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千年廣州歷史變遷,領略番禺“古”“今”魅力

“原來廣州(番禺)有這麼悠久的歷史!”“以前的廣州是這樣的啊!”……清晨6點,當第一波乘客走進廣州番禺廣場地鐵站站廳,立刻被眼前的一幅幅散發著歷史氣息的古地圖所吸引,不少人放慢腳步,或瀏覽、或拍照。3月28日,“百幅地圖看千年廣州歷史變遷主題展”在番禺廣場地鐵站正式開幕。

看千年廣州歷史變遷,領略番禺“古”“今”魅力

從明清時期至民國年代,從新中國成立到日新月異的新時代,120多幅歷史地圖引領參觀者觸控廣州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感受廣州延綿千年的城建智慧,從全新歷史維度、全景俯瞰視角,認識廣州、認識番禺,領悟廣州“老”與“新”的豐富內涵,領略番禺“古”與“今”的恆久魅力。

看懂地圖,觸控廣州千年歷史文脈

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顯示,已知廣州城前身——番禺城建成於2200多年前。秦代,廣州(番禺)為南海郡郡治,南越國時期為國都南越王府所在。漢代至唐代,廣州城繼續為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原有規模基礎上有所擴充套件……宋元時期,廣州城進行大規模擴建,由一城拓展為三城,城南抱旗山(今番禺區大夫山)為“郡前案山”,成為廣州古城山水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看千年廣州歷史變遷,領略番禺“古”“今”魅力

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鑑今。一張張泛黃的老地圖,再現了廣州城演變的過程,也激發了市民對廣州歷史的探索。

1921年廣州建市,首任市長孫科在城市建設和管理中,在傳承中華建築藝術的基礎上,引進西方科學理念,奠定了近代廣州城“嶺南風格”的基礎。陳濟棠主政時期,全面推進了廣州城建近代化,城區向東、南、西三個區域加速發展,騎樓街成為這一時期主要的城市街景,形成自越秀山中山紀念碑、紀念堂、市府合署樓、維新路(今起義路)至海珠橋的近代城市中軸線。這一時期,番禺縣治南遷於茭塘司駐地新造,結束了“省城番禺”的歷史。新造和市橋也仿效省城修建馬路和騎樓街,成為近代化城鎮。

海納百川,中西合璧,彰顯中華民族的包容和自信,也描摹出廣州這座城市的個性和氣度。時至今日,這些彌足珍貴的老地圖記錄了歷史,留著了記憶。

看千年廣州歷史變遷,領略番禺“古”“今”魅力

學習歷史,做好城市建設大文章

“百幅地圖看千年廣州歷史變遷主題展”共展出120多幅地圖,均是廣州市國家檔案館、廣州市城市建設檔案館相關資料中挑選具有代表性的廣州、番禺歷史地圖以及《番禺長卷》。展覽分為“明清廣東省城歷史地圖”“民國廣州市歷史地圖”和“新中國廣東省省會廣州市歷史地圖”三大部分,集中展現廣州、番禺及周邊地區從古代城市和鄉村,向粵港澳大灣區廣佛都市圈的華麗蝶變,也呈現了以廣州城為中心的“番禺”向以市橋為中心的“番禺”的轉變過程。

看千年廣州歷史變遷,領略番禺“古”“今”魅力

展覽由番禺區委、區政府和廣州市國家檔案館、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共同舉辦,除了在番禺廣場地鐵站廳固定設展,還將在番禺區內主要景點巡迴設展,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充分展示廣州、番禺千年歷史變遷和文化脈絡,讓廣大遊客領略千年廣州的歷史底蘊和“嶺南古邑,粵韻番禺”的文化魅力。

同時,番禺區還將發動廣大幹部群眾進行參觀,共同學習廣州、番禺歷史文化,掌握老城市新活力“老”與“新”的豐富內涵,弄清番禺的魅力所繫、活力所在,真正讀懂番禺,讀懂廣州,堅定千年城市文化自信,倍加珍惜兩千多年積澱的文化養分,做到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做好城市建設“精”和“細”的文章,為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作出番禺貢獻。

【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劉懷宇

【攝影】吳偉洪

【作者】 劉懷宇;吳偉洪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TAG: 番禺廣州歷史地圖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