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謙益為何沒有殉國:是為保全南京百姓,還是因為水太涼?

錢謙益為何沒有殉國:是為保全南京百姓,還是因為水太涼?

錢謙益為何沒有殉國:是為保全南京百姓,還是因為水太涼?

錢謙益為何沒有殉國:是為保全南京百姓,還是因為水太涼?

錢謙益為何沒有殉國:是為保全南京百姓,還是因為水太涼?

錢謙益為何沒有殉國:是為保全南京百姓,還是因為水太涼?

錢謙益為何沒有殉國:是為保全南京百姓,還是因為水太涼?

錢謙益為何沒有殉國:是為保全南京百姓,還是因為水太涼?

錢謙益為何沒有殉國:是為保全南京百姓,還是因為水太涼?

錢謙益為何沒有殉國:是為保全南京百姓,還是因為水太涼?

錢謙益為何沒有殉國:是為保全南京百姓,還是因為水太涼?

錢謙益為何沒有殉國:是為保全南京百姓,還是因為水太涼?

錢謙益為何沒有殉國:是為保全南京百姓,還是因為水太涼?

錢謙益為何沒有殉國:是為保全南京百姓,還是因為水太涼?

錢謙益為何沒有殉國:是為保全南京百姓,還是因為水太涼?

錢謙益為何沒有殉國:是為保全南京百姓,還是因為水太涼?

錢謙益為何沒有殉國:是為保全南京百姓,還是因為水太涼?

錢謙益為何沒有殉國:是為保全南京百姓,還是因為水太涼?

原創漫畫 歡迎分享

本期主創

策劃:鄧玲玲

指令碼:周紹綱

編繪:鋤 頭

合作聯絡:2685618506@qq。com

粉絲群:512474045

官方微博:@鏟史官漫畫

編後語

晚年的陳寅恪以目盲體衰之軀,費十年光陰作《錢柳因緣詩釋證稿》(即《柳如是別傳》)。一代史學巨匠在生命的最後十年,為何給一風塵女子作傳?透過錢謙益晚年的沉浮,我們或許可窺一二緣由。這也是我們出這篇漫畫的目的之一。陳寅恪在《錢柳因緣詩釋證稿》的第一章《緣起》中寫道:“寅恪少時家居江寧頭條弄。是時海內尚稱乂安,而識者知其將變,寅雖年在童幼,然亦有所感觸,因欲縱觀所未見之書,以釋幽尤之思。”陳寅恪少時所觀之書中,就有錢謙益的《初學集》,且深賞其“埋沒英雄芳草地,耗磨歲序夕陽天。洞房清夜秋燈裡,共檢莊周說劍篇”之句。

這四句詩出自錢謙益的《秋夕燕譽堂話舊事有感》,全詩為:

東虜遊魂三十年,老夫雙鬢更皤然。

追思貰酒論兵日,恰是涼風細雨前。

埋沒英雄芳草地,耗磨歲序夕陽天。

洞房清夜秋燈裡,共檢莊周說劍篇。

該詩作於崇禎十四年(1641),即明亡之前三年,此年錢柳結縭。柳如是雖為風塵中人,交遊中卻不乏陳子龍這樣的熱血之士,本是女中豪傑;而錢謙益此時雖已年近花甲,但亦喜與友人清夜置酒,明燈促坐,談犁庭掃穴。故二人洞房花燭夜,不談情愛而檢辨說劍。

瞭解這層背景後,我們再來看陳寅恪的自述,就不難理解他為何將風雨飄搖的晚清稱為“是時海內尚稱乂安”(在《王觀堂先生輓詞並序》中,陳寅恪有“依稀廿載憶光宣,猶是開元全盛年”之句,也可以印證),並幽尤“其將變”。將明清易代與清末民初的鼎革相比,在一定程度上,陳寅恪是在以錢謙益自況。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來看陳寅恪為柳如是作傳的陳詞 :

“雖然,披尋錢柳之篇什於殘缺毀禁之餘,往往窺見其孤懷遺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已者焉。夫三戶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辭,即發自當日之士大夫,猶應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錢柳因緣詩釋證稿·緣起》

在此,陳寅恪將晚清革命黨人結束帝制、締造共和的行為譬喻成秦滅楚,並認為“三戶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辭”應該珍惜,以表彰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問題來了,終結帝制的辛亥革命,用孫中山先生的話來論定,不是“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嗎,怎麼在陳寅恪這裡就成了秦滅楚呢?他個人懷念清朝的行為,怎麼就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呢?

要理解這一點,可以將時針撥回1927年。1927年6月,王國維在昆明湖自沉後,陳寅恪先撰七律一首《挽王靜安先生》及一聯悼念,後覺“意有未盡,故復賦長篇”《王觀堂先生輓詞並序》。越二年,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為紀念王國維在校園內立碑,陳寅恪撰《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其中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語。如果說王國維的自殺體現了一種自由,那麼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自由?

陳寅恪在《王觀堂先生輓詞並序》中寫道:

“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受之苦痛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於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之所謂 Idea 者。若以君臣之綱言之,君為李煜亦期之以劉秀;以朋友之紀言之,友為酈寄亦待之以鮑叔。其所殉之道,與所成之仁,均為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體之一人一事。”

概而言之,陳寅恪認為王國維之死是殉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的定義,具於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三綱六紀》出自《白虎通德論》卷七,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在《王觀堂先生輓詞並序》的語脈中,這段話無疑意味著陳寅恪以殉君臣之倫來理解王國維之死。

如果說王國維殉君臣之倫的行為體現了一種自由,那麼如何理解君臣之倫( 乃至三綱中的夫婦、 父子等當事雙方並不對等的人倫 ) 與這種自由的關係?陳寅恪晚年為什麼又會去探思這種倫理自由?陳寅恪去世後,隨即發生的那一出讓無數父子反目、夫妻成仇的大事件或許可以作為註腳。

無論如何,陳寅恪所說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被後人長期誤解,至少是片面理解——僅僅在消極自由或反思自由的層次上理解。陳寅恪抵達的深度,遠不止於這個層面。如何用現代以來出現的自由觀念對五倫(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婦、 朋友) 進行規範性重構,仍是我們應當面對的時代議題。在此基礎上去探討錢謙益晚年的懺悔、乾隆力批錢謙益、 王國維之死、 陳寅恪燃脂暝寫柳如是四個事件,也會有更多的意趣。

參考文獻

方良《錢謙益年譜》,王鴻莉《錢謙益的多重釋讀》,唐文明《從陳寅恪悼念王國維的詩文談起》,許龍《錢謙益降清之人格心態透視》,陽正偉《東林與魏忠賢決裂原因新探》,張小李《乾隆帝批判錢謙益的過程、動因及影響》等。

TAG: 陳寅恪王國維自由錢謙益王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