月裡愁人吊孤影。花開殘菊傍疏籬,葉下衰桐落寒井。

塞鴻飛急覺秋盡,鄰雞鳴遲知夜永。凝情不語空所思,風吹白露衣裳冷。

(注)溶溶:寬廣的樣子。

7.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之中詩人勾勒出了寂寞孤獨的心境,這種心境與靜謐的月夜在基調上是非常吻和的。

B.頸聯轉寫動物,描寫塞外鴻雁急飛、鄰家雞啼,以反襯晚秋之夜的寒冷而漫長。

C.此詩所寫月夜的氛圍是氣勢恢宏,色彩皎潔幽麗,用這種恢宏襯托個人的渺小。

D.此詩語言淺淡:淺,就是淺顯通俗,不飾典故,不用深奧之語;淡,就是輕輕入之,淡淡出之,不著濃彩,不用豔詞。

8.請結合頷聯所寫到的意象,賞析這一聯寫景的藝術效果。

【答案】7.C

8.(1)頷聯先寫菊花開放,但此時卻是殘菊花開,還依傍著稀疏的籬笆,可見凋謝之期已不遠了。再寫衰老的梧桐,已抵擋不住寒氣的侵襲,葉子已紛紛凋零,飄落在寒井之上了。(或:動靜結合,寫出秋的衰敗)(2)殘菊花開,衰桐葉落,更渲染出一種悽寂寒冷的氣氛。(3)雖系寫景,卻暗寄著愁情(孤獨、惆悵),且與首聯寫的“愁”字相呼應。

【解析】

7.C。“月夜的氛圍是氣勢恢宏”錯誤,應是“清冷寂靜”。“用這種恢宏襯托個人的渺小”分析不當,詩人月下凝思,不禁寂從中來,憂思縈懷。在這裡,詩人借清冷寂靜的氛圍,勾勒出了寂寞孤獨的心境。

故選C。

8.頷聯“花開殘菊傍疏籬,葉下衰桐落寒井”,先寫菊花開放,論常理,秋菊獨傲霜雪,孤芳孑立;但此時卻是殘菊花開,還依傍著稀疏的籬笆,可見凋謝之期已不遠了,然而尚可支撐些時日。此處是對靜景的描繪。至於衰老的梧桐,卻已抵擋不住寒氣的侵襲,葉子已紛紛凋零,飄落在寒井之上了。此處是對動景的描繪。詩人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寫出秋的衰敗;

頷聯,運用對仗的手法,以“花開”對“葉下”,以“殘菊”對“衰桐”,以“傍疏籬”對“落寒井”,更渲染出一種悽寂、寒冷的氣氛;

頷聯雖然是寫景,卻暗寄著詩人的孤獨、惆悵,且與首聯“月裡愁人吊孤影”寫的“愁”字相呼應。運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表現詩人的濃濃的哀愁。

五、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9-10題。

西塞山泊漁家

皮日休

白綸巾下發如絲,靜倚楓根坐釣磯。

中婦桑村挑葉去,小兒沙市買蓑歸。

雨來蓴菜流船滑,春後鱸魚墜釣肥。

西塞山前終日客,隔波相羨盡依依。

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一、二句摹寫漁家頭戴綸巾,銀髮絲絲,靜靜倚坐在樹下垂釣,這是漁人日常。

B.詩歌三、四句介紹漁家生活,男女各有其事,“挑葉去”和“買蓑歸”對仗工整。

C.詩歌五、六句寫西塞山風物,這裡蓴菜可採,魚兒肥美,漁家生活幸福滋潤。

D.詩歌最後兩句寫詩人看到很多遊人來西塞山作客,對漁人的生活充滿羨慕。

10.這首詩融描寫、敘事和抒情於一爐,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案】9.D

10.這首詩記敘了西塞山漁家的日常生活,垂釣、採桑葉、買蓑衣,一家人各有其事;這首詩還描寫了雨天河面船兒穿梭和蓴菜漂浮的情景,以及春天鱸魚肥;尾聯詩人直接抒情,對漁家這樣平淡卻豐富幸福的生活飽含豔羨之情以及自己旅居漂泊的孤獨之感。

【解析】

9.D。“看到很多遊人來西塞山作客”說法錯誤,“終日客”指詩人自己長年客居他鄉。

故選D。

10.本詩是一首羈旅詩,作者坐船停泊在西塞山,寫出了自己的所見所感。

首聯和頷聯是作者對自己所看到的景象的敘述,“白綸巾下發絲,靜倚楓根坐釣磯。中婦桑村挑葉去,小兒沙市買蓑歸”,這是西塞山漁家的日常生活,漁父垂釣、中婦採桑葉、小兒買蓑衣,一家人各有其事。

接著,頸聯“雨來蓴菜流船滑,春後鱸魚墜釣肥”中,作者描寫了雨天河面船兒穿梭和蓴菜漂浮的情景,以及春天鱸魚肥,描繪了西塞山菜滑魚肥的場景,暗示此處平淡卻豐富幸福的生活。

而尾聯作者筆鋒一轉,“西塞山前終日客,隔波相羨盡依依”,反觀自己只是這裡的過客,即使羨慕這裡的生活也是徒然,此處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作為一名羈旅之客的孤獨之感。

詩中作者將描寫、敘事和抒情融於一爐,意蘊豐富,生動感人。

六、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1-12題。

歙州盧中丞見惠名醞

杜牧

誰憐賤子啟窮途,太守封來酒一壺。

攻破是非渾似夢,削平身世有如無。

醺醺若借嵇康懶,兀兀仍添寧武愚。

猶念悲秋更分賜,夾溪紅蓼映風蒲。

(注)盧中丞:字子強,歙州刺史。醞:指酒。嵇康:嗜酒,工詩文,謂已“性復疏懶”。兀兀:昏沉貌。寧武:春秋時期衛國大夫,諡號為“武”。《論語·公冶長》:“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詩描寫了詩人在前途黯淡的情況下收到歙州刺史寄來美酒的心理過程。

B.詩人所蒙受的不平隨著一壺酒的到來而似乎全然消散,詩人感到做夢般愉悅。

C.“醺醺”“兀兀”用詞準確,既是對相關古人的描寫,又是詩人自我感受的生動寫照。

D.“風蒲”是一種入秋則凋的樹木,詩人將其與“悲秋”呼應,增添無限人生況味。

12.這首詩在抒情上有哪些特點?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11.B

12.直抒胸臆。如頷聯中“有如無”三字,直接表達了詩人收到太守寄來的“酒一壺”之後對於“攻破是非”和“削平身世”的真實感受。運用典故。頸聯中詩人運用嵇康和寧武的典故,抒發了深沉淡定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尾聯以景作結,詩人透過“夾溪紅蓼映風蒲”的描寫,用秋天的淒涼景象,表現自己漂泊在外的傷感,同時表達出對盧中丞惦念自己並送來酒的感激。

【分析】

11.B。“感到做夢般愉悅”分析不當,從全詩來看,詩人當時的心態是淡定中透著無奈與傷感。

故選B。

12.本題考查學生鑑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本詩描寫了詩人在前途黯淡的情況下收到盧中丞寄來美酒的心理過程。

首聯簡單交代詩人的處境,直接抒情。首句“誰憐”透露出詩人的孤單與悲傷,襯托出下句“太守封來酒一壺”的可貴與欣喜。頷聯敘述詩人喝了美酒的感受,像做夢一般,似乎連所蒙受的不平也消散了,傳遞出詩人當時淡定中透著無奈與傷感的心緒。

頸聯借用“嵇康”疏懶、“甯武子”愚的典故,繼續描寫詩人喝了美酒的感受。其中“醺醺”“兀兀”用詞準確,既是對“嵇康”“甯武子”的描寫,又是詩人自我感受的生動寫照。

尾聯情景結合,以溪邊的“紅蓼”“風蒲襯托秋天的到來,加上自己即將遠行,悲傷的氛圍撲面而來,此刻感念朋友分賜的美酒,百感交集,以景結情。

七、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3-14題。

江梅

杜甫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後多。

絕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樹元同色,江風亦自波。

故園不可見,巫岫鬱嵯峨。

(注)巫岫:巫山。岫,山。嵯峨:形容山勢高峻。

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首聯交代梅花初綻和盛放的時間,表明了詩人觀察的細緻與對梅的關切之情。

B.詩人雖然在梅花盛放的時節感受到了春意盎然的美好,但“客愁”縈懷,無法排遣。

C.頸聯一般抒情,但本詩卻另闢蹊徑繼續寫梅,繼而照應題目,以“江風”引出江梅。

D.全詩抒發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語言表達含蓄蘊藉,委婉深沉,讀之回味無窮。

14.詩的頷聯與頸聯的描寫頗具匠心,詩人在這兩聯中分別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

【答案】13.D

14.頷聯:運用反襯的手法,以樂景襯哀情。利用情與景的反差,倍增其哀,造成了強烈的藝術效果。抒情方式上直抒胸臆,承首聯寫春意濃,然而再好的春色也無法排遣“客愁”,以“客愁”為詩眼點明全詩主旨情感。

頸聯:

呼應題目“江梅”,春江微波與岸邊梅花相映,巧妙地點明題目。

融情於景,梅花滿樹與雪同一顏色,春風拂煦,江水岸花,一派融融樂樂的春景。“元”與“自”再次為尾聯對故園的深切思念作襯。

【解析】

13.D。 “語言表達含蓄蘊藉,委婉深沉”表述錯誤。詩歌中明確寫了“客愁”,將思鄉之情、羈旅之愁直接抒發,並不委婉含蓄。

故選D。

14.頷聯“絕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中,“春意好”描寫詩人在江邊看到春天美景,一個“好”字恰恰反襯出詩人“最奈客愁何”,面對無限春意,詩人客愁無邊,卻又無可奈何。因此這兩聯以樂景襯哀情,表達了詩人內心的無限哀愁。

“最奈客愁何”直抒胸臆,詩人因為戰亂二漂泊異鄉,看到綻放的江邊梅花,更是引起客居他鄉的憂愁,“客愁”二字點明瞭全詩主旨,屬於直抒胸臆。

頸聯“雪樹元同色,江風亦自波”描寫白雪與梅花同樣潔白,春江上微波盪漾,江岸邊梅花潔白,一方面景中含情,“元”“自”描寫景色自好,但詩人見景更起思鄉之情;一方面在結構上照應標題“江梅”。

八、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題。

秋波媚

七月十六晚登高興亭(注)望長安南山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注)高興亭:亭名,在南鄭(今屬陝西)內城西北,正對當時在金佔領區的長安南山。南鄭地處南宋抗金前線,當時陸游在南鄭任上。

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上片所寫的角聲之哀歌聲之悲,奠定了全詩憂鬱哀愁的感情基調。

B.上片三四句借用戰國高漸離和荊軻的典故,“憑高酹酒”給人以豪邁開闊之感。

C.“此興悠哉”中的“興”指的是收復關中成功在望的高興之情,兼切享名。

D.下片一二句用擬人手法,移情於景,這南山的明月被賦予了人的感情。

16.從藝術手法的角度、賞析“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答案】15.A

16.擬人,“待人”二字將“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擬人化,突出長安淪陷盼望光復的情形,表達出詞人奪勝的信心。虛寫(想象),作者想象長安城外灞橋兩岸的煙柳在迎風搖擺,長安城南的曲江,無數亭臺樓館都一齊敞開大門,正期待南宋軍隊早日收復長安。側面描寫,詞人用長安之景表達對南宋軍隊的期盼,從側面突出詞人及南宋軍隊收復淪陷故國的決心和信心,洋溢著深厚的愛國激情。

【分析】

15.A。“奠定了全詩憂鬱哀愁的感情基調”錯誤,上片分別描寫了漠漠邊城、哀切角聲、沖天烽火、聳立高臺等景物,凸顯了邊地雄渾、悲壯的景緻特徵,所寫的角聲之哀歌聲之悲,體現的是慷慨悲壯的基調。

故選A。

16.這三句的意思是:灞橋邊的如煙翠柳,曲江池畔的美麗樓臺,應該在月下佇立,等待著我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

“待人”二字將“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擬人化,詞人想象到灞橋煙柳、曲江池臺那些美麗的長安風景區,肯定會多情地等待收復關中的宋朝軍隊的到來。

應,應該。這裡用“應”字,特別強調肯定語氣。人,指宋軍,也包括作者。詞中沒有直接說到收復失地的戰爭,而是以大膽的想象,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煙柳”“池館”都在期待宋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的情景,來側面突出詞人及南宋軍隊收復淪陷故國的決心和信心,洋溢著深厚的愛國激情,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情調。

【全情境訓練】

一、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

明妃曲(節選)

陸游

漢家和親成故事,萬里風塵妾何罪?

掖庭終有一人行,敢道君王棄蕉萃?

雙駝駕車夷樂悲,公卿誰悟和戎非!

太古以來無寸草,借問春從何處歸?

(注)此詩作於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當時詩人70歲,居於故鄉山陰。當時南宋政府對金人多采和親的政策。蕉萃:同“憔悴”。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開篇兩句中,陸游認為漢與匈奴和親是外交慣例,昭君是和親制度的犧牲品。

B.第三、四句借昭君的心理活動描寫,塑造了留戀君恩、怨而不怒的昭君形象。

C.第六句,詩人委婉表達了對南宋和親政策的立場,暗示了群臣與其政見不合。

D.“雙駝”點明塞漠之地,“無寸草”寫出塞漠的荒僻,暗示昭君異域生活不易。

2.請從藝術手法的角度分析最後兩句對全詩情感表達的作用。

【答案】1.B

2.一語雙關,回味悠長。“春”既指節令,又指家國前途。“無”“何”等字眼暗指家國前途未卜,安昌無期。以景結情,委婉含蓄。域外之地寸草不生,何來春意,詩人委婉批判了南宋朝廷和親制度的弊端。以問結尾,增強語氣。最後兩句緊承前文,不僅追問“春歸”之時,更在委婉質問南宋朝廷苟且偷安。

【解析】

1.B。“留戀君恩、怨而不怒”錯誤。第三、四句意為“既然宮女中終會有一人要遠嫁出行,我又怎敢說君王是嫌棄我這卑陋的宮妃”,無留戀君恩,有怨有怒。

故選B。

2.“太古以來無寸草,借問春從何處歸”意思是,自古以來域外之地寸草不生,何來春意?

從修辭手法看,“春”字運用了雙關修辭,表層含義指的是節令的春天,深層含義指的是國家的春天,即國家的未來;“借問春從何處歸”運用反問修辭,以問結尾,加強了對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批判語氣。

從表現手法看,“太古以來無寸草,借問春從何處歸”這句話用在尾聯,既是寫景句,又蘊含了深沉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達了對南宋朝廷和親制度的批判,以景結情,含蓄蘊藉。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3-4題。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3.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攄志言情,氣韻高古,格調高遠。

B.詩的首聯連用三個“鳳”字,卻不顯重複,音節流轉明快,顯示出了李白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

C.頷聯承接“鳳去臺空”之意寫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蹟,寄寓作者世事無常、繁華難再的歷史感慨。

D.頸聯運用比喻、誇張的手法,寫出了三山若隱若現,白鷺洲中分秦淮河的壯麗景象,氣勢磅礴。

4.詩的尾聯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情感?

【答案】3.D

4.(1)修辭手法:比喻(或雙關、象徵)。浮雲,既指詩人西北望長安所見實景,又比喻皇帝身邊拔弄是非、矇蔽皇帝的奸邪小人。日,一語雙關,因為古代把太陽看作是帝王的象徵。浮雲蔽白日比喻奸邪小人矇蔽皇帝。

(2)思想感情:憂君王為奸邪所矇蔽,憂奸邪為非作歹;憂賢者包括自己得不到重用,憂國憂君憂民。

【分析】

3.D。“頸聯運用比喻、誇張的手法”錯誤,頸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意思是三山在雲霧中隱現看不清楚,江水被白鷺洲分成兩條河流,頸聯沒有運用比喻的手法。

故選D。

4.“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意思是總有奸臣當道猶如浮雲遮日,長安望不見心中鬱悶長懷愁。“浮雲”運用比喻的修辭,比作皇帝身邊拔弄是非、矇蔽皇帝的奸邪小人。“日”,一語雙關,古代把太陽看作是帝王的象徵,“日”即指太陽,也指皇帝。在詩詞裡常以浮雲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浮雲蔽白日是指奸邪之小人,圍繞於君王四周,向君王進讒言陷害賢臣,使忠臣沒有機會向皇帝進諫言。

李白寫這首詩是由懷古而引發懷君之思,加以感傷自己因遭小人讒言所害而被貶謫,登上鳳凰臺,望不見長安,一時觸景傷情而寫下這首詩。“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作為登臨弔古之作,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三、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5-6題。

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注]東皋(gāo),詩人隱居的地方。犢(dú),小牛,這裡指牛群。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後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後餓死;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魂的一項是( )

A.首聯寫詩人獨自登上東皋極目遠望,“薄暮”交代時間,渲染氣氛,“東皋”點明地點。

B.頷聯勾勒了一幅秋天的晚景圖。如此安靜美好的秋色秋光,帶給詩人一時的快樂。

C.頸聯描繪了鄉野的一個動態場景。牧童唱著山歌放牧而歸,獵人帶著獵物滿意而歸。

D.詩歌綜合運用了記敘、描寫和抒情等表達方式,首聯尾聯敘事抒情,頷聯頸聯寫景。

6.本詩尾聯抒發了怎樣的情感?詩人是如何抒發這種情感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5.B

6.(1)抒發了詩人孤獨無依、苦悶惆悵的情感,也表達了詩人隱逸山林的志趣。(意思答對即可。)

(2)直抒胸臆,詩人從美好而熱鬧的場景中回過神來,身邊沒有一個熟識的人,孤獨寂;無處訴說。借典抒情,詩人在現實中無法排解苦悶惆悵,懷念已經遠去的伯夷、叔齊,表達了詩人隱逸山林的志趣。

【分析】

5.B.“如此安靜美好的秋色秋光,帶給詩人一時的快樂”錯,頷聯寫每棵樹都染上暮秋時分憔悴枯黃的顏色,重重山嶺都披覆著落日的餘光。這樣的景象帶給詩人的是蕭瑟荒涼之感,渲染了詩人孤寂苦悶的心緒。

故選B。

6.尾聯“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意思是: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上半句“相顧無相識”直抒胸臆,詩人看到牧童唱著山歌放牧而歸,獵人帶著獵物滿意而歸,而自己在這裡誰都不認識,無人傾訴孤獨,抒發了詩人孤獨無依、苦悶惆悵的情感。下半句“長歌懷采薇”結合註釋可知,使用伯夷、叔齊的典故,采薇代指隱居生活,這是用典抒情,“懷”表明詩人的情感,詩人懷念有節操的伯夷、叔齊,也願意效法他們歸隱山林,表達了詩人隱逸山林的志趣。

四、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7-8題。

和萃芳館主人魯印山韻

袁宏道

愛看幽鳥曝新陽,每遇嘉陰即倒觴。

盡日竹煙消酒去,有時鶯語入簾長。

春塘雨過波紋亂,花塢風回蝶翅香

行到碧橋深柳處,一帆涼月滿吳航。

(注)吳航:吳地的船。

7.下列對這首詩的分析和鑑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首句以“幽”飾“鳥”,突出了鳥的安靜閒適;以“新”飾“陽”,寫出了太陽的鮮潔明亮。

B.次句的“每”字,寫出了詩人遇到讓人愉悅的陰涼就飲酒的習慣,這是以行為表明對自然的喜愛。

C.“竹煙消酒去”是說美景能夠把酒意驅走,“鶯語入簾長”是說長長的簾子外面鶯聲悅耳。

D.本詩塑造了一個喜愛自然、閒適快樂的詩人形象。這一鮮明的個性體現在日常舉止中,也融入了景物描寫中。

8.這首詩運用多種感官寫景,試舉例並作簡要賞析。

【答案】7.C

8.“鶯語人簾長”是從聽覺寫,寫出了簾外悅耳的鳥鳴聲傳入室內,更增添了室內的幽靜雅緻。“春塘雨過波紋亂”是從視覺寫,寫出了春雨落在塘裡,激起一圈圈細小的波紋互相交織而顯得零亂的景象,獨具意境。“花塢風回蝶翅香”是從嗅覺寫,不僅寫出了風吹來了花香,沁人心脾的美好感覺,還發揮想象,似乎那採花回來的蝶翅也帶著花香,獨具意趣。

【分析】

7.C。“是說美景能夠把酒意驅走”錯誤。“盡日竹煙消酒去”的含義是作者整日都在竹林裡飲酒,因為作者在竹陰中流連的時間長,酒意似乎都已退去,不是說美景能夠把酒意驅走。

故選C。

8.頷聯“有時鶯語入簾長”描寫的是黃鶯啼叫的聲音,是從聽覺進行描寫,描寫了黃鶯的叫聲穿過珠簾傳入室內的景象,以聲襯靜,更增添了室內的幽靜雅緻。

首聯“幽鳥曝新陽”,頸聯“春塘雨過波紋亂”是從視覺進行描寫,描寫了春日裡小鳥靜靜的在陽光下曬太陽和春雨落在塘裡、激起一圈圈細小的波紋互相交織而顯得零亂的景象,描寫生動形象,意境深遠。

頸聯“花塢風回蝶翅香”是從嗅覺進行描寫,不僅寫出了風吹來了花香,沁人心脾的美好感覺,還發揮想象,作者似乎聞到了那採花回來的蝶翅也帶著花香,獨具意趣。

全詩調動各種感官進行描寫,生動形象的為我們描繪了生機勃勃、美麗的春景圖。

TAG: 詩人這首梅花描寫頷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