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這首詩對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的描寫,十分生動傳神,充滿濃郁的情趣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

[東晉]陶淵明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

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

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雖未量歲功,既事多所欣。

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注】。

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

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

【注】問津:指孔子讓子路向兩位隱士長沮、桀溺問路的典故。

1。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詩人親自參與田間勞作,不僅快樂地拿起農具耕種,還面帶笑容鼓勵農人們積極從事勞動。

B。 “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說不必斤斤計較收成如何,愉悅就在耕耘的過程中。

C。 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表明詩人不想實踐先師遺訓,只想避世隱逸。

D。 這首詩融說理、敘事、寫景、抒情於一體,意境清淡悠遠,語言平白如話,富有表現力。

2。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 中的“先師”指誰?“道”是什麼意思?本詩中,陶淵明認為無法踐行先師遺訓,那麼他嚮往什麼樣的生活呢?結合詩句分析。

1。 C C項,“表明詩人不想實踐先師遺訓,只想避世隱逸”表述錯誤。“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意思是:就像這樣,在簡陋的木屋裡長吟,暫且做一個耕田之人吧,本詩敘寫了田間勞動的歡娛,聯想到古代隱士長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憂道之人的難得,最後以掩門長吟“聊作隴畝民”作結,從而表達了詩人躬耕田園、避世隱逸的寧靜淡泊之情;在詩人看來,孔子、顏回他們那樣的理想,只能是遠望,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他選擇歸隱田園,夾雜著濟世與歸隱相矛盾的複雜情感。

2。 先師指孔子,道指安貧樂道,治國之道;他嚮往的是決心效仿前賢,歸耕田園的生活,遠離汙濁世俗,躬耕自給。能夠結合詩句分析正確即可。

【詳解】

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和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清題幹要求,然後知人論世、結合詩歌內容、意象、關鍵詞、關鍵句等來把握詩歌的情感。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一句中,先師,指孔子。孔子說,“憂道不憂貧”,憂慮“道”而不憂慮窮困。所以這裡的“道”指安貧樂道,治國之道;陶淵明接著說,“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瞻望就是遠望、仰望。邈是遠,逮是企及。只能遠望著孔子的這個遺訓,而難以達到。是可望而不可及。既然如此,那麼,就“轉”,轉變志向。“志長勤”,將長期勞作耕種。“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秉是拿著,耒是耕種用的農具。在農忙的時候,拿起農具,愉快地去勞作。當農人們有怨言,有愁悶,有不解等等時,就微笑著勸勉他們。這兩句所描繪的田園的美好。春風習習,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這是多麼美好的田園生活啊。“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量,是考量、計算。歲功,是一年的收穫。雖然,還沒有計算、還不知道這一年的收穫會怎麼樣,但是眼前的這一切,已經令人很歡喜。即事,就是眼前的事,上面兩句提到的,春風習習,田野裡一片欣欣向榮景象。當然,還包括下面所要寫到的情形。“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這裡則進一步說,當我在田園裡耕作勞累了,我停下來休息的時候,不會有像孔子、子路那樣的人來問津,來打攪。“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是說太陽落山了,大家相伴而歸。回家後,招呼親朋友鄰一起喝酒。“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意思是回到家中後(或是飲酒之後,或是另起一事,兩者理解都可以),吟詠詩文,做一個安寧自得的“隴畝民”。由此可知,他嚮往的是決心效仿前賢,歸耕田園的生活,遠離汙濁世俗,躬耕自給。

【註釋】

先師:對孔子的尊稱。遺訓:留下的教誨。

憂道不憂貧:這是《論語·衛靈公》中孔子的話:“子曰:君子憂道不優貧。”意思是說:君子只憂愁治國之道不得行,不憂愁自己生活的貧困。

瞻望:仰望。邈:遙遠。逮:及。

勤:勞。長勤:長期勞作。

秉:手持。耒:犁柄,這裡泛指農具。時務:及時應做的事,指農務。

解顏:面呈笑容。勸:勉。

疇:田畝。平疇:平曠的田野。交:通。

苗:指麥苗,是“始春”的景象。懷新:指麥苗生意盎然。

歲功:一年的農業收穫。

即事:指眼前的勞動和景物。

行者:行人。津:渡口。行者問津,用長沮、桀溺的事。《論語·微子》雲:“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桀溺是古代的隱士。作者以沮、溺自比,意思是在耕作休息時,沒有孔子那種有志於治理社會的人來問路。言外之意是今天沒有“憂道不憂貧”的人。

相與:結伴。勞:慰勞。這兩句是說黃昏時和農民結伴而歸,再提一壺酒漿去慰勞近鄰。

聊:姑且。隴畝民:田野之人。隴:同“壟”,田壟。這兩句是說吟詠著詩關上柴門,聊且做一個像長沮、桀溺那樣的農民吧!

【翻譯】

先師孔子留遺訓:君子憂道不優貧。仰慕高論難企及,轉思立志長耕耘。農忙時節心歡喜,笑顏勸勉農耕人。遠風習習來平野,秀苗茁壯日日新。一年收成未估量,勞作已使我開心。耕種之餘有歇息,沒有行人來問津。日落之時相伴歸,取酒慰勞左右鄰。掩閉柴門自吟詩,姑且躬耕做農民。

【賞析】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透過對田間勞動的歡樂進行描繪,透過懷古言志,反映出“憂道不憂貧”的志向難以實現,表達了決心效仿前賢,表現了對歸耕田園的喜悅,遠離汙濁世俗,躬耕自給的決心。第二首詩認為像孔子那樣“憂道不憂貧”未免高不可攀,難以企及,不如效法長沮、桀溺潔身守節,隱居力耕。詩中對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的描寫,十分生動傳神,充滿濃郁的情趣。

第二首的先師遺訓“憂道不憂貧”之不易實踐,夾敘了田間勞動的歡娛,聯想到古代隱士長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憂道之人的難得,最後以掩門長吟“聊作隴畝民”作結。陶淵明一向把孔子視為先師。孔子說過的“憂道不憂貧”,他記在心裡。但他更喜歡這種“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的農耕生活。陶淵明想成為長沮、桀溺那樣的隱士。他的內心有掙扎,有焦慮,本想有所作為,世界卻使他望而卻步。他很失望,漸漸生出一顆叛逆之心,甘願“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這將是他生命的歸宿。

沖淡自然是一種文學風格,這是一種特殊的文學藝術境界。在這種境界裡,我融於物,全忘我乃至無我;神與景接,神遊於物而又神隨景遷。這種境界的極致是悠遠寧謐、一派天籟。因此,陶淵明的“鳥哢歡新節,泠風送餘善”,“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就成了千古不衰的絕唱。不加雕飾卻又勝於雕飾,這是一種藝術的辯證法。不過,這中間確也有詩人的艱苦的藝術勞動在,那是一個棄絕雕飾,返璞歸真的藝術追求過程,沒有一番紮實的苦功是難以達到這種藝術創作境界的。

這組詩寫田野的美景和親身耕耘的喜悅,也還由此抒發作者的緬懷。其遙想和讚美的是貧而好學、不事稼穡的顏回和安貧樂道的孔子,尤其是欽羨古代“耦而耕”的隱士荷蓧翁和長沮、桀溺。雖然,作者也表明顏回和孔子不可效法,偏重於向荷蓧翁和長沮、桀溺學習,似乎是樂於隱居田園的。不過,字裡行間仍透露著對世道的關心和對清平盛世的嚮往。如果再注意一下此詩的寫作時代,這一層思想的矛盾也就看得更清晰了。在寫這兩首詩後的兩年,作者還去做過八十多天的彭澤令,正是在這時,他才終於對那個黑暗汙濁的社會徹底喪失了信心,並表示了最後的決絕,滿懷憤懣地“自免去職”、歸隱田園了。這是陶淵明式的抗爭。如果不深入體會這一點,而過多地苛責於他的逸隱,那就不但是輕易地否定了陶淵明的大半,而且去真實情況也不啻萬里了。

有人認為,陶淵明《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所表現的詩意與襟懷現實而完美地昭示了一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或者說,借用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說”,可以認為《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代表了陶淵明站在“天地境界”對自然、功利乃至道德境界的同時超越。這就是陶淵明選擇返歸田園過耕讀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勇氣與智慧的思想資源,也是陶淵明為人為詩何以超絕凡俗的根本原因。

TAG: 憂道先師孔子桀溺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