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40年守護上百件齊白石木雕:希望全部捐給國家

她40年守護上百件齊白石木雕:希望全部捐給國家

齊白石木雕作品《神牛》

她40年守護上百件齊白石木雕:希望全部捐給國家

劉豔平

她40年守護上百件齊白石木雕:希望全部捐給國家

劉豔平介紹齊白石的木雕作品:雕花壽床

大洋網訊 在劉豔平位於番禺南村的博物館內,40多套、100多件齊白石早期的木雕作品令人嘖嘖稱奇,走進這個名為“齊白石雕刻藝術作品展”的博物館,猶如進入一個寶庫,琳琅滿目的文物讓人目不暇接。在這個木雕博物館裡,著名畫家廖冰兄、楊之光,著名文物鑑定家朱家溍、楊仁愷等人都留下了珍貴的“觀後感”墨寶。

鮮為人知的是,這麼大規模的齊白石木雕作品集就藏身在廣州。而作為“守護者”的劉豔平,已經從一個年輕小姑娘變成了兩鬢斑白的老者。昨天,她向記者講述了自己40多年來守護這些文物的故事。

“這些年,為了守護這批齊白石木雕作品,我的頭髮幾乎都白了。”在工作室,說起40年來守護這批木雕的故事,今年60歲的劉豔平眼中噙著淚花。一旁劉豔平的丈夫張叔說:“她吃了太多苦。一言難盡。”

她以7筒米換8扇屏風

劉豔平的這個博物館位於一棟三層小樓中。為了防盜,她給整棟樓都安裝了嚴密的監控系統。在博物館中,記者看到一座名為《神牛》的木雕作品。這是用一根老樹根的自然形態,恰到好處地雕出了兩隻水牛前腿用力後蹬,瞠目甩尾、躍躍欲試的架勢。“這座木雕與齊白石後期常畫的牛如出一轍。”劉豔平說。

在博物館內還展出了齊白石的5張雕花床和十多根木雕柺杖。劉豔平向記者介紹,這種雕花床名叫千工床,又稱“三滴水”,是指床身有三重疊擋,像房子有三層滴水房簷一樣,需要精雕細刻,費時又費力。

劉豔平介紹,當時最能體現家境殷實、地位尊貴的就是床鋪。而齊白石雕刻過的床,有人們熟知的各種故事題材,如神話人物、民間傳說等。他原本不喜歡雕刻這些,但當時有錢人家喜歡,雕刻這些題材報酬高。“我為了掙錢吃飯,又卻不過鄉親面子,只好答應下來,以意為之。”(出自《白石老人自述》)

齊白石喜歡秉性而作,大到村野間的牛馬,小到雞鴨、魚蝦、蛙蟹、蜻蜓、蟋蟀都出現在他的木雕作品中。所以,齊白石的雕刻作品通常無矩可循,松枝上棲息的小蜘蛛、拱開鍋蓋欲逃跑的螃蟹、趴在葡萄藤上的小蟲子等,無不栩栩如生地活躍在他的刀斧之下。

齊白石早期一直跟著師傅周之美學習木雕,周之美也把他當親兒子一樣看待,在周之美60壽誕時,齊白石親手雕作了8件精美的圖屏為恩師賀壽。

20世紀80年代初,一個偶然的機會,劉豔平從周之美的孫子那裡得到了這8扇屏風。“我當時到鄉里敲著鑼喊,‘誰家有舊傢俱啊’。其中一戶人家說有幾件。我走上前一看,那正是齊白石的刀法。仔細一問才知道,周之美的孫輩一家住在這裡,他們當時想把這些木雕拿來換糧食。”後來,這戶人家願意用這8扇屏風換6竹筒米,劉豔平格外高興,她特意增加了一筒米。“7筒米換8扇屏風”成為劉豔平收集齊白石木雕作品中最經典的故事之一。

劉豔平說,那時為了收集齊白石的木雕作品,她像入了迷一樣。多年來每到週末,她就和丈夫挑著籮筐,裝著糧食,走街串巷甚至翻山越嶺,到很偏僻的鄉下四處搜尋。

走鄉串戶搶救“爛木板子”

劉豔平1960年出生於湖南省湘潭市茶恩寺鄉,那裡是齊白石的故鄉。她家附近的劉家祠堂上的雕刻就是由齊白石完成的。小時候劉豔平每次經過祠堂,總會被祠堂裡精美的木雕吸引。

1976年春節,16歲的劉豔平在一位同學家中無意間發現兩件精彩異常、落有“白石”款的木雕,那是一款雕刻著牧童和牛的雕花洗臉架,她怦然心動,知道這就是白石老人早年的竹木雕。於是她萌生了一個想法:既然有這麼多齊白石木雕都散落在民間,何不把它們收集起來?

同年,劉豔平在老家發現落款有“阿芝”的雕花木床,她斷定,齊白石的木雕作品在家鄉還是可以找到的。從那時起她就開始了自己搜尋齊白石木雕的艱辛歷程。

當時,劉豔平在湘潭一家肉食水產加工站工作,經常和當地老百姓接觸。每找到一些線索,她就利用業餘時間翻山越嶺,走鄉串戶,收集那些散落在民間的齊白石雕刻作品。“很多次我都是在火堆裡把這些‘爛木板子’搶救下來。別人以為我瘋了,不知道我要這些做什麼。”

1977年,劉豔平在白石鋪一老農家的牛棚中發現了十二塊雕刻精美的齊白石雕花木板,農夫見她對這些殘舊不堪的木板愛不釋手,責怪道:“飯都吃不飽還有心玩這破板子。”劉豔平笑著說:“我拿兩筒米換這些板子怎麼樣?”農夫答應了。

於是,劉豔平說服父母,拿出不多的口糧去交換她鍾愛的齊白石作品。之後只要一有閒暇,她就挑上幾十斤米走村串戶去尋寶,一些差點被丟到爐火裡去的木雕就這樣被搶救出來。到1982年,她已收集到近四十件齊白石竹木雕。

誠意打動齊白石長孫

劉豔平收藏的齊白石木雕作品,大致可以分為竹木雕和木雕兩大類。在劉豔平的齊白石木雕藏品中,《神牛》是她最珍愛的一件。這件長達一米多、用老樹樁稍作雕琢而成的作品是白石木雕作品中別開生面的一件,原先保存於白石老人長孫齊楚珠家中。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劉豔平一看就喜歡上了這件珍品,但齊楚珠很珍惜爺爺留下的《神牛》,不願出讓,每年春節,劉豔平都會到她家中“軟磨硬泡”,但老人家一直拒絕捐出這件作品。

劉豔平沒有氣餒,多年一直與齊楚珠保持聯絡,堅持每年探訪。到了1996年,齊楚珠已是90多歲高齡,劉豔平的誠意終於感動了她,同意割愛將《神牛》出讓。“當天中午,我去他們家,正到吃午飯的時候,老太太讓兒媳婦說到外面買條魚。沒想到就在那時,一條五六斤重的草魚從她家門前的魚塘中躍上了岸,老太太一高興,說‘午飯的菜有了,也不用去買魚了。’隨後就答應把《神牛》送給我。”劉豔平回憶。當時和劉豔平一起下鄉“淘寶”的劉豔平丈夫張叔也向記者證實了這件事。“當時因為要下暴雨了,估計水下面悶,所以魚就躍出水面透氣,沒想到一條大草魚躍到了岸上。”

收藏品獲業界肯定

劉豔平說,木雕生涯是齊白石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據齊白石後人告訴劉豔平,齊白石親手雕琢的千工床也就十七八張而已。如今在湘潭的齊白石紀念館,在尹家祠堂還保留有為數不多的齊白石雕花木床以及房梁、雕花飾板,除此以外,很少有人見到齊白石的雕刻藝術品。所以,劉豔平收藏的齊白石早期木雕作品甫一露面便引起轟動。

2005年11月,在順德舉辦的“中國傢俱節”中,劉豔平收藏的上百件齊白石木雕作品亮相傢俱展,這些作品中既有氣魄宏大的大件木雕,如嫁床、壽床、懸掛祠堂門楣的雕件,又有精妙簡致的中小件竹木雕,如臉盆架、香案、柺杖。“當時,很多海外華人都專門坐飛機過來看展,一共持續展出了5天,後來會展方和我商量,願意以每天每件15元的價格繼續展出15天,因為實在太火了。”但劉豔平還是拒絕了。“因為我怕繼續展出,會讓這些木雕作品遭到破壞。”

劉豔平收藏的這些齊白石木雕作品也得到了業界的高度肯定。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專家朱家溍先生在參觀完劉豔平的齊白石木雕藝術作品展後留言指出:“劉豔平女士是白石老人鄉親,她收藏的這批齊白石早年木雕精品,內容豐富,可稱是無價之寶。”

遼寧博物館名譽館長、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著名鑑賞家楊仁愷在參觀完這些作品後也留下題詞“齊白石雕刻是白石老人藝術源頭”。著名畫家、漫畫家廖冰兄在參觀後也親筆題詞“鬼斧神工”。著名畫家、嶺南畫派代表人物楊之光在參觀完畫展後也寫信表示,齊白石的木雕作品在研究齊白石的藝術發展和藝術成就方面填補了一個空白,並建議劉豔平建一個固定展示的場所,供專家們研究鑑定。“從單純收藏到子孫研究,這個昇華將是一個新的層次。”楊之光如是說。

“願將這批寶貝捐給國家”

40年來,為了保護這些珍稀的木雕作品,劉豔平耗費了大量心血。但單靠個人力量要儲存這麼大一批文物絕非易事。“大家都知道竹木器是很難長期儲存的,容易被蟲蛀,容易損傷,而這批作品數量又多。所以我每到一個地方,首先就是要租一套房子來儲存這些作品。”目前,劉豔平在番禺南村專門租下了三層樓,用以保管和陳列這些齊白石木雕作品,面積達到300多平方米,每年光租金就要20多萬元。

守護這麼多文物,對劉豔平來說既是一種快樂,也是一種責任。“這些鮮為人知的木雕作品是齊白石老人藝術生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年來我不惜一切地收集他們,就是要填補這塊空白。這些珍貴的作品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財產,它早就不是我個人的。”

常常有人提出高價散買小件齊白石竹木雕作品,但都被她拒絕了。“40年來,從沒有一件齊白石竹木雕作品從我手裡流出去。”

劉豔平坦言:“很多人跟我說,你曾經經濟那麼困難,為什麼不把齊白石的這些作品隨便拿一件出來賣?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我怎麼能隨便拿去賣?”

這些年,劉豔平一直有一個心願,就是將這些齊白石木雕作品展示出來供公眾欣賞。“只有弘揚才是最大的保護。這也是很多老前輩對我的叮嚀。這麼好的寶貝,必須拿出來供人們欣賞才能發揮價值,擺在我這裡‘睡大覺’,說實話有一些浪費。我希望找個機會將這些心愛的寶貝捐獻給國家,將這些藝術珍品長久完整地儲存下來。”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

TAG: 劉豔平齊白石木雕作品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