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浜遺址發現360米長夯土牆體、壕溝和高等級建築

無錫鴻山遺址附近的吳家浜遺址自發掘以來,一直廣受各界的關注。經過考古團隊一年多的發掘工作,這座遺址的神秘“面紗”也逐漸被揭開。

吳家浜遺址發現360米長夯土牆體、壕溝和高等級建築

吳家浜遺址位於新吳區鴻山街道的吳家浜村舊址與橋頭巷村舊址之間,約90餘萬平方米,遺址核心區面積約9萬平米

遺址北東南三面環河,即北部緊鄰梁鴻溼地外圍河道,東部緊鄰伯瀆河,南部緊鄰新開河,西部邊界暫未確定。吳家浜遺址以石馬墳地點、新開河地點、吳家浜地點等組成了遺址群。現已發現東周時期的灰坑、灰溝、水井及建築基址等各類遺蹟30餘處,出土各類器物300餘件。

吳家浜遺址發現360米長夯土牆體、壕溝和高等級建築

吳家浜遺址發現360米長夯土牆體、壕溝和高等級建築

吳家浜遺址第三發掘地點

吳家浜遺址發現360米長夯土牆體、壕溝和高等級建築

吳家浜遺址專案負責人李光日:“此次發掘的最大收穫是在遺址區發現了‘∟’形夯土牆體(東西長約360米,南北長約250米)、壕溝和高等級建築,這三大重要的發現也表明當時這裡存在大型居址。”

吳家浜遺址發現360米長夯土牆體、壕溝和高等級建築

出土遺物以印紋硬陶及原始青瓷片為主,其中以口沿居多,大部分為東周時期的印紋硬陶,紋飾有繩紋,小方格紋等,少量為夾砂紅褐陶、黃褐陶、原始瓷片等。

吳家浜遺址發現360米長夯土牆體、壕溝和高等級建築

為離遺址重點區域及其周邊區域更近,無錫考古研究所在就近的村莊建立了專門的考古駐地,從出土器物的儲存和修復到考古工作的日常探討都在這裡進行。勘探組和發掘組的工作人員往往需要頂著烈日工作,只有在充足的光線下,才能更好地區分不同文化層的土質和顏色。每一位現場工作人員都有豐富的考古經驗,每一個考古探孔都能帶出濃厚的歷史底蘊。正因有了一支“高手雲集”的考古團隊,才有了吳家浜遺址這麼重要的發現。

截至目前,考古團隊透過發掘,對吳家浜遺址的分佈範圍、儲存狀態、層位堆積、各類遺存分佈等方面有了初步認識。鑑於遺址規模大、遺存豐富,延續時間長等特點,還需要透過系統、科學、長期的考古工作,來進一步瞭解該遺址的年代、堆積特點、文化內涵、聚落佈局等。

擴充套件:

鴻山墓群發現於2003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江蘇省考古研究所和無錫市錫山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組成考古隊,於2003年3月-2005年5月對開發區範圍內的土墩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共發掘邱承墩、老虎墩、萬家墳等戰國時期的越國貴族墓7座,出土2300餘件陶器、青瓷器、玉器、石器和琉璃器。同時,在邱承墩上除了特大型戰國貴族墓,從上往下還依次疊壓著良渚文化——崧澤文化——馬家浜文化時期的新石器時代地層堆積,發現了房屋基址、祭壇及大量的墓葬,出土了玉琮、玉璧、玉斧、玉鉞及帶有刻劃紋的陶鼎、陶壺等精美文物。南京博物院、江蘇省考古研究所、無錫市錫山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編著出版了《鴻山越墓發掘報告》、《邱承墩-太湖西北部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等。

2006年,為配合《鴻山墓群保護總體規劃》編制,無錫市文管會組織考古隊對鴻山遺址範圍內的土墩進行了調查普探,宏觀掌握了遺址範圍內的土墩狀況。2010年,為配合《鴻山遺址保護考古工作計劃》編制,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所對鴻山遺址開展調查勘探和測繪,此次勘探,對2006年普查的土墩進行了進一步複核,對土墩的時代性質、分佈區域、現存狀態、地層堆積等方面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2011—2015年,為無錫鴻山遺址本體保護展示方案設計及工程施工提供翔實依據,進一步瞭解土墩的分佈位置、時代性質、形制結構和封土形狀,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所對鴻山遺址內的40餘個土墩及其周圍進行了更詳細的重點勘探,甄別了40餘個土墩的時代性質,重點掌握了東周時期土墩的分佈位置、儲存現狀、墓葬結構、原始封土範圍,並且在大多數東周時期土墩周邊發現有圍繞土墩一週的壕溝,這一重大發現進一步彌補了以往對東周時期土墩遺址分佈規律的認識,也為考古研究和土墩遺址本體的保護展示提供了切實可靠的依據。

TAG: 遺址土墩考古吳家發掘