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別再給我‘加油’了!”這樣鼓勵孩子,差點害了他

“你們能不能別再喊加油了,行不行啊!!!”

這是一個高中女老師在《我是演說家》的舞臺上,聲嘶力竭地喊出的一句話。

這句無奈又絕望地吶喊,來自她的一個即將高考的學生。

這個學生平時對自己的期待非常高,而班主任老師給他定了更高的標準。

他覺得自己能考武大,班主任非要他考北大。

家長更是把“加油、加油、加油”每天都掛在嘴邊:

加油啊,孩子,你一定能考好;

加油啊,孩子,你是我們家唯一的希望;

加油啊,孩子,你絕對行的…………

老師、家長越是喊,孩子越受不了,越是喊,孩子覺得離自己期待的目標越來越遠。

終於,在高考的那天,他受不了壓力,把自己關在家裡,決定放棄高考。

老師和家長急得在他房門前又是拍門,又是喊:

“沒事的,你先出來,加油好好去考試!”

“媽媽,別再給我‘加油’了!”這樣鼓勵孩子,差點害了他

但是,房間裡安靜得一點聲音也沒有。

老師和家長怕孩子出事,剛想去大力砸門的時候,孩子突然開了門。

他臉上沒有任何表情,木訥地看著大人們,終於喊出了那句話:

“你們能不能不要再喊加油了,行不行!!!”

孩子的這聲吶喊,讓在場的老師和家長倍感意外。

“加油”,在我們看來就是一句激勵孩子的話,然而在孩子的眼裡,“加油”就是“不能失敗”。

鼓勵確實是好的。

但過度的鼓勵,卻會帶給我們的孩子過度的壓力。

在孩子面露難色、困頓消極時,你的一句“加油,你行的”,或許就是摧毀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01

“加油”的背後,是父母的高期待

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即將中考的女孩,對她的老師說:

“老師,我既不想上學,也不想回家,我該怎麼辦?”

經過老師細緻的詢問與瞭解後,才知道孩子厭學的最大原因,是有一個讓她感到窒息的媽媽。

“媽媽,別再給我‘加油’了!”這樣鼓勵孩子,差點害了他

女孩剛上初中時,媽媽就把幾所高中名校貼在女兒的床頭,並讓她好好加油,每天晚上看一眼,就能離夢想更進一步。

女孩看著這些離她的成績十萬八千里的名校,瞬間變的沒有了底氣與自信。

有一回她考得特別差,在戰戰兢兢地告訴媽媽各科的分數後,媽媽的臉瞬間黑了,但不一會兒又擠出笑臉告訴她:

“沒事的,還有時間去努力,加油,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

原本女孩希望媽媽能降低期望,然而,媽媽的一句“加油,你一定可以”,再一次將她釘在了名校的十字架上。

從那以後,每天在女孩睡覺前,媽媽都會到女孩的房間裡,對女孩說一句“加油”,而不是“晚安”。

媽媽用自以為是的“糖衣炮彈”,試圖激勵孩子要努力,要上進。

但是,只要孩子夠不著,再甜的鼓勵,都是餵給孩子吃的苦藥;

再好的激勵,都是在破壞孩子的自信。

當孩子的壓力大過自身的應對能力時,逃避和放棄就是孩子自我感覺最安全的外殼。

“媽媽,別再給我‘加油’了!”這樣鼓勵孩子,差點害了他

兒童心理學家陳忻說過:

“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不要超出他的能力,發展的現狀。”

父母的期望如果在孩子能夠得著的高度,再加一點正確的鼓勵,那麼孩子一定能讓你收穫更多的驚喜。

02

過度的鼓勵,會破壞孩子的抗挫力

心理學博士張怡筠曾講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媽媽向她求助,她說自己的兒子最近情緒越來越暴躁。

做事一遇到困難或者挫折後,就會大哭、打人、用頭撞牆等。

他的這一行為嚇壞了爸爸媽媽。

為了更直觀地瞭解孩子的狀況,在做遊戲時,張博士特意觀察了媽媽和孩子的互動情況。

當時他們在玩搭積木遊戲,一不小心,孩子搭的積木倒塌了。

隨著積木倒下,孩子的哭聲也隨之而來,他坐在地上哭著說再也不玩積木了。

這時,媽媽立刻安慰說:

“加油,寶貝,堅持,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聽了這句話,孩子竟然用力地推了媽媽一下。媽媽難堪地繼續安撫孩子:

“媽媽幫你,你看這多簡單,媽媽做得到,你也可以呀!”

看到這裡,張博士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所在:

空洞地給孩子加油打氣,這種鼓勵反而變成一種期待的“壓力”,壓得他喘不過氣,導致情緒失控。

當媽媽完全無視孩子的沮喪情緒,一味地強調“多簡單”,只會強化孩子的挫敗感:

這麼簡單我也做不到,我真差勁。

如此,孩子便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渦裡。

年齡小的孩子,會和案例裡的孩子一樣,發脾氣、鬧情緒、抗拒再玩;

年齡大一點的孩子,會懦弱、自卑、不敢再嘗試、甚至放棄自己。

“媽媽,別再給我‘加油’了!”這樣鼓勵孩子,差點害了他

03

優秀的父母,都懂得這樣鼓勵孩子

接納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的脆弱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兒童心理專家田宏傑曾分享過一個她女兒的小故事。

女兒一年級時,學校老師佈置了背英語課文的作業,共八句話,但對一個從沒學過英語的孩子來說,實在是很難。

女兒向媽媽抱怨:

“媽媽,英語太難了,我學不會。”

媽媽輕巧地說:

“沒關係,今天才週五,還有兩天,一定可以的。”

女兒聽了後,一下子就火了:

“我永遠背不下來,我不學英語了,我討厭英語。”

媽媽一下子意識到問題。

她換了一種思維跟孩子對話:

“媽媽剛才注意到,你特別認真地跟著在讀,可是你讀了半小時也跟不下來。”

這時,女兒忽然就哭了,說:

“媽媽,太難了,我真的不會。媽媽,你要幫幫我,你要幫我把英語追上來。”

剛剛在說討厭英語的孩子,一會兒態度就180度轉彎,其中的原因,就是媽媽站在了孩子的立場,理解了孩子的難受,接納了孩子的脆弱。

《津巴多普通心理學》中提到:

負面的情緒不被理解、共情,鼓勵就只會讓孩子消極感更強。

鼓勵孩子不能一味弱化問題,否定問題。

說白了,沒有同理心的溝通是無效的。

只有成為與孩子“同頻共振”的人,你的話孩子才聽得進去,他也願意和你一起去解決問題。

當孩子跨越了這個困難,他所獲得的自信和力量,才能讓他在今後勇敢地面對每一個困難。

“媽媽,別再給我‘加油’了!”這樣鼓勵孩子,差點害了他

鼓勵孩子的行為,而不只是關注結果 我們鼓勵孩子經常會說:

你很棒,一定能做到;

媽媽相信你可以,加油;

沒關係,多練幾次你就能做到……

這些話都在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只在意你能否做到的結果。

一旦注重了問題的結果,孩子就會有怕失敗的心理,不敢冒險,不敢嘗試,選擇逃避。

著名講書人樊登在《陪孩子終生成長》中,講了他鼓勵兒子的一件小事。

兒子嘟嘟三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早上起來一個人在練鋼琴。

樊登看到了後馬上表揚了他:

“嘟嘟,你知道嗎,你今天早上的這個行為,爸爸很高興。”

孩子好奇地問:

“你為什麼高興呢?”

樊登回答:

“因為你今天的這個行為叫作‘自律’,自律就是自己能管好自己,這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能力,有了這個能力,你學本領就能學得會,也能夠堅持下去……”

樊登沒有表揚孩子鋼琴彈得好聽,也沒有鼓勵孩子要完成考級,而是肯定了孩子自律的這個行為。

鼓勵孩子切忌空洞和關注結果,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對事情的掌控感。

如:

努力的過程、堅持的毅力、自律的精神等等。

從具體的行為中去肯定,去鼓勵,才能培養出勇氣可嘉、遇事不懼的成長型的維的孩子。

發掘孩子潛藏的閃光點,激發孩子的潛能

前段時間,北大教授丁延慶吐槽女兒的影片在網上爆火。

他和妻子都是名校高材生,而他的女兒卻是妥妥的學渣。

他也曾焦慮過,但最後還是接受了孩子的平庸。

一次女兒到他的辦公室,看到牆上掛著的四個大字,就問爸爸:

“是什麼字?”

丁教授回答:

“君子豹變。”

女兒聽了哈哈大笑:

“哈哈,君子泡麵。”

丁教授聽了不但沒有指責女兒不認識字還瞎改成語,反而誇獎女兒的幽默和有趣。

後來,女兒又把“熟能生巧”改成了“熟能蒸餃”。

在他看來,女兒的想象力和有趣,才是一個人最關鍵的能力。

就如她自己說的:

“每個孩子都有獨到的地方,甚至有過人之處,父母不能用單一的尺度來看待孩子,應該善於發現孩子其他方面的優勢,找一個最適合他的路徑來協助他,鼓勵他。”

那些被父母挖掘的閃光點,都能讓孩子在未來,成為各個領域的有用之才。

“媽媽,別再給我‘加油’了!”這樣鼓勵孩子,差點害了他

04

教育類書籍《反思的愛》中,有句話令人深思:

“你要養育你所擁有的孩子,而不是你所期望的孩子。”

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每個孩子也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勢。

如果將孩子定位在分數與名校的框框裡,用一次次盲目的“加油”、“你最棒”、“你可以”,來激勵孩子,最終會將孩子框死在父母的期待裡。

我們這個世界,是一個多元化的世界,每個孩子都能展示自己的獨特性,世界才會因此更精彩。

為人父母要保持平常心,用無條件的愛接納孩子的脆弱、發現孩子優點、肯定孩子的努力。

這樣的孩子無論在哪裡,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路徑,併為自己選擇的人生,全力以赴地追求下去。

TAG: 孩子媽媽加油鼓勵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