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八級大地震,大地裂的口子一丈寬,隴南山歌中保留的甘肅歷史細節

武都八級大地震、蘭州煤客子:

隴南山歌中的甘肅歷史細節

甘肅隴南,多為西秦嶺山地。這裡盆地相間,山峰連綿,河流縱橫,峽谷相間,阻隔了交通,也阻隔了交流,但也儲存了最淳樸的山歌。這就是“隴南山歌”。

數月前,身居西和的楊克棟先生,寄來了一套鉅著。他奔走六十年,蒐集整理的山歌集——《隴南老山歌》。

《隴南老山歌》上下兩冊,收錄兩句頭山歌14300餘首,山歌曲調31首。這是楊克棟先生,六十年來,在甘肅南部3市17縣(區)中採集蒐集的。這些山歌,不僅有男女之情,生活之苦,更有歷史細節……

今天,老王就講講“隴南老山歌”中,不為人知的甘肅歷史細節……

六十年,踏遍隴南搜山歌

大約在二十年前,我在西和乞巧節上,結識了楊克棟先生。

那時,他是西和乞巧文化的推廣人、解說人。那個夏天,他陪同柯楊、趙逵夫、彭金山、彭嵐嘉等諸先生,調查尋訪西和乞巧文化。如今二十年倏然而過,當年風華正茂的先生們,或至耄耋之年,或已仙去了,西和乞巧文化也名傳海內。總算不負先生們當年之行。

沒想到,年過八旬的楊先生,又拿出了《隴南老山歌》這樣一部鉅著。真的很不容易。就憑這一點,就讓我敬佩不已。

武都八級大地震,大地裂的口子一丈寬,隴南山歌中保留的甘肅歷史細節

甘肅隴南,因其地隴山(六盤山),以南而得名,大概包括武都、天水兩地,這裡山多溝深,交通不便,當年杜甫,就深受這裡的跋涉之苦。

楊克棟先生是隴南西和人,今年已83歲高齡。參加工作在林業部門,工作休息之際,聽同事們唱隴南山歌,講隴南山歌,由此而喜歡上了隴南山歌。他從1958年開始蒐集隴南山歌,六十餘年間,足跡遍及隴南地區十七個縣,收集山歌數萬首。此次,他從中選出14300餘首老山歌,曲調31首,編為《隴南老山歌》一書。

何為老山歌?因為這些山歌來自隴南十七縣,即隴南市的西和縣、文縣、禮縣、成縣、徽縣、康縣、武都區、兩當縣、宕昌縣,天水市的麥積區、秦州區、武山縣、甘谷縣、清水縣、秦安縣,定西市的隴西縣、漳縣。其收錄的山歌及曲調,絕大部分是在勞動群眾引吭高歌和親口講述時採集的,是他們祖先在歷史長河中輩輩辛勤創作、代代口傳心授儲存下來的精神財富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故名“老山歌” 。和現在專為舞臺表演,而編寫的山歌有所不同。

武都八級大地震,大地裂的口子一丈寬,隴南山歌中保留的甘肅歷史細節

這6O餘年,楊克棟先生摯愛的隴南山歌,不計成本,無私付出,挖掘、保留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可謂功莫大焉。

2.山歌中的武都八級大地震

甘肅隴南,地處青藏高原的東側邊緣。這裡山大溝深,地形情況極其複雜,是甘肅唯一的具有河谷亞熱帶氣候及其生物資源的森林景觀區,境內的白龍江是我國地理上南方和北方的天然分界線。

這裡也是地震多發區。歷史上多次發生八級大地震。隴南老山歌中,就儲存了百年前,武都八級大地震的細節:

階州城裡響大鐘,

光緒五年龍翻身。

到處狗咬給信哩,

五月十二搖動哩。

石頭亂滾山吼哩,

土霧滿天地抖哩。

半片南山滑坡了,

幾十丈城牆搖塌了。

地裂口子一丈寬,

大水沖走人九千。

搖塌了房子幾千間,

壓死的百姓過了萬。

搖動害了階州城,

老天爺罰了造罪人。

這首《搖動,害了階州城》是流行在武都地區的山歌,記載了當年武都八級大地震的諸多細節,如遇難人數、地震前兆、地震慘狀等等。當然了,許多資料,比山歌中記載的更詳細,但山歌卻是高度概括,讓人對此一目瞭然,銘記不忘。

這場大地震的是這樣的:

1879年7月1日(農曆五月十二)凌晨4時左右,“轟隆隆……”的聲音,由遠而近向沉睡中的人們撲了過來。又一陣隆隆聲從地面上滾過,沉睡中的人們被驚醒了,此刻大地在顫抖,房屋搖晃,水缸傾倒……

“地震了!”有人驚醒了,但已有些晚了,大地已經開始崩陷了。頃刻之間,房倒屋塌,死傷慘重。

這場地震的震中在文縣的橋頭、屯寨一帶,地震時山谷中響起了隆隆的聲音,土霧漫天,片刻間已經房倒屋塌了。

武都八級大地震,大地裂的口子一丈寬,隴南山歌中保留的甘肅歷史細節

受制於當時的社會條件,地震訊息傳播得非常緩慢。農曆八月《申報》、《字林西報》等報紙才有報道。

八月初三的《申報》報道:“甘肅至關隴一帶,三十餘廳州縣,同時大震,自五月初十至二十二凡十三日始定。期間傷人口、傷牲畜、壞城郭苑囿,屺衙署民宅不可勝數。

其實,在這年的6月19日到7月1日期間,甘肅幾乎每天都能感覺到輕微的地震。然而,這些地震前兆,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

直到7月1日凌晨4時許,大地震爆發……

武都八級大地震,大地裂的口子一丈寬,隴南山歌中保留的甘肅歷史細節

這次地震中心的武都——文縣是極震區,造成的損失極其慘重,各處山石飛走,地裂水出。階州死9881人,文縣山崩水湧,城垣倒塌,死10830人。重度破壞區則包括了甘肅西固(今舟曲)、禮縣、西和、天水、秦安、徽縣、清水和南坪(今四川九寨溝縣)等地。四川的平武、廣元、昭化、羅江、松潘、綿陽、閬中、巴中等地屬於輕度破壞區。

如今百年過去了,當年慘烈記憶,仍舊隨著山歌在傳唱。這就是山歌的作用

3.綿延千年的傳承

隴南山歌是隴南地區,大山峽谷中,滋養出的藝術花朵。人們評價:她是隴南各族人民創作、演唱以表達感情、願望、體驗、感受的主要藝術形式,她的音樂表現手法簡潔、樸實、生動、靈活,唱起來容易上口,聽來淳樸、親切,它凝聚了隴南人民的智慧,亦激發著隴南人的創造力。

早在先秦時期,秦人在此牧馬,以隴南高山峽谷為家園,《詩經》中的一些篇章,就誕生在這裡。這可以視作是,隴南山歌的源頭。到了唐代,李白杜甫都曾經隴南而下四川,尤其是杜甫,在隴南留下不朽詩篇。可以說,千年間,隴南山歌傳承不衰。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要反映時事,詩歌要為現實而作。大詩人白居易的這句響亮的口號,為文章歌詩樹立了一個標杆,且千年不朽 。

武都八級大地震,大地裂的口子一丈寬,隴南山歌中保留的甘肅歷史細節

隴南山歌中一些篇章,不僅記錄了事,而且也見證了一個時代。其中有一首關於 白朗的:

鐮刀割了透花稈,

白朗河南造了反。

白朗反到甘肅省,

丟盔撂甲想休整。

白水江上打一仗,

新的軍裝才換上。

換了軍裝來精神,

四月攻入了成縣城。

想走武都攻文縣,

聽著有川軍路線變。

五月裡來五月半,

攻下宕昌攻岷縣。

五月底又攻武都城,

攻下城殺了幾百人。

川軍從文縣打來了,

白朗慌忙離開了。

多虧川軍來得快,

老百姓再沒受大害。

這是一首流傳在宕昌的隴南山歌,記載了白郎農民軍在甘肅的前前後後。

白朗民間俗稱為白狼,他是民國初,反對袁世凱,反對北洋軍閥的農民起義領袖。白朗(1873年—1914年8月),字明心,河南寶豐大劉莊人。1913年4月, 白朗帶領人攻克禹縣,提出“打富濟貧”的口號,開始起事。據考證白朗曾是同盟會成員,黃興曾給白朗寫過信。白朗農民軍充分發揮了流動作戰的能力,聲東擊西、快速機動、長途奔襲、出其不意等戰術,轉戰鄂豫皖陝甘五省。

袁世凱派陸軍總長段祺瑞集中二十萬軍隊進行圍攻,農民軍避其主力。3月8日,攻佔鄂西重鎮老河口,殲敵兩千餘,後西走陝、甘,最後準備入川。農民軍人數超過萬人,號稱“公民討賊軍”,白郎自任大都督自稱中華民國撫漢討袁軍司令,宣傳討袁。1914年5月間,起義軍甩開尾追入陝的袁軍,西入甘肅,連破岷州(今岷縣)、洮州(今臨潭),又取道東下,攻克秦州(今天水),沿渭河回河南。

為圍剿白朗農民起義軍,北洋政府調集數萬大軍。其中不乏北洋六鎮的精銳。

在這裡,隴南山歌的創作者,用他們特有兩句式的山歌,記錄他們所目睹的,所瞭解白朗在甘肅的情形。

從這一點上說,這些隴南山歌記錄了一個時代的細節。

4.蘭州阿幹鎮,煤窯上的煤客子,生活是這樣的

蘭州城外,有個阿幹鎮,這裡曾經是蘭州乃至甘肅的能源基地。阿幹鎮,自古就是以煤和陶而聞名。抗戰期間,對煤礦進行了工業化建設,成為甘肅省最早的煤礦區,也是距省會城市最近的煤礦之一。

武都八級大地震,大地裂的口子一丈寬,隴南山歌中保留的甘肅歷史細節

以前,為生產和運銷阿幹煤炭,不僅在蘭州城裡形成了炭市街,還在阿幹煤礦周圍形成龐大騾馬駱駝運輸市場,自然也吸引了相當數量的外來務工者。這些人,有一批人被稱為煤客子,就是在阿幹煤礦中挖煤的人。他們的生活極其悲慘。

流傳的一首隴南山歌就記載了,一位年輕人在蘭州背煤炭的情形。這首山歌是這樣的:

尖角背篼雙皮絆

小哥哥蘭州背石炭。

黃牛娃皮子鞔鼓哩,

小哥哥蘭州下苦哩。

頭頂的油燈一點紅,

背炭像蛇鑽窟窿。

渾身活像一棒兒炭,

天天是個黑臉漢。

工錢捎到家裡用,

小哥掙了個傷癆病。

不下苦時家不成,

下了苦了苦死人。

水床眼下雨堵住了,

才知道小哥的苦處了。

這首《小哥哥蘭州背石炭》記錄了,一位在阿幹煤窯上背煤者的悽慘景象,有打工時,落後的生產加工環境,也有為養家餬口時的無奈和心酸,也有家裡人對背煤小哥的理解。記錄了當年的蘭州煤客子的生活細節。

這首山歌也是那個落後動亂、民不聊生時代的寫照。正如白居易所言: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隴南山歌則兼具這兩種屬性,也為我們儲存了甘肅歷史的諸多細節。

我以為,這就是隴南山歌的最大價值所在。

武都八級大地震,大地裂的口子一丈寬,隴南山歌中保留的甘肅歷史細節

武都八級大地震,大地裂的口子一丈寬,隴南山歌中保留的甘肅歷史細節

TAG: 山歌隴南白朗地震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