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陵,看到文明幽深的底色

半月談記者 楊一苗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自周興至唐衰近2000年中,有10多個王朝在陝西建都,留下了數量眾多的帝王陵墓。其中,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驪山腳下的秦始皇帝陵,以其與“千古一帝”相匹的宏偉規模,為後人留下了太多的神秘與遐想。

從1974年農民挖井一钁頭意外發現兵馬俑坑,到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再到前不久同時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優秀專案”,40多年來,秦陵大遺址的研究與保護、展示與傳播有太多動人故事。走近這座“謎”與“奇”同樣豐富的千年帝陵,我們可以領略古老文明幽深的底色。

在秦陵,看到文明幽深的底色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號坑發掘現場 薛豔雯 攝

探索之路

發現兵馬俑坑,只是揭開了秦始皇帝陵的冰山一角。自從當地老百姓喚作“瓦神爺”的陶俑重見天日以來,秦始皇陵區域的大規模田野考古工作一直在進行。

隨著銅車馬、石甲冑、百戲俑、青銅水禽等“奇器珍怪”相繼出土,封土周邊多處陪葬坑、建築遺址“現身”,秦始皇帝陵被確認為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結構最複雜、埋藏最豐富的帝王陵墓。如是結論的背後,是三代考古學人的心血與汗水。

從1974年到1998年,秦兵馬俑一、二、三號坑相繼重光,這期間的一系列重要考古探索與研究,奠定了學界對秦始皇陵的認識框架。秦兵馬俑二號坑發掘中採取了“邊發掘邊展出”的開放式工作模式,在當時是一大令人驚歎的創舉。

1998年,以整理石甲冑坑發掘資料為契機,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與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聯合組建考古隊深入秦始皇陵區域,以國家863專案為依託,對秦陵作高科技物探,找到了秦始皇陵考古的新方向。

2009年以來,秦陵大遺址的考古發掘與保護利用在法規制度漸備、科技力量增強的有利形勢下屢有新獲。陵墓形制、內涵、結構等重大問題進一步釐清,墓上建築、墓道、墓室、正藏、外藏、祔葬等遺存都有了新的發現,學界對秦陵的認知日益立體。

在此期間,以麗山園為核心的秦始皇帝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開放,秦陵文化景區建設全面啟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逐步形成“一院多館”格局。

“一把鏟,一條繩,探幽尋秘驪山陵,朝朝暮暮情。”這是一曲獻給所有秦始皇帝陵考古工作者的《長相思》。它的作者是年近九旬的袁仲一,第一代秦陵考古人。袁老還記得,當年即使人手不足、裝置匱乏、工作環境簡陋,同事們仍然出色地完成了兵馬俑及銅車馬的發掘與修復工作。

保護之方

自發現秦俑始,幾十年來,在秦始皇陵陵區先後發現了大小形狀不同、內涵各具特色的各類陪葬坑、陪葬墓等600餘處,出土了珍貴文物6萬餘件,成果之豐遠遠超出今人預期。太史公筆下“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的地下皇都,逐步成為世人可見可知的實景。

獨特的文物藏品和文化景觀,讓秦始皇帝陵成為蜚聲國際的旅遊目的地。到2019年,這裡的年觀眾接待量突破900萬人次。

遊客的激增讓保護和利用間的矛盾凸顯,當地認識到,唯有藉由法律求解疑難。2005年,《陝西省秦始皇陵保護條例》開始施行,秦陵保護有了法律準繩。作為首部帝王陵保護地方法規,它不僅保住了秦陵的歷史風貌,更為其他帝王陵保護提供了制度性借鑑。

2010年7月,陝西省政府頒佈了新編制的《秦始皇陵保護規劃》,將秦始皇陵保護區劃分為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兩個層次,總體保護面積由原來不足4。4平方公里擴大到近36平方公里,為以後的保護利用工作打下了牢固根基。隨後,秦始皇帝陵制定了中遠期考古規劃,著手實施旨在摸清整個陵區遺址分佈與格局的考古勘探調查,秦陵設計思想等深度研究也得以上馬。

“秦始皇帝陵考古,不僅僅是文物的發現、修復與展示,更要從‘看得見’的文物中探求‘看不見’的重大問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科研規劃部主任張衛星說,要整體研究秦始皇陵遺址及文物遺存,盡力把握秦始皇陵所反映的思想理念。

無盡可能

今天的秦始皇陵,已經登上郵票、走進教科書,是世界各國人民熟悉的“中國名片”,不過,秦陵留給我們的,還有眾多未解之謎,探知秦陵的可能方式,今天的秦陵考古人還在不斷求索。

早在上世紀90年代,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即與德國巴伐利亞文物局合作開展秦俑彩繪顏料分析保護合作研究,旁及土遺址保護、陶質文物修復技術最佳化等領域。為了提升研究科技含量,秦陵考古人的國際朋友圈不斷擴大,從比利時楊森製藥,到美國沙漠研究所,都為秦陵考古研究貢獻了智慧與力量。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護部主任夏寅介紹,相關科研成果不少已轉化為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實踐準則,從大遺址本體到具體的單件文物,秦陵都已制定完整的保護技術方案。不少成果還走出博物院支援同道,鳳翔、洛陽、青州……不止一處文物保護用到了“秦陵秘笈”。

保護工作之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展陳技術升級方面也持續發力。今天,點開博物院的線上展廳,2000張高畫素圖片拼接而成的一幅500億畫素的兵馬俑一號坑室內全景圖最是吸睛。磅礴氣勢之下,俑坑裡每座兵馬俑的衣著、髮髻、表情等細節都纖毫畢現。

“為什麼會有綠色面孔的兵馬俑?”“兵馬俑的彩繪保護是怎樣進行的?”這是最近博物院一場直播中湧入的問題。“隔著螢幕也能感受到觀眾的熱情。”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工作部主任邵文斌已不是直播“小白”,他說:“更多年輕人透過直播來了解兵馬俑,文物工作者也需要與他們更好互動。”

回首博物院從遺址走來的40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李崗說:“秦始皇帝陵文博事業壯大之路,正是我國文物工作探尋文明根脈、展示文明風采的努力不斷精進的寫照。”

TAG: 秦陵帝陵秦始皇博物院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