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千年》探尋華夏文明 以文化彰顯民族自信

近日,火爆出圈的舞蹈新綜藝《舞千年》迎來最終的尾聲,新春特輯《新春成書夜》為這檔節目畫上了完美句點。截止目前,該節目B站站內評分9。9,豆瓣評分8。8,不僅成為綜藝界的寶藏口碑之作,更是讓中華文化的“舞”文化深入人心。

《舞千年》探尋華夏文明 以文化彰顯民族自信

《舞千年》一共8期,由河南衛視和嗶哩嗶哩(B站)共同打造,幻維數碼聯合制作。在這場“一夢千年”的華夏文化探索之旅中,《舞千年》的五大薦舞官喬振宇、張曉龍、胡陽、華宵一、徐明浩與13支舞團一起巡遊四朝,在神書《十二風舞志》的指引之下,紛紛化身不同的歷史人物,共同尋找舞之要義,帶領觀眾領略華夏文明的耀眼璀璨。

由於《舞千年》採取了影視劇拍攝手法,嵌入傳統文化元素的同時融合了實景與現代科技,一舉創新了舞蹈綜藝的製作模式。很多網友在彈幕上評論“看《舞千年》,一秒入坑中國舞,為我們的傳統文化而自豪。” 有網友留言“感覺就像五千年的文化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有網友甚至感慨“《舞千年》中的舞蹈和故事,讓我對華夏兒女這個身份有了更深的喜愛和自豪”。

一檔舞蹈綜藝為何成功刷屏?Z世代為何一秒“入坑”?中國文化節目又該如何出“圈”呢?

“舞蹈+劇情+綜藝”三重融合

《舞千年》總導演、河南衛視創新節目部主任馮錚認為,以舞為載,以史通今,在展現舞蹈藝術的同時,講述其中蘊含的華夏故事,科普優秀傳統文化,《舞千年》這種敘事方式,是不少觀眾對節目感興趣的原因。

“舞蹈長於抒情,拙於敘事,因此舞蹈作品中的文化內涵難以被觀眾解讀。而《舞千年》藉助影視化的手段,將舞蹈情感融於故事之中,幫助觀眾去觸達其情感核心。” 馮錚告訴記者。

據瞭解,本次節目創意新穎,導演組傾注了大量心血。“首先被選中的舞蹈自身必須優美,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代表性,同時還需兼具故事性和傳統文化的核心,易於被改造。經常臨到開拍前十幾天,劇本、舞美等方案被全部推翻重來。”

“可以說《舞千年》是河南衛視在文化大方向下深耕舞蹈領域的一次大膽嘗試,它將小眾的經典舞劇大眾化,透過影視、舞蹈、綜藝三重藝術形式的融合呈現,為舞蹈綜藝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馮錚說。

《舞千年》製作人及總導演、B站綜藝製作中心草帽工作室製作人姜小巍對於如何讓國風文化擁抱年輕人有著自己的觀點。“很多人的固有認知裡,喜歡傳統文化的是年紀偏大的觀眾。B站的傳統文化愛好者總數多達1。36億,其中超過80%的網友為18到24歲。截止2021年10月,國風類影片投稿量超過200萬。年輕人正逐漸成為傳統文化節目受眾的主力軍。我們一直在思考怎樣在傳統文化題材領域,製作一檔年輕使用者喜歡的節目。” 姜小巍告訴記者。

他認為,《舞千年》是文化節目,文化是根,舞蹈是切口。一些殿堂級的藝術很小眾,未能走進尋常百姓家,而這些舞蹈作品中往往蘊含著沉澱五千年的中國故事。這種“舞蹈+劇情”的形式讓節目風格介於影視劇與綜藝節目之間,既能傳遞舞蹈之美,又兼具娛樂性,因此一下子便抓住了年輕受眾的心。

以舞為載 以史通今 文化傳統是核心

一支舞蹈牽動一段歷史,一個故事蘊藏一份真情。據馮錚介紹,導演組從未刻意去挑選中國故事或是名篇名詩,這些詩詞歌賦、華夏故事天然蘊含在這些舞蹈之中。

《舞千年》探尋華夏文明 以文化彰顯民族自信

《冰嬉》

例如,“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秦王點兵》把鄉愁別緒、家國情懷兩相融合,藉助秦兵馬俑上演一場千年之舞。“春花謝,秋水涼”的《點絳唇》講述了北宋女詞人魏夫人日復一日盼君歸的愁腸。“忠孝節義”的《趙氏孤兒》生動展現了忠奸鬥爭以及小人物在大難前的悲歡離合。《孔子》則取“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詞義,透過“仲弓避雨”“學子丹論笛”的劇情,盡顯文化底蘊之美。

《舞千年》探尋華夏文明 以文化彰顯民族自信

《秦王點兵》

《舞千年》探尋華夏文明 以文化彰顯民族自信

《趙氏孤兒》

此外,《舞千年》也呈現了大量流傳千古的名篇名句,例如唱出“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無限情思的《詩經 鄭風 子衿》、展現李杜神仙友誼的《將進酒》、“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刻畫王昭君出塞種種心路歷程的《明妃曲》等等,更是激發B站網友在彈幕中自行發起了“詩詞大賽”。

《舞千年》探尋華夏文明 以文化彰顯民族自信

《將進酒》

除了量身定製的影視劇場,姜小巍表示,導演組還在節目及評論區採取“融梗”“帝王體驗卡”“召集令”等互動,號召B站的影片創作者用創新、獨特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激發年輕使用者群體關注中華文化。

據業內專家分析,《舞千年》的“破圈”固然有多種因素,在傳統文化傳播的生態環境中,平臺在技術、社會和文化系統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連線了專家學者、專業舞蹈工作者、導演組、工作人員以及使用者,也呼應了當下的國家政策。而B站上觀看《舞千年》的使用者透過彈幕實時參與,更是構建了一個有趣的文化媒介生態。

中國文化的國傳之路任重道遠

當大部分地方衛視仍在跟風製作養成類、選秀類綜藝節目的時候,2021年河南衛視率先推出了“2021河南春晚”、《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遊》《端午奇妙遊》《七夕奇妙遊》等“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吸引了大批青年觀眾,《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等舞蹈也頻頻“出圈”。與B站聯合制作的《舞千年》更是闖出了“傳統文化+新潮表達”的綜藝新路。

在馮錚看來,河南衛視深耕文化領域多年,堅持做好文化節目,堅信傳統文化和藝術本身的魅力,根植於我們的文化自信。此外,大使館的推介,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社、新華網、光明日報等官方媒體的集體發聲,海內外網友自發進行多語種翻譯及安利,成功讓《舞千年》在海外平臺上大放異彩。

對此,姜小巍也深有感悟。“符號是文化的橋樑,鮮明的文化符號對於文化的傳承與推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日本的浮世繪、韓國的K-POP(Korea-Pop)火遍全球,而中國文化符號雖然豐富但缺乏支點。我個人認為,中國文化節目的海外傳播,故事可以是一個很好的支點。”

據瞭解,在《舞千年》中,幾個極具故事性與觀賞性的舞劇、音樂劇此前早已揚名海外。2013年面世的《孔子》已赴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義大利、希臘、馬其頓、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等國巡演。20世紀80年代初,《絲路花雨》走出國門開啟對外文化交流之路,讓“敦煌舞”名震海內外文藝界。而被列為元雜劇四大悲劇之一的《趙氏孤兒》則是第一個傳入歐洲的中國戲劇,法國文學家伏爾泰在1775年翻譯了《趙氏孤兒大報仇》,英國劇作家威廉 哈切特也曾將其改編為《中國孤兒》,並在英國文化界引起反響。義大利、法國、德國等國均有根據該劇改編的音樂劇上演。

近年來,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凸顯,不同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學界專家普遍認為,講故事,無疑是國際傳播的有效途徑。“我們需要樹立‘全球人文’這一概念,儘可能地用道地的外語尤其是英語,闡述我們中國的理論觀點,講述我們中國的故事。”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寧如是說。

專家建議,講好中國故事,打造中國文化產品需注重“中外結合”,即中國文化特色產品既要承載著中國文化價值觀,又要符合國際主流“文化經驗”和“感覺結構”,兩者合二為一才能有效推動中國文化和人文學術的傳播。

TAG: 文化舞蹈千年節目綜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