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曾使用貝殼為貨幣,古人為何不自己去海邊撿貝殼?

財富和名利,是人自古以來的所趨之物。人常言道:“有錢能使鬼推磨”,金錢對於人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又告誡人們要透過正當手段來獲取財富。

先秦時期,曾使用貝殼為貨幣,古人為何不自己去海邊撿貝殼?

金元寶

在遙遠的先秦時期,有了中國古代貨幣的最早雛形——貝殼。這種使用天然海貝作為貨幣進行交易的行為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晚期,在商周時期的使用就已經非常普遍了,殷商婦好墓就曾出土過六千多枚貝幣。

據《漢書。書食貨志》記載:

也就是說,平均兩枚小貝就可以兌換一枚大貝,一個大貝相當於後來的二百一十文銅錢,而最小的貝也相當於十文銅錢。

先秦時期,曾使用貝殼為貨幣,古人為何不自己去海邊撿貝殼?

形態各異的貝幣

既然貝殼在當時如此值錢,而貝殼又是一種在海邊隨處可見的自然資源,那麼,為什麼古人不直接去海邊撿貝殼呢?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先秦時期撿貝殼,和貨幣造假的行為如出一轍。

先秦時期,曾使用貝殼為貨幣,古人為何不自己去海邊撿貝殼?

古錢幣專家針對這個疑惑也給出瞭解釋,並表示:不撿才是聰明人。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貝幣的由來

首先讓我們瞭解一下貝幣這種神奇而古老的貨幣。

在貨幣出現之前的上古時代,由於生產力低下和物資匱乏,人們進行交易活動的主要方式還是以物換物。但在以物換物的過程中,常常因為人們對物品價值的認知差而出現矛盾。

例如,我用我認為十分珍貴的物品來交換你也認為同樣珍貴的物品,但是我的物品對於你來說或許一文不值。因此,在以物換物的交易過程中常常出現矛盾和摩擦,甚至打架鬥毆都有發生。

先秦時期,曾使用貝殼為貨幣,古人為何不自己去海邊撿貝殼?

古代以物易物場面

後來到了夏商周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物質材料的豐富,人們對於物質生活的需求也得到了一定的擴大,以物換物已經逐漸不能滿足當下人們的交易需求,再加之以物換物的矛盾逐漸升級,尋求一種可以統一衡量物品價值用以交易的物體,迫在眉睫。

這個時候,人們就將目光放在了當時小巧玲瓏,鮮豔斑斕,堅固耐用的裝飾品-貝殼身上。由於其體型小巧便於攜帶計數,堅硬耐磨不易腐蝕損壞,且外形美觀的特點,成為了人們青睞的交換媒介,因此也就形成了中國最早出現的貨幣,是一種用於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屬於自然物貨幣。

先秦時期,曾使用貝殼為貨幣,古人為何不自己去海邊撿貝殼?

各式各樣的貝幣

在先秦時期,貝幣即財富。尤其是在商代中期以前,貝幣的價值極高,商王如果用貝幣對臣屬進行賞賜,這對臣屬來說意味著極大的榮耀。貝幣的出現,也促進了貨物的流通和商業的繁榮興盛,也反哺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由此可見,先秦時期的貝幣,價值如此之大,那尋常百姓可不可以去海邊自己偷偷撿,假以時日,豈不是可以富可敵國了?事實上,撿貝殼這件事情在當時可沒這麼容易。

先秦時期,曾使用貝殼為貨幣,古人為何不自己去海邊撿貝殼?

古人為什麼不去海邊撿貝殼?

既然貝殼在當時作為貨幣流通而統一發行,那麼官府就會對其制定一個統一的標準,而當時對貝殼進行“標準化”處理的方式就是打磨和鑿孔。

經過加工,使其形成一面有槽齒,兩端或頂部有鑿孔的形式,讓普通的貝殼更有辨識度且便於攜帶。經過加工後的貝殼,便成為“朋”,只有“朋”才有資格在市場上流通。

且古代地廣人稀,交通閉塞,而拿來製作“朋”的貝殼必須是海貝,先秦時期的人大多生活在中原的內陸地區,能接觸到海邊的少之又少,也就根本沒有什麼機會可以撿到海貝了。

先秦時期,曾使用貝殼為貨幣,古人為何不自己去海邊撿貝殼?

各種被加工後的貝幣

就算是對於住在海邊的居民來說,要獲得能製作“朋”的貝殼,也並沒有那麼容易,因為必須是較為珍稀的虎斑寶貝、金環寶螺、蛇首眼球貝才有資格作為原材料,有的貝類甚至生活在幾十米深的水底,這可不是隨隨便便撿來一個貝殼就可以糊弄的。

退一萬步來講,假設有人十分幸運地撿到了夠資格的海貝,也沒有辦法將其變成貨幣。因為對堅硬的貝殼進行鑿孔和打磨槽齒在當時是一件技術難度很大的事情,只有作為統治階層的人們才有資格掌握這項技術,尋常百姓通常以“仿造”失敗,貝殼破裂而告終。

先秦時期,曾使用貝殼為貨幣,古人為何不自己去海邊撿貝殼?

海邊的貝殼

且先秦時期非常講究道德禮教,尤其強調誠信的重要性,統治者甚至還以誠信作為教化社會的主要內容,把“信”納入“九德九行”來教化民眾。所以,以當時的社會背景,使用假幣這樣不誠信的行為是極其違背主流價值觀的,當以重罪論處。

在先秦時期,由於深受法家思想的影響,統治者為了維護高度集權的統治,十分崇尚刑罰,先秦時期的刑法主要以“五刑”為主,手段十分殘忍,其重刑政策和思想自然也加重了民眾的服從性,因此,以先秦時期強調道德誠信的社會風氣,鮮少有人會鋌而走險的仿製假幣。

先秦時期,曾使用貝殼為貨幣,古人為何不自己去海邊撿貝殼?

商鞅變法立木為信

到了商周時期,對於造假行為的管控措施更加完善,出現了最早的契約。在《地官。質人》之中,“大市以質,小市以劑。”,這裡的質與劑就是指交易需要用到的契約制度,其形式靈活,內容完備,由地方官府發放使用。凡是交易活動,哪怕小到買袋米打瓶醬油,都需要簽訂契約並上交憑證給官府。

先秦時期,曾使用貝殼為貨幣,古人為何不自己去海邊撿貝殼?

商周契約

如果有人違反契約進行貝殼造假,被發現以後,不僅要面臨刑罰,還要賠償高額的錢財。因此,對於先秦民眾來說,與其費大勁去尋找貝殼以及冒著被殺頭剮皮的風險給貝殼鑽孔,還不如老老實實幹活掙錢,以正當手段獲取貝幣,這樣的方式說不定還效率快捷一點。

所以說,對於先秦民眾來說,不去撿貝殼的才是聰明人。

後來為什麼不再使用貝殼作為貨幣???

那麼,後來貝幣為什麼逐漸消失了呢?

自商朝中晚期,人口增多,生產水平提高,工農業的發展進步,商業貿易愈發頻繁,貝幣逐漸供不應求。為了應對這個局面,人們又用石骨蚌等材料製作了專門的“仿貝”,仿貝價值較低,但也能緩解一定的貝幣供不應求的局面。

但由於貝殼和仿貝的質量參差不齊,人們開始使用普遍使用便於鑄造,質量穩定的金屬來作為貨幣的原材料。因此,人們開始使用銅來鑄造金屬的貝幣,稱為“銅貝”。銅貝的出現,是自然貨幣轉變為人工貨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先秦時期,曾使用貝殼為貨幣,古人為何不自己去海邊撿貝殼?

戰國時期的楚文銅貝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群雄諸侯佔地為據,各國都根據自己的特色鑄造出了不同種類形狀的鑄幣:有鏟幣、刀幣、圜錢、楚幣。直到秦大一統之後,頒佈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統一了貨幣的形狀和規範-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自此,貨幣由形態各異,重量懸殊的混亂狀態轉變為了規範統一,正式廢除了貝幣體系,貝殼便逐漸退出了貨幣的歷史舞臺。

先秦時期,曾使用貝殼為貨幣,古人為何不自己去海邊撿貝殼?

秦統一貨幣

結語

所以,在遙遠的先秦時期,撿貝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時期,撿貝殼冒充貝幣是一種違背誠通道德敗壞的惡劣行為,所以人們不會也不屑於撿貝殼冒充真正的貝幣。即便是在當今社會里,製造假幣也是一種違法犯罪的行為。所以,我們更應該恪守誠信準則,靠勤勞和智慧獲取正當的財富才是硬道理。

先秦時期,曾使用貝殼為貨幣,古人為何不自己去海邊撿貝殼?

現如今,雖然我們的生活之中已經見不到貝幣的身影,但是貝幣卻與我們日常使用的漢字息息相關。只要是和價值金錢沾上關係的文字,都會帶上“貝”字,如“寶貝”“貨”“財”,這些文字都還記載著貝殼對於中國貨幣的意義和作用,蘊藏著中國古老財富密碼的始祖光輝,在華夏幣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TAG: 貝殼貝幣貨幣先秦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