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喪禮上的抬棺槓夫:三年不開張,一開張夠吃三年

老北京喪禮上的抬棺槓夫:三年不開張,一開張夠吃三年

我們常藉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來勉勵人們精通業務,方可傑出。可在舊社會,職業卻被分為了上中下九流。其中,喪禮上的槓夫就是一門下九流的職業。

槓夫,以老北京的,也就是舊時的北平的,最為出名。

因為那裡曾經是皇權的中心,很多達官貴人俱在此處。他們生前顯赫,死後的葬禮也極盡奢華。

老北京的槓夫職業,便也應運而生。

在那時的槓夫圈子裡有一句話,叫做“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這是為什麼呢?

厚葬之風盛行,喪葬文化極其重視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極其注重生死之事,喪葬禮儀。

在古代尤其有視死如視生的思想,認為人去世了就是到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

老北京喪禮上的抬棺槓夫:三年不開張,一開張夠吃三年

因此,為了死者能夠在另一個世界活得舒心,他們不僅會給死者燒很多的紙錢、紙房屋等,還十分注重死者棺木的運送。

若是棺木運送過程中受到顛簸,會被認為是對死者的大不敬。

而古代並沒有像現代這樣的柏油馬路,雖有石條鋪就的石板路,但也多設定在主街道上,其餘多是坎坷不平的土路,尤其下雨過後,更是泥濘難行。

明朝張翰在《松窗夢語》裡就有對當時長安街的描述,“昨雨後出街衢,一輿人躡新履,自灰廠歷長安街,皆擇地而蹈,兢兢恐汙其履,轉入京城,漸多泥濘,偶一沾濡,列不復顧惜......”

長安街相當於京城的主幹道,皇帝家門口的大街,連這樣的大街下雨都泥濘不堪,那麼普通的街道路況就可想而知了。

此外,古人對自己的墓葬極其看重,一般家裡老人過了六十就會準備棺木。“凡民有喪,閭里匍匐預柏棺而飾松漆,尤得歲制”。

老北京喪禮上的抬棺槓夫:三年不開張,一開張夠吃三年

哪怕生前日子並不寬裕,也一定要攢出一幅上好的木材做出的棺材,以便死後能寬寬闊闊地躺在裡面,這樣在另一個世界也能生活的很好。

皇帝們更是從登基開始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乾隆做了六十年的皇帝,三年的太上皇,他的陵墓便修建了六十三年,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棺木的材質也很有講究,尋常人家便用松柏,權貴人家則極盡奢華,如《紅樓夢》中的秦可卿出殯時,上好杉木賈珍尤嫌不足,竟然用了“

叫做什麼檣木的,出自潢海鐵網山上,做了棺材,萬年不壞”。

這幅檣木,“紋若檳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璫如金玉”。如此貴重的棺材,豈能隨隨便便就抬走入殮了事?

因此,能夠在坎坷土路上仍然可以抬著棺材平穩行走的槓夫,就變成了喪禮,尤其是大戶人家喪禮的必需品。

老北京喪禮上的抬棺槓夫:三年不開張,一開張夠吃三年

富人的喪事就是槓夫的喜事

現代的喪禮,為了環保,一般都採用火化,並將逝者的骨灰放置在公墓之中。既簡便又體面。

可古代不同,古代尤其是清朝,對喪禮有著極為嚴格的等級規定,而站在權利頂端的皇室的喪禮,自然是奢侈無比,耗資巨大。

譬如皇帝去世,要用一百二十人抬棺;王爺去世,要用八十人抬棺;其他宮中的貴人,要用六十四人來抬棺。甚至如康熙時期的陳廷敬等名臣之流,還得以享有皇子親自扶棺的待遇。

如此規模,槓夫的收益自然可觀。據傳言,當年李鴻章出殯之時,要將靈柩運回老家合肥,光把靈柩抬出北京城,就付給了槓夫三千銀元的報酬。

老北京喪禮上的抬棺槓夫:三年不開張,一開張夠吃三年

哪怕到了民國,雖然已沒有了皇權貴胄,喪禮等級也廢止了,但民國的大戶人家,為了讓喪禮更加體面,彰顯財力與孝心,也開始使用六十四抬的棺材。

而沒那麼有錢的人家,也想要死者能夠走得體面安心,於是漸漸演變出了三十二抬、二十四抬、十六抬、八抬、四抬,甚至還有兩臺的穿心槓棺材,即兩個人一前一後的扛著棺材。

喪事畢竟不是每天都有的。在沒有喪事的時候,槓夫們就只能等待,坐吃山空。因此,每當有富人辦喪事時,便是槓夫們的開張之日。

這場喪事的費用,是他們在接到下一場喪事之前的生存保障。

因此,這種喪禮,對於富人們來說,是逝者離去的傷心之事,而對於槓夫來說,卻是他們可以養家餬口的喜事。

老北京喪禮上的抬棺槓夫:三年不開張,一開張夠吃三年

壟斷行業,槓夫也有門檻

槓夫雖然是下九流的行業,但是也不是人人都能做槓夫的。

首先,若需要槓夫,得先去槓房。槓房,就是古代的喪事儀仗店,負責出租殯葬用品和安排儀仗鼓樂的鋪子。

槓房並不是人人都能開的,需要政府的“許可帖”。因此,當時的槓房頗有一種壟斷產業的意味。

老舍先生生長於老北京,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對於“下九流”行業的描述。其中,在《駱駝祥子》中,他對祥子的拉車“跑功”表現出了充分的肯定,“他的腿長步大,腰力非常的穩,跑起來沒有多少響聲,步步都有些伸縮,車把不動,使座兒覺到安全,舒服”。

拉車伕對“跑功”有要求,槓夫也有它自己的門檻。

槓房的夥計,就是槓夫。

在出殯的過程中,他們要將棺材平穩地按照規劃好的路線運送到墓地,途中不能移位、傾翻,甚至落地。

古人講究“死者為大”,若是不能平穩下葬,受到了顛簸,就會影響死者的轉世投胎。

老北京喪禮上的抬棺槓夫:三年不開張,一開張夠吃三年

此外,棺材落地就代表下葬,若是在半路上落了地,再抬起來,那死者就相當於被二次下葬,這是非常不吉利的。

古代的靈柩並不只是一個普通的棺材,而是製作得非常繁雜,越有錢的人家做得越是金貴,甚至有的上面還有一些小房子。

槓夫需要抬起這些“小建築”一樣的靈柩在坎坷不平的土路上起落轉彎、上下坡道、甚至換肩起抬,需要有強大的臂力和穩定性。

因此,槓夫需要做很多的練習,讓自己的抬棺技術爐火純青,才能不斷有生意找上門來。

據說,槓夫在練習過程中,通常會在棺材裡放一碗水,在抬棺過程中,碗裡的水一滴不灑方能過關。更有甚者,會在棺材裡放一排盛滿水的碗。

老北京喪禮上的抬棺槓夫:三年不開張,一開張夠吃三年

清朝最有名氣的槓房便屬北新橋的永利槓房。靠著槓夫精湛的技術,永利槓房在槓夫行業中獨佔鰲頭,最紅運的時候有九間三卷鋪面房。

清朝出皇槓,或是王公家死了人,都讓永利槓房出槓,這也算是槓夫行業中的天道酬勤的典範了。

隨著思想的解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有了革命信仰和民主思想,覺得出殯抬槓這些是封建殘餘,漸漸地不再聘請槓夫,

於是抬靈柩的人越來越少,槓夫這個職業也慢慢隨著時代的塵埃,一同被封印在了舊社會之中,只餘一些文字片段,留給後人評說感嘆。

TAG: 槓夫槓房喪禮棺材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