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財神,拜喜神,還有拜窮神的,你知道嗎!

逢年過節辦大事,民間習俗都會拜財神、喜神等圖個好兆頭,拜窮神卻是很少有的,現在已經沒有了,這在老北京是確實存在過。至於“窮神”,通常是送為主,這傢伙離我們越遠越好。在古代民間就有“正月初六‘送窮’”說法,意思是祭送窮鬼(窮神),也稱“窮子”。拜窮神是怎麼回事呢!

拜財神,拜喜神,還有拜窮神的,你知道嗎!

在老北京,窮神的模樣是頭戴破氈帽,身穿破衣裳,手拿酒壺,醉眼乜斜,有點兒喜慶祥和的濟公活佛味道。但這位窮神的出身並沒有什麼顯貴和特異功能等,他是由專門從事喪葬服務行(扛房)的槓夫們創造出來的。槓夫們在過去屬於下九流,讓人看不起,主要是收入很少,非常窮困。他們經常成群搭夥地住到老北京的天橋、關廂一帶小店裡,幾十人一溜睡長炕,每宿只要三個銅子,沒錢也可先賒帳。這些窮哥兒們,便也學著其他行業的樣兒,給自己塑了一尊保護神——窮神。窮哥兒們也就有自己的神了!

拜財神,拜喜神,還有拜窮神的,你知道嗎!

據民俗文獻記載:過去,老北京阜成門和西便門兩門之間護城河外,大道之西半里遠,就有一座小廟,高不過兩米稍餘,進深只有一米。這座寒酸小廟名不見經傳,地方史志也不載,所以現在人們知道得很少。這就是“窮神廟”。當槓房有了業務,為人辦理喪事出殯葬之事,槓夫們都會到窮神廟祭拜一番,拜託窮神保佑,萬事順利。

槓夫在那時主要有五種,分為作活槓夫、出堂槓夫、下葬槓夫、打尺槓夫和抬靈槓夫。另外還有手執鬆獅、松亭、鶴鹿同春、黃鶯細狗、金爪斧鉞等物的執事槓夫。過去出殯時,較窮的人家也要八人抬,這是頂少的槓夫。闊家主兒要用槓夫六十四或七十二人,甚至上百人,再加上打雜的、執事儀仗竟至數百人。比活著時的排場大多了,今天的眼光看實屬不可思議。這是為什麼呢!

拜財神,拜喜神,還有拜窮神的,你知道嗎!

古代人認為人死靈魂不死,人死後還會到另一個鬼神世界中生活,所以我國古代講究“視死如生”,主張對死去的人,尤其是長輩,要像生前一樣對待他們。要照顧他們在陰間的衣食住行,於是就得隨葬大量人間生活用品,此為“厚資多藏,器用如生人”。這也是過去普遍存在的厚葬、隆祭久祀現象的根源。所以,舊時人們對出殯的排場極其重視,槓房這一行當便也久盛不衰了。

槓夫這一活計也並非一般“苦力”所能勝任,都是要經過嚴格的專門訓練。據記載:訓練時很有意思,抬槓的六十四人或上百人,抬著一大木亭練習。抬時要在槓桿上放上十餘個盛滿水的盂盆,抬時忽快忽慢,還要遇上溝溝坎坎,曲曲折折,途中又要換班,槓桿上放著的盂盆不但不能下來,就是盂盆中之水也要涓滴不遺!真可謂絕活兒特技。這也是吃那一行飯,都必有那一行技藝。

拜財神,拜喜神,還有拜窮神的,你知道嗎!

槓夫這行“行頭”也很特殊:他們的“工作服”是一身花衣裳,不過這身花衣裳,既不是織花,也不是印花,而是拿顏料抹上的花,底色大多是綠的。帽子也挺有趣,黑氈上有個鳥翎,翎毛並不向下套拉著,而是衝上,與清代當官的領子正好相反。

槓夫這行當現在已經消失,窮神也隨著下崗,拜窮神不復存在。不過,這窮神畢竟存在過,而且是勞苦民眾創造的,也曾安撫過不少人。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在文字裡,也是一件好事。願天下之神皆行好事,都能保佑我們萬事順心順意,祝神和人攜手同行走向遠方、走向幸福快樂的彼岸,人間永遠幸福滿滿。(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路)

TAG: 槓夫窮神拜窮神槓房花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