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不要小看性格內向的人,你永遠不知道他在想什麼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當中,“會說話”成了一門很重要的技能,很多人靠著一張嘴和一個外向開放的性格走遍世界,結交的人脈廣闊,辦起事來得心應手,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不管是在生活和工作中,能說會道的人是很吃香的。

所以,性格“外向”成了人們公認的褒義詞,擁有外向性格的人總是混的風生水起,在各種社交場合遊刃有餘,而那些性格“內向”的人,總是被貼上不善言談、不懂人情世故、不愛社交的標籤,這些人經常會受到冷落,被人忽略。

可是大家要知道,“內向”這兩個字在心理學上是沒有褒貶含義的,也就是說內向和外向的人都有其優缺點,只不過人們對外向型人格比較有好感,青睞那些光彩奪目的角色,對於內向型人格往往是採取忽略或者輕視的態度。

心理學:不要小看性格內向的人,你永遠不知道他在想什麼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有很多內向型人格,最終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比如音樂家貝多芬,身邊幾乎沒有朋友,整日潛心研究演奏,很少和別人交談,卻成為了一代音樂大師;三國時期的司馬懿,經常沉默寡言,韜光養晦,最終厚積薄發完成了“三國歸晉”的宏圖霸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不可勝數,內向型人格的實力或許短時間內很難被髮掘,可一旦爆發往往會出人意料。

心理學家認為:

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還是比較偏外向的,喜歡嘮嘮叨叨說個沒完,而內向的人,由於缺乏社交,他們的神經會比較敏感,容易洞察周圍的環境,從自身內部獲取能量,他們經常不自覺的自我反省,不斷完善自我。

上個月的18號,李安的新電影《雙子殺手》在中國上映,這是他電影生涯的第十三部電影,引來無數觀眾的矚目。

相信大家都知道,

李安曾經8次被奧斯卡提名,3次獲獎,在華人電影圈裡一直是神話般的存在。

當年李安憑藉《臥虎藏龍》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華人世界一片譁然,觀眾開始認識了這位平易近人的臺灣省導演。

2005《斷背山》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又一次驚豔了世界,沒有人會預料到,這個默默無聞的“電影”工作者能夠拍出如此令人驚歎的電影。

2012年李安帶著新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記》參加奧斯卡頒獎典禮,同年《南國野獸》等諸多好電影也參與了奧斯卡的角逐,當頒獎嘉賓宣佈《少年派》的那一刻,上帝最終還是選擇了這個天才的導演——李安。

心理學:不要小看性格內向的人,你永遠不知道他在想什麼

可你不知道的是,青年時期的李安在大學畢業之後,長達六年的時間裡,沒人找他拍戲,也沒有工作,在家裡當“家庭主婦”,靠著妻子林慧嘉微薄的工資養家餬口,後來李安也在採訪中說,自己的性格比較內向,而且比較自卑,但他一直堅持電影的夢想,這一點雖然有過動搖,卻從未改變過。

在鏡頭前,李安給人的印象忠厚老實,沒有“老油條”的感覺,即使在獲得了三次奧斯卡獎項之後,還是一如既往維持謙卑的姿態,沒有一點“大牌導演”該有的樣子,可能很多年前,沒有人會相信這個默默無聞的男人會成功,但是李安做到了,而且已經走向了巔峰。

內向者擁有決策優勢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不可避免的參與一些決策,這些決策有可能正確或者錯誤,當我們做出一個錯誤決策的時候,要麼主動承擔責任,要麼推卸責任。

外向者在遭遇決策失誤之後,往往會用他的“伶牙俐齒”來推卸責任,事實上他們也確實能夠做到,最後吃虧的還是內向的老實人,而內向者在決策之前往往會做好充分的準備,思考每一個細節是否符合邏輯,既能顧全大局又能把握好細節,目的就是為了做出正確的決策,不走彎路。

心理學:不要小看性格內向的人,你永遠不知道他在想什麼

美國心理學家Burrhus Frederic Skinner認為: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其實類似於能量傳輸的過程,外向者容易從外界獲取能量,而內向者更擅長從內心世界獲取能量來源,因此他們會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反省和自我感受中去,在獨處的時候,他們能夠清楚的知道自身的缺點和情緒,這一點很重要。

李安曾經在採訪中提到,拍攝《少年派》的時候,取景是在臺灣,所以很多美國的製作人都跟著來臺,吃住都很不習慣,李安不僅要拍好電影,還要照顧好這些外來人員的生活起居。

在拍攝的過程當中,李安的每一個想法都是經過深思熟慮,並且是切實可行的,雖然劇本被一再修改,但成影效果卻讓人滿意,李安經常一個人獨處思考,每當演員的陷入瓶頸的時候,他同樣也會思考劇本的情節和自身的導演方式是不是出了問題,就這樣不斷地磨合,不斷的改進,最後才有了這部偉大的電影。

我經常有這樣的體驗:

那就是在人群之中有一種強烈的安全感,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身邊的朋友會給你提各種各樣的建議,告訴你應該怎麼做,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這種透過“頭腦風暴”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常見,特別是熟人聚集在一起,總是能夠得到很多建議。

但這種外向者最常用的聊天方式也存在缺點,

習慣了聽信他人的建議容易被人所左右,往往會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

心理學家發現:

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沒有外界聲音的干擾,人會變得機警而敏感,在做出決策的時候更加的謹慎和冷靜,不會被別人的言論所左右。

所以內向者似乎擁有一個天然的優勢——

永遠按照自己心中所想的去做。

這聽起來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為在生活中,我們無時不刻不受他人的影響,別人的一舉一動,外界局勢的瞬息萬變,都會讓我們六神無主,而內向者卻能冷靜下來,這就是為什麼內向者能夠第一時間做出正確決策的原因。

心理學:不要小看性格內向的人,你永遠不知道他在想什麼

內向者擁有“上帝視角”

電影《教父》中有一句經典臺詞:

一秒鐘能夠看透事情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的人,他們的命運是不一樣的。

很多人經常抱怨,某某導演的電影太深奧了,根本看不懂,有些人看了幾遍還是找不到頭緒,乾脆就說這是一部“爛片”,不值一看。

的確,人和人之間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有些人習慣了用正常人的邏來輯看待問題,時間久了就成了固定思維,無論如何都轉變不過來,就算有人告訴他答案,他還是會堅持自己的觀點,因為他們覺得:大家認為正確的才是正確的。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麵包店每天都會銷燬今天沒有賣出去的麵包,一箱又一箱的麵包被碾碎倒入糞池裡,很多人看了覺得很可惜。

有人問:為什麼不降價出售,這樣就不會賣不出去了。

有人問:為什麼不發給那些吃不起飯的窮人和乞丐,這樣太浪費了。

只有極少數人知道,以上兩種想法都是錯誤的,如果在晚間降價出售,那白天就不會有人來買麵包了,如果把賣不出去的麵包免費發給窮人,那以後光顧麵包店的不再是掏錢的顧客,而是混吃混喝的乞丐。最好的做法就是採取銷燬的措施。

有些人一直不明白這個道理,還抱怨店主浪費糧食、摳門、寧可銷燬都不給窮人吃,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這種思維逐漸成為了“大眾思維”。

內向者之所以不喜歡和他人交談,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拒絕“大眾思維”導致的,他們更熱衷於獨立思考,往往能在短時間內看穿事情的真相,

但是當他們把真相告訴身邊的朋友時,絕大多數人都會說他是錯誤的,時間久了就開始慢慢的遠離這些內向者,覺得他們的腦子“有問題”。

阿里雲的創始人王堅被稱為雲計算的教父,當初馬雲找到王堅,告訴她阿里巴巴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處理大量的後臺資料,每當雙十一來臨,系統經常瀕臨崩潰,這正是王堅最擅長的專業,於是提出了

“阿里雲”

的構想。

心理學:不要小看性格內向的人,你永遠不知道他在想什麼

馬雲得知王堅的想法後,承諾每年給“阿里雲”專案投資10億,但是社會各界對“雲計算”的概念並不看好,有人說王堅是個“瘋子”,有人說他是個“騙子”,連李彥宏也在公開場合宣稱:“雲計算無非是新瓶裝舊酒,是實現不了的神話”。

但是王堅不相信大眾的批評,只堅持自己心中的想法,在之後的七年裡,阿里的工程師換了四代,原來的核心團隊只剩下20%,王堅領著一群年輕人去做一個網際網路世界從來沒觸碰過的領域,這種東西只存在於腦子裡,很多人都說這是個神話,根本實現不了。

十年後,這個每年騙走馬雲十個億的“大騙子”,帶著估值4500億的阿里雲走上了神壇,擊敗谷歌成為亞洲第一雲系統。

王堅的內向與獨立思考的特性,告訴我們,有些人天生就擁有“上帝視角”,他們似乎早就看穿了世界的本質,卻一直默默無聞,被所有人否定,最後厚積薄發,告訴世人他是正確的。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傑爾姆·卡根認為:

對於內向者而言,他們更容易產生負面情緒,這是由於內向者的感受力比一般人要強得多,這種敏感的因素使他們能最快速度察覺到問題的源頭。

所以說,人不可貌相,不要小看性格內向的人,當我們在一個問題上執迷不悟的時候,他們可能就已經把問題想通了。

TAG: 內向李安電影外向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